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啮合性能分析及疲劳寿命预估
本文关键词: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啮合性能分析及疲劳寿命预估
更多相关文章: 变厚斜齿轮 齿面方程 强度校核 动力接触 疲劳寿命
【摘要】:小倾角船用齿轮箱通常采用变厚斜齿轮传动,该齿轮主要特点是各轴向截面齿廓的变位系数沿齿轮轴线依次变化,能很好地满足小倾角齿轮箱中相交轴及交错轴间动力传递的要求。论文以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齿轮啮合原理、Hertz点接触理论、动态接触分析方法及疲劳寿命评价理论,开展齿轮副尺寸参数设计,变厚齿轮齿面创成和有限元建模,变厚斜齿轮副啮合性能分析和疲劳寿命预估等方面研究,对合理选择变厚齿轮的参数,提高交错轴变厚斜齿轮的承载能力,延长齿轮箱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变厚斜齿轮加工原理,引入假想公共齿条概念,根据空间齿轮啮合原理对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的齿形参数进行计算,根据小倾角船用齿轮箱尺寸要求,设计了一对交错轴变厚斜齿轮。(2)利用齿条刀具齿廓方程,推导变厚斜齿轮模拟加工的坐标变换矩阵,建立变厚斜齿轮齿面方程;根据锥形齿轮啮合原理,确定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的装配关系,借助Matlab和UG软件构建了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的装配模型。(3)应用共轭曲面理论,计算交错轴变厚斜齿轮的主曲率和主方向,结合Hertz点接触理论,校核了齿轮副的齿面接触强度;推导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弯曲应力计算公式,校核了齿轮的齿根弯曲强度;在ANSYS软件中,建立齿轮副静力接触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的齿面接触应力和齿根弯曲应力,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理论计算及仿真方法的正确性。(4)在ANSYS/LS-DYNA软件中,对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进行网格离散和边界条件施加,生成动力接触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的动态应力云图,研究了啮合过程中齿轮副接触力和传动误差的变化规律。(5)以啮合过程齿轮副动态接触力为疲劳分析的载荷谱,基于GL规范计算齿轮材料的S-N曲线,结合静力分析所得的应力应变结果,利用ANSYS/FE-SAFE软件对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得出齿轮副的对数疲劳寿命及疲劳安全系数,分析了齿面粗糙度和载荷大小对齿轮副疲劳寿命的影响。
【关键词】:变厚斜齿轮 齿面方程 强度校核 动力接触 疲劳寿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32.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6
- 1.2.1 变厚齿轮副的设计方法及研究9-11
- 1.2.2 变厚齿轮副强度分析11-12
- 1.2.3 变厚齿轮副啮合特性分析12-14
- 1.2.4 齿轮疲劳寿命研究14-16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6-17
- 2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传动参数设计17-31
- 2.1 引言17
- 2.2 变厚斜齿轮加工原理和尺寸计算17-21
- 2.3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参数设计21-29
- 2.3.1 变厚斜齿轮与假想齿条的啮合21-23
- 2.3.2 一对变厚齿轮与公共齿条的啮合23-25
- 2.3.3 交错轴变厚齿轮的计算25-29
- 2.4 交错轴变厚齿轮计算实例29
- 2.5 本章小结29-31
- 3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齿面方程推导与建模31-41
- 3.1 引言31
- 3.2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齿面方程推导31-36
- 3.2.1 齿条刀具齿面方程31-34
- 3.2.2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齿面方程34-36
- 3.3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齿轮副装配模型36-40
- 3.3.1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齿轮副模型建立36-38
- 3.3.2 装配位置的计算38-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4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强度校核41-53
- 4.1 引言41
- 4.2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静接触应力计算41-45
- 4.2.1 Hertz点接触理论41-42
- 4.2.2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主曲率及主方向42-45
- 4.3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静弯曲应力计算45-48
- 4.4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静力接触有限元仿真48-50
- 4.4.1 静力有限元计算模型48-49
- 4.4.2 静力接触有限元仿真结果49-50
- 4.5 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50
- 4.6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疲劳强度计算与校核50-52
- 4.6.1 接触疲劳强度校核50-51
- 4.6.2 弯曲疲劳强度校核51-52
- 4.7 本章小结52-53
- 5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动力接触分析53-63
- 5.1 引言53
- 5.2 LS-DYNA显式动力接触理论53-56
- 5.2.1 LS-DYNA动力分析功能介绍53-54
- 5.2.2 动力学基本方程54-55
- 5.2.3 显式时间积分55-56
- 5.2.4 求解控制56
- 5.3 齿轮动力接触有限元模型56-59
- 5.3.1 单元类型选择及网格划分56-58
- 5.3.2 施加边界条件58-59
- 5.4 计算结果分析59-62
- 5.4.1 变厚斜齿轮副动态接触特性分析59-60
- 5.4.2 变厚斜齿轮副接触力分析60-61
- 5.4.3 变厚斜齿轮副传动误差61-62
- 5.5 本章小结62-63
- 6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疲劳寿命分析63-77
- 6.1 引言63
- 6.2 疲劳寿命分析相关理论63-67
- 6.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63-64
- 6.2.2 材料S-N曲线64-66
- 6.2.3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66
- 6.2.4 FE-SAFE软件的疲劳计算方法66-67
- 6.3 变厚斜齿轮副疲劳寿命分析67-72
- 6.3.1 求解S-N曲线67-69
- 6.3.2 齿轮啮合过程的载荷谱69-70
- 6.3.3 疲劳寿命计算70-72
- 6.4 交错轴变厚斜齿轮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72-75
- 6.4.1 齿面粗糙度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72-73
- 6.4.2 载荷系数对齿轮疲劳寿命的影响73-75
- 6.5 本章小结75-77
- 7 结论与展望77-79
- 7.1 结论77
- 7.2 展望77-79
- 致谢79-81
- 参考文献81-87
- 附录87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7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87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长城;翟仕儒;韩福辉;;斜齿轮副的测绘方法[J];一重技术;2005年06期
2 何晓舟;陈上达;王培鞭;阮忠唐;;斜齿轮的刚度计算及扭振系统固有频率的分析[J];重型机械;1990年04期
3 张荣生;;大型斜齿轮的粘接修复[J];新技术新工艺;1992年06期
4 张卫东;测量斜齿轮副的新方法[J];机械工艺师;1995年06期
5 刘辉,吴昌林,杨叔子;参数化啮合斜齿轮三维有限元网格的自动生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9期
6 王奇斌;胡鹏;张义民;马辉;;基于积分模型的斜齿轮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7 李素有 ,孙智民 ,沈允文;含间隙的斜齿轮副扭振分析与试验研究[J];机械传动;2002年02期
8 姚阳迪;林腾蛟;何泽银;;高速斜齿轮传动稳态温度场仿真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9年06期
9 刘之镭;;动力传动用窄斜齿轮的振动[J];齿轮;1987年04期
10 刘广利;吴坤;;数字化样机技术在斜齿轮副啮合仿真中的应用[J];中国产业;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桂荣;翟仕儒;韩福辉;;斜齿轮副的测绘方法[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斜齿轮副的测绘方法(英文)[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长青;刘宇飞;喻海鹏;;斜齿轮副的测绘方法[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汉军;斜齿轮摩擦激励与故障激励耦合动力学建模及其动态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燕;斜齿轮动力学接触分析及齿向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瑞;圆柱斜齿轮传动误差的补偿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柳;汽车变速器传动齿轮动力学特性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4 张延杰;车辆传动齿轮强度计算现代方法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5 赵俊;交错轴变厚斜齿轮副啮合性能分析及疲劳寿命预估[D];重庆大学;2016年
6 丁豹;斜齿轮系统振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费国标;船用斜齿轮三维动力接触及温度场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尉小霞;斜齿轮接触问题的形状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9 杨青;大型斜齿轮传动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陈辰嘉;小倾角齿轮箱变厚斜齿轮副啮合性能仿真及疲劳寿命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9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86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