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电工程论文 >

伺服系统中抑制机械谐振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5:24

  本文关键词:伺服系统中抑制机械谐振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质量系统 加速度反馈 低通滤波器 快速终端滑模 自适应动态面


【摘要】:伺服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在伺服系统中,因为电机和负载间的传动装置不是理想刚体,系统容易产生机械谐振。机械谐振会降低伺服系统的动态跟踪性能,甚至会使系统变得不稳定。本文针对传动装置不是理想刚体的伺服系统,从控制的角度研究了机械谐振的抑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二质量系统的模型,讨论了利用一般形式的控制器配置系统闭环主导极点来消除机械谐振的方法,根据系统的期望性能配置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给出了控制器参数的选取规则,并分析了每种主导极点配置方法的适用范围。文中主要研究了闭环传递函数分母阶次为三和四时的情况,指出了利用IP控制器配置系统极点相比利用传统PI控制器配置系统极点的优越性。(2)针对IP控制器不能配置任意负载惯量比的二质量系统的极点的问题,分析了电机侧加速度反馈对二质量系统的影响,指出利用电机侧加速度反馈能够任意改变二质量系统的等效负载惯量比。同时,讨论了负载侧加速度反馈对二质量系统的影响,指出利用负载侧加速度反馈可以任意改变二质量系统的等效谐振频率,通过将系统的等效谐振频率调节到工作带宽之外来消除机械谐振的影响。(3)针对谐振频率较低的二质量系统,研究了基于低通滤波器的机械谐振抑制方法,设计了使电机端输入输出特性近似等效为参考模型输入输出特性的低通滤波器,同时设计了基于参考模型的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律,保证了系统的动态跟踪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证实了此种方法抑制伺服系统机械谐振的有效性。(4)针对部分参数未知且负载侧存在摩擦的二质量系统,研究了基于自适应动态面算法的控制方法,利用摩擦的连续可微模型构造了二质量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设计了基于自适应动态面算法的控制律,抑制了摩擦环节和机械谐振对系统的影响,保证了负载的动态跟踪性能。最后,仿真验证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总结了文中研究的几种机械谐振抑制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未来消除机械谐振的方法。
【关键词】:二质量系统 加速度反馈 低通滤波器 快速终端滑模 自适应动态面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13.1;TP2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及发展趋势11-17
  • 1.2.1 谐振抑制方法研究11-14
  • 1.2.2 状态观测器的研究14-15
  • 1.2.3 滑模算法的研究15-16
  • 1.2.4 动态面算法研究16-17
  • 1.3 主要问题及挑战17
  • 1.4 本文主要内容17-19
  • 第2章 二质量系统模型和机械谐振抑制19-49
  • 2.1 引言19
  • 2.2 二质量系统的模型19-23
  • 2.3 配置主导极点抑制机械谐振23-42
  • 2.4 仿真结果42-48
  • 2.5 本章小结48-49
  • 第3章 基于电机和负载加速度反馈的机械谐振抑制49-63
  • 3.1 引言49-50
  • 3.2 利用加速度反馈抑制机械谐振50-55
  • 3.2.1 利用电机侧加速度反馈抑制机械谐振50-51
  • 3.2.2 利用负载侧加速度反馈抑制机械谐振51-55
  • 3.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加速度观测器设计55-58
  • 3.3.1 扩张状态观测器55-56
  • 3.3.2 电机侧和负载侧加速度观测器设计56-58
  • 3.4 仿真结果58-62
  • 3.4.1 电机侧和负载侧的加速度观测器仿真59-60
  • 3.4.2 电机侧加速度反馈抑制机械谐振仿真60-61
  • 3.4.3 负载侧加速度反馈抑制机械谐振仿真61-62
  • 3.5 本章小结62-63
  • 第4章 基于低通滤波器的机械谐振抑制63-79
  • 4.1 引言63
  • 4.2 利用低通滤波器抑制机械谐振63-68
  • 4.2.1 扰动观测器63-64
  • 4.2.2 控制器设计64-68
  • 4.3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68-73
  • 4.3.1 低通滤波器的形式69-71
  • 4.3.2 低通滤波器带宽设计71
  • 4.3.3 低通滤波器阶次设计71-73
  • 4.4 仿真结果73-78
  • 4.5 本章小结78-79
  •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动态面算法的二质量系统控制79-89
  • 5.1 引言79-80
  • 5.2 利用自适应动态面算法控制二质量系统80-85
  • 5.2.1 二质量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81
  • 5.2.2 自适应动态面算法控制律设计81-85
  • 5.3 仿真结果85-88
  • 5.4 本章小结88-89
  • 结论89-91
  • 参考文献91-9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孙显彬;基于异类传感器融合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7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8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艳春;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颖;横机伺服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江月;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辨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淦;基于以太网的伺服驱动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志嘉;基于现场总线的多轴伺服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路瑶;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的补偿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晓东;上海开通伺服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21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921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