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曲面凸轮副摩擦磨损过程研究及其磨损预测
本文关键词:空间曲面凸轮副摩擦磨损过程研究及其磨损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摩擦磨损 空间圆柱凸轮 柔性化 有限元仿真 磨损预测
【摘要】:现代工业中,摩擦磨损是导致零件失效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经济损失,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摩擦磨损基本规律、机理以及磨损预测的研究。本课题以空间曲面凸轮副为对象,对这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凸轮是机械设备中的常用零件,为了深入了解其摩擦磨损情况,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凸轮摩擦磨损研究,特别是凸轮磨损预测方面的进展和现状,并简单介绍了摩擦磨损的相关基本原理。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用MMW-1A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实验来检测载荷、速度、滑动距离以及接触面积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实验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以及主成分回归法,得到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摩擦系数随着载荷、速度以及滑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通过4XC金相显微镜对分别在100r/min和400r/min速度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的45钢试样进行表面观察,可见试样在低速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随着速度的提高,高速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并对凸轮的常见失效形式和磨损过程进行了分析。选取空间曲面凸轮中空间圆柱凸轮为研究对象,结合Matlab软件编程得到凸轮轮廓线坐标值,导入SolidWorks中建立圆柱凸轮三维模型。考虑凸轮从动件小变形影响,运用Ansys分析软件对从动件进行柔性化,再导入Adams中进行刚性和柔性条件下动力学仿真,其中接触碰撞力模型选择冲击函数法,切向摩擦力模型选择Coulomb摩擦力模型,得到圆柱凸轮从动件柔性条件下的运动曲线,为空间凸轮磨损预测奠定了基础。模拟空间圆柱凸轮与滚子线接触模型,进行凸轮滚子之间有限元接触分析,结果表现为空间圆柱凸轮接触应力最大值主要分布在凸轮槽顶部,由顶部向根部逐渐减小。通过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凸轮磨损预测模型,定义空间圆柱凸轮与滚子间隙。对试验中销盘磨损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载荷对销钉磨损量影响较大。由于凸轮与滚子间隙的存在以及运动过程中滚子横向穿越、撞击凸轮槽,对空间圆柱凸轮进行磨损预测仿真研究发现凸轮转速对凸轮磨损量影响较大,结果表明空间圆柱凸轮磨损量值随着凸轮转速的不断增加而增大,磨损寿命随之减小。因此,想要减小空间圆柱凸轮的磨损,则适当地控制凸轮转速。这为其它空间曲面凸轮磨损预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摩擦磨损 空间圆柱凸轮 柔性化 有限元仿真 磨损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32.47;TH117.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2-15
- 1.2 文献综述15-18
- 1.2.1 凸轮磨损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2.2 凸轮磨损国内研究现状16-17
- 1.2.3 凸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7-18
- 1.3 课题研究来源18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18-19
- 1.5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摩擦磨损试验设计及分析20-40
- 2.1 摩擦磨损试验设计20-27
- 2.1.1 摩擦磨损试验形式20-21
- 2.1.2 摩擦磨损试验机简介21-24
- 2.1.3 其他试验设备简介24-25
- 2.1.4 试验方案实施25
- 2.1.5 自变量的选择25-26
- 2.1.6 摩擦磨损试验数据采集26-27
- 2.2 摩擦磨损试验分析27-31
- 2.2.1 主成分分析法27-28
- 2.2.2 主成分分析结果28-30
- 2.2.3 主成分回归分析30-31
- 2.2.4 试验验证31
- 2.3 磨损机理研究31-33
- 2.4 空间曲面凸轮试验设计33-35
- 2.5 凸轮失效研究35-39
- 2.5.1 凸轮常见失效形式35-37
- 2.5.2 磨损过程37-39
- 2.6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空间圆柱凸轮机构有限元仿真40-53
- 3.1 空间圆柱凸轮建模40-44
- 3.2 凸轮从动件柔性化44-49
- 3.2.1 从动件柔性化45-47
- 3.2.2 接触碰撞力模型确定47-48
- 3.2.3 切向摩擦力模型48-49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49-51
- 3.4 有限元接触分析51-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空间圆柱凸轮磨损预测53-64
- 4.1 磨损量分析53-55
- 4.1.1 磨损量数据采集53-54
- 4.1.2 数据分析54-55
- 4.2 磨损模型建立55-56
- 4.3 定义滚子与凸轮间隙56-57
- 4.4 磨损预测分析57-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7
- 5.1 本论文研究内容总结64-65
- 5.2 本论文创新点65
- 5.3 研究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1
- 附录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伟良;凸轮的变异研究和电子凸轮发展[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忠维;;基于Solid Works/COSMOS Motion的凸轮轮廓线设计[J];机械;2008年04期
3 刘兴富;邹常荣;;确定凸轮桃尖位置方法的探讨[J];计量技术;1979年01期
4 李浙昆,樊瑜瑾,杨晓京;凸轮CAD/CAE/CAM系统的设计[J];工程机械;1999年06期
5 张远志,李建华;凸轮轮廓尺寸的精确计算及先进加工工艺[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刘兴富;凸轮靠模轮廓曲线的设计制造与检测[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0年05期
7 刘兴富;凸轮检测任选基准选择方法之探讨[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5期
8 刘兴富;浅论凸轮测量任选基准的选择方法[J];计量技术;2003年12期
9 郭丽环,刘刚;凸轮系统动力系统计算的探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3期
10 金国伟 ,李郝林;凸轮轮廓的反求设计方法[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阁;邹慧君;姚燕安;郭为忠;;电子凸轮的概念与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存华;薛卫;;空间凸轮轮廓的测量程序设计及应用[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喜仓;于利民;;盘型凸轮的一体化设计[A];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钟山;黄美发;钟艳如;匡兵;许敏;;用广义延拓逼近法优化设计凸轮轮廓[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常宗瑜;;指数积方法在空间分度凸轮廓形设计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丽萍;李郝林;;凸轮当量升程误差的测量方法[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姚燕安;颜鸿森;邹慧君;张策;;变转速伺服凸轮系统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余顺;陈庭;李志明;;凸轮数控磨削加工的通用数学模型研究[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9 张阁;邹慧君;郭为忠;李瑞琴;刘建慧;;基于Internet的凸轮CAD/CAM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房瑞明;张晓玲;沈韶华;;高速凸轮反求设计的B3样条方法[A];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鹏;组合式凸轮轴径向滚花装配工艺优化及粉末凸轮装配失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2 付振山;滚珠型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啮合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昔;CG1107型自动车床主刀架驱动凸轮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冷东;基于数字模型的凸轮连杆系统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穆晓伟;圆柱分度凸轮凸脊单侧加工刀路位姿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金辉;凸轮磨削的速度优化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李聪;凸轮磨床从动轴跟随主导轴的跟踪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周正珠;空间曲面凸轮副摩擦磨损过程研究及其磨损预测[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7 王华敏;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凸轮盘轮廓检测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刘学串;平行分度凸轮综合与仿真系统研究开发[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俊美;轮切电子凸轮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吉迎冬;周期时变凸轮系统的动力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72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97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