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两相流润滑静压油垫轴承承载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气两相流润滑静压油垫轴承承载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静压轴承 油气润滑 油气两相流 静态承载性能 流变特性
【摘要】:滑动轴承具有较高的回转精度、良好的阻尼特性和抗振性、无磨损寿命长等优点,依然是高速精密磨床、车床以及高速精密加工中心主轴轴承技术的重要选择。传统的空气滑动轴承转速高,但承载性能差。液体滑动轴承则承载性能好,但转速较低。这些差异性限制了高速大负载精密机床主轴轴承技术的发展,影响了我国高速大负载精密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油气两相流润滑作为一种新型润滑技术,相对于传统单相流体润滑具有优良的冷却性能和润滑性能,而且耗油量低、润滑效率高、经济又环保,已在多个润滑领域得到应用。目前,油气润滑技术成功应用于静压轴承尚未见到公开报道。国内外关于油气两相流动压轴承的研究虽有所报道,但润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原因是油气两相流粘度特性和流变特性十分复杂,两相流润滑研究理论相对缺乏,通过实验在不同的研究工况下得到的结果差别较大。但研究表明油气润滑技术应用于滑动轴承总体是有效的。本论文研究将油气润滑技术应用于静压轴承。油气介质通过正确输送,在轴承间隙中发生流变效应,形成稳定、均匀的油气两相膜,实现良好的承载能力,高速流动的压缩空气可高效的带走摩擦热量。研究的目的是发展新型的滑动轴承润滑技术,提高滑动轴承的综合性能。由于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尚没有形成有效的静压轴承油气润滑理论,本文试图从静压轴承油气两相膜承载机理入手,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开展相关基础性研究。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1.建立静压油垫轴承结构,模拟轴承的润滑工况,借鉴并改进旋转式粘度测试方法,建立油气两相流粘度模型。通过理论研究,推导滑动轴承油气两相流润滑的Reynolds修正方程。静压轴承为多点润滑,润滑工况对润滑介质的稳定性和均一性要求苛刻,为此提出联合仿真的方法,基于VOF理论建立多相流模型,研究轴承间隙中油气两相膜分布形态,探寻适合静压轴承润滑结构的油气两相流比例含量,在此基础上对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特性进行仿真研究。2.油气润滑系统由油气两相流发生、输送装置和润滑结构组成,需要研究输送管内油气两相流流型及其特点,探寻适合静压轴承润滑结构的流型。论文利用联合仿真的方法,进行输送管内形成油气环状流的仿真研究,研究气相速度和液相速度对输送管内油气环状流形成的影响。结合油气两相流理论,揭示输送管内油气环状流转变机理,更好的满足静压轴承润滑工况。3.根据静压轴承工作特点,研究油气润滑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确定实验静压油垫轴承的设计参数和润滑工况,建造静压油垫轴承浮起实验台,为实验台配备相匹配的油气润滑系统。4.在静压油垫轴承浮起实验台上开展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实验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在各个载荷工况下,测量实验轴浮起位移量作为性能指标,以油气两相流含油率,润滑油粘度,节流孔尺寸,及轴承间隙作为实验变量开展实验研究,得到静压油垫轴承位移-载荷曲线和位移-刚度曲线。并与单相流体(气或液)润滑工况进行对比。
【关键词】:静压轴承 油气润滑 油气两相流 静态承载性能 流变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133.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CONTENTS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7
- 1.3 滑动轴承润滑技术发展趋势17-18
- 1.4 研究内容与特色18-21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4.2 研究特色19-21
- 第二章 油气润滑技术与系统组成21-30
- 2.1 油气润滑技术21-23
- 2.1.1 油气润滑技术原理22
- 2.1.2 油气润滑技术特点22-23
- 2.2 油气润滑发生系统组成23-29
- 2.2.1 供油单元25-27
- 2.2.2 供气单元27
- 2.2.3 油气混合单元27-28
- 2.2.4 油气输送单元28
- 2.2.5 电控装置28-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静压轴承油气两相流润滑理论30-51
- 3.1 油气两相流理论模型30-32
- 3.1.1 油气两相流密度模型30-31
- 3.1.2 油气两相流粘度模型31-32
- 3.2 油气两相流润滑理论32-34
- 3.2.1 基本假设33
- 3.2.2 Reynolds方程修正33
- 3.2.3 无量纲化33-34
- 3.3 实验静压油垫轴承设计34-35
- 3.4 Solidworks与Fluent15.0联合仿真方法35-39
- 3.4.1 CFD概述35-36
- 3.4.2 联合仿真方法36-37
- 3.4.3 模型分块处理与网格划分37-38
- 3.4.4 动态链接38-39
- 3.5 实验油垫轴承间隙内油气两相流仿真39-49
- 3.5.1 轴承间隙中油气两相膜形态仿真分析40-43
- 3.5.2 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性能仿真分析43-46
- 3.5.3 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机理46-47
- 3.5.4 仿真过程监测与结果验证47-49
- 3.6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输送管内油气环状流联合仿真51-68
- 4.1 油气两相流与VOF界面追踪技术51-55
- 4.1.1 油气环状流及其特点51-52
- 4.1.2 油气两相流控制方程52-54
- 4.1.3 VOF界面追踪技术54-55
- 4.2 仿真模型与网格划分55-57
- 4.2.1 Solidworks 3D造型55-56
- 4.2.2 模型网格划分56-57
- 4.3 参数设置和仿真计算57-58
- 4.4 输送管内油气环状流界面仿真分析58-66
- 4.4.1 气相速度为25m/s工况仿真58-61
- 4.4.2 气相速度为30m/s工况仿真61-63
- 4.4.3 气相速度为35m/s工况仿真63-66
- 4.5 油气环状流转变机理66-67
- 4.6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油垫轴承静压浮起实验68-79
- 5.1 静压油垫轴承浮起实验台68-72
- 5.1.1 轴承实验台68-70
- 5.1.2 小孔节流器结构与安装方式70-71
- 5.1.3 载荷施加装置71
- 5.1.4 LVDT位移数据采集系统71-72
-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72-73
- 5.3 实验研究73-77
- 5.3.1 含油率对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性能的影响73-75
- 5.3.2 节流孔直径对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性能的影响75-76
- 5.3.3 轴承间隙对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性能的影响76-77
- 5.3.4 润滑油粘度对油气两相膜静态承载性能的影响77
- 5.4 本章小结77-79
- 总结与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5-87
- 致谢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晓农;两相流泵失效分析及其材料研究现状[J];排灌机械;1994年01期
2 孙文超,吴观乐,陆显洁;超音速两相流喷管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1年04期
3 王军,尹运基,高月霞;基于两相流理论的冰颗粒驰豫过程和升浮初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4 吴成军;杨瑞超;王东强;;基于气体-颗粒两相流理论的颗粒阻尼悬臂梁振动响应预估[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5 傅炳忠,周永源;气粒两相流与动响应结构耦合下的颗粒动力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张楚;杨建刚;郭瑞;孙丹;;基于两相流理论的滑动轴承流场计算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29期
7 戚志寅;两相流理论及EXL-8A型灰渣泵的运行[J];华东电力;1988年05期
8 李琳;王洪;彭玉成;;延伸流场中的气熔两相流实验现象与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2期
9 李强;冯明霞;邹宗树;沈峰满;;壅塞现象法测量气粉两相流音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10 霍春源,梁跃;两相流泵的轴封设计[J];水泵技术;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建忠;;柱状粒子两相流研究概述[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松亮;油气两相流润滑静压油垫轴承承载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晋;曲线坐标系下浮冰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李进春;基于气—固两相流分级原理及SLK粉煤灰分级机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基于声发射的两相流参数检测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晓川;明渠水气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4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99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