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预应力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技术研究与仿真
本文关键词:热预应力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技术研究与仿真
更多相关文章: 厚壁圆筒 自增强 温差 热应力 ANSYS仿真
【摘要】:内压厚壁圆筒在承受高压或超高压时,通常采用自增强技术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及疲劳寿命;主要有液压自增强、机械自增强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仍有一定的难度。热预应力自增强技术通过在筒体的内、外壁制造温差来实现自增强,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因此,对热预应力自增强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温差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以内压厚壁圆筒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围绕热预应力自增强的几个重要阶段开展基础研究,从而为热预应力自增强技术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地研究了厚壁圆筒的弹性热应力理论。基于理想弹塑性材料,采用Tresca屈服准则得到了内壁屈服临界温差、内压与弹性热应力叠加的总应力以及自增强后最高承载能力与温差关系的计算公式,总结了弹性热应力的分布规律和温差对承载能力的影响。然后,建立了弹塑性变形区的力学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平面应力状态下,厚壁圆筒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热应力、残余应力及总应力表达式;采用MATLAB编程求解了弹塑性交界半径和外壁屈服临界温差的数值解,展示了各项应力分布曲线;研究了此阶段内压厚壁圆筒适宜的自增强方法。最后,建立了热预应力自增强过程的仿真模型。基于热—结构耦合分析和塑性分析,采用ANSYS对自增强过程进行仿真;预测了弹塑性应力分布及弹塑性交界面的位置。对比理论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仿真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弹性阶段,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后的最高承载能力随温差增大而线性提高;内加热适合此阶段的自增强处理。在塑性阶段,外加热引起的残余应力在内壁处为压应力。采用该应力作为厚壁圆筒的预应力时,自增强后的最高承载能力不随温差增大而线性增长,该特性为深入研究其承载能力提供了参考。ANSYS仿真分析是简化理论计算过程、提高研究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厚壁圆筒 自增强 温差 热应力 ANSYS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内压厚壁圆筒形压力容器发展概述11-12
- 1.1.2 自增强技术机理及其优越性12-14
- 1.2 国内外自增强技术的研究现状14-18
- 1.2.1 自增强技术的方法及研究内容14-17
- 1.2.2 热应力自增强方法的提出17-18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18-20
- 2. 厚壁圆筒的热应力分析20-41
- 2.1 弹性热应力求解20-31
- 2.1.1 厚壁圆筒弹性分析理论20-23
- 2.1.2 热应力分析概述23-24
- 2.1.3 基于弹性理论的热应力分析及求解24-29
- 2.1.4 算例分析29-31
- 2.2 弹塑性热应力求解31-39
- 2.2.1 厚壁圆筒塑性分析理论31-32
- 2.2.2 热塑性应力分析及求解32-38
- 2.2.3 算例分析38-39
- 2.3 本章小结39-41
- 3. 厚壁圆筒的残余应力分析41-49
- 3.1 弹塑性变形第一阶段的残余应力41-45
- 3.1.1 卸载定理概述41-42
- 3.1.2 第一阶段的残余应力求解42-43
- 3.1.3 算例分析43-45
- 3.2 弹塑性变形第二阶段的残余应力45-47
- 3.2.1 第二阶段的残余应力求解45-46
- 3.2.2 算例分析46-47
- 3.3 本章小结47-49
- 4. 热预应力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后的总应力分析49-61
- 4.1 弹性热应力自增强后的总应力分析49-54
- 4.1.1 内压下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49
- 4.1.2 热—机械载荷作用时厚壁圆筒的总应力分析49-50
- 4.1.3 算例分析50-53
- 4.1.4 结论53-54
- 4.2 弹塑性热应力自增强后的总应力分析54-59
- 4.2.1 弹塑性变形第一阶段总应力分析54-57
- 4.2.2 弹塑性变形第二阶段总应力分析57-59
- 4.3 本章小结59-61
- 5. 热预应力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过程的有限元仿真61-85
- 5.1 基于ANSYS的热应力仿真61-62
- 5.1.1 耦合场分析概述61
- 5.1.2 耦合场分析方法61-62
- 5.2 厚壁圆筒在弹性热应力阶段自增强过程的有限元仿真62-74
- 5.2.1 分析问题62-63
- 5.2.2 弹性热应力有限元仿真63-70
- 5.2.3 总应力有限元仿真70-74
- 5.3 基于ANSYS的塑性分析74-75
- 5.3.1 ANSYS塑性分析概述74
- 5.3.2 在ANSYS中进行材料非线性分析74-75
- 5.4 厚壁圆筒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有限元仿真75-84
- 5.4.1 分析问题75
- 5.4.2 第一阶段弹塑性热应力有限元仿真75-81
- 5.4.3 第二阶段弹塑性热应力有限元仿真81-84
- 5.5 本章小结84-85
- 6. 结论与展望85-87
- 6.1 结论85-86
- 6.2 展望86-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91-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涛,胡平;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自增强工艺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1年04期
2 邓夕胜;陶春达;;自增强超高压弯管最佳超应变研究[J];石油机械;2009年08期
3 朱瑞林;朱国林;;外压自增强圆筒的设计计算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15期
4 钟汉通,梁棣华,许忠斌;超高压缸体自增强处理试验研究[J];压力容器;1994年05期
5 朱国林;朱瑞林;;以平均半径为塑性区半径时自增强问题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6 章宏令;;基于应变硬化模型的复合自增强圆筒的应力分析[J];压力容器;2010年11期
7 黎廷新;郭冰凉;;自增强与非自增强带裂纹厚壁容器的疲劳寿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8 王惠民,益小苏;自增强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构特点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9 苏红军,任亚东,朱瑞东,刘向忠;自增强技术软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0 陶春达,战人端;泵阀箱材质自增强与疲劳强度研究[J];机械强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谷芳;张云肖;王俊宝;;超高压反应管自增强计算分析软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开方明;郑津洋;刘鹏飞;陈瑞;李磊;;70 MPa车用轻质高压储氢容器自增强理论建模[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开方明;郑津洋;刘鹏飞;陈瑞;李磊;;70 MPa车用轻质高压储氢容器自增强理论建模[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宁;超高压泵头体自增强后的残余应力与疲劳寿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于贤;超高压容器中的自增强理论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3 董维煜;布管扩胀法成型双向自增强塑料管材的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伟;基于疲劳分析的高压缸体自增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廖建敏;自增强处理对厚壁筒裂纹扩展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3 朱玲;热预应力内压厚壁圆筒自增强技术研究与仿真[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杨凤玲;自增强技术提高大尺度孔疲劳性能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章宏令;超高压厚壁容器中的自增强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丽娟;超高压容器损伤自增强的应力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贾晶晶;超高压容器自增强损伤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8 李赵春;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增强超高压测控系统整体方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熊乙锟;自增强技术对组合式挤压筒服役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10 姜学艳;GYF300型超高压水晶釜筒体自增强处理有限元仿真与残余应力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99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99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