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会宝岭铁矿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2:25

  本文关键词:会宝岭铁矿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爆破粉尘 采场 数值模拟 分布及运移


【摘要】:金属矿山是我国矿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金属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不断增加的开采量使井下采场的粉尘产量也随之增多,不仅关系到矿山职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如今,对金属矿山采场工作面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研究的是煤矿的综掘、综采及综放工作面,因此,对金属矿山粉尘的研究为井下现场的防除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金属矿山具有代表意义的硐室采场,同时与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会宝岭铁矿现场硐室采场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FLUENT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会宝岭铁矿-100m水平22号硐室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变化及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流体力学气固两相流理论以及硐室采场的特点,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几何模型,设定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进行迭代计算,通过对采场中风流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分析了采场风流分布规律,为粉尘浓度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利用k-ε双方程模型和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DPM)模型模拟了20Min内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变化,以及采场不同入口风速的条件下粉尘的浓度变化情况,研究不同风速对采场排尘的影响,确定了采场排尘的最佳风速(2~2.5m/s),为金属矿山采场粉尘防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爆破粉尘 采场 数值模拟 分布及运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14.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8
  • 1.1.1 金属矿山粉尘的来源及分类13-14
  • 1.1.2 金属矿山井下粉尘的特性14-15
  • 1.1.3 粉尘的危害15-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1
  • 1.2.1 国内外金属矿山除尘技术研究现状18-20
  • 1.2.2 矿山井下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20-21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21-23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1-22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22-23
  • 1.4 研究技术路线23-24
  • 2 会宝岭铁矿采场粉尘运动特性分析24-34
  • 2.1 粉尘的空间受力及运动24-29
  • 2.1.1 粉尘的空间受力状况分析24-27
  • 2.1.2 粉尘的空间运动状况分析27-29
  • 2.2 粉尘颗粒的扩散机理29-30
  • 2.3 采场粉尘运移影响因素30-32
  • 2.3.1 粉尘运移内因分析30-31
  • 2.3.2 粉尘运移外因分析31-32
  • 2.4 本章小结32-34
  • 3 会宝岭铁矿采场风流分布规律数值模拟34-50
  • 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34-36
  • 3.1.1 CFD发展现状34
  • 3.1.2 FLUENT软件34-35
  • 3.1.3 FLUENT软件模拟求解程序35-36
  • 3.2 会宝岭铁矿采场风流分布数值模拟36-49
  • 3.2.1 采场气相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36-37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37-39
  • 3.2.3 计算网格划分39-40
  • 3.2.4 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40-42
  • 3.2.5 模拟结果及分析42-46
  • 3.2.6 模拟结果验证46-49
  • 3.3 本章小结49-50
  • 4 会宝岭铁矿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数值模拟50-69
  • 4.1 气固两相流的描述及分类50-51
  • 4.1.1 气固两相流的描述50
  • 4.1.2 气固两相流模型的分类50-51
  • 4.2 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数值模拟51-67
  • 4.2.1 模拟所采用的模型及模型假设51-53
  • 4.2.2 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53-55
  • 4.2.3 模拟结果及分析55-61
  • 4.2.4 粉尘浓度测定及分析61-67
  • 4.3 风速的不同对采场排尘效果的影响分析67-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5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75
  • 作者简介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恒斌;图解求粉尘浓度[J];劳动保护;1977年06期

2 陈安琦;粉尘浓度的测定[J];劳动保护;1983年08期

3 胡维贤;;光纤粉尘浓度测定仪通过评议[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85年02期

4 赵梓成;;云锡矿山井下粉尘浓度统计分析[J];云南冶金;1987年06期

5 陈安琦;刘军;臧兰兰;;P—5型数字式粉尘浓度计的应用[J];通风除尘;1989年02期

6 陈日辉;矿井粉尘浓度的灰色预测法[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年12期

7 孟娉,吕国华,潘新仿,毛杰;不同熏蒸方法对接种室空气粉尘浓度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5年03期

8 李晓帆;刘天生;王鹏飞;;基于光散射测量原理的粉尘浓度检测仪的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09年06期

9 赵恩彪;隋金君;王自亮;李智;;电荷法测量粉尘浓度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10 赵恩彪;隋金君;王自亮;李智;颜鸽来;;基于外环状电荷感应原理的粉尘浓度测量[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恩彪;隋金君;王自亮;李智;;电荷法测量粉尘浓度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隋金君;;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隋金君;;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新苹;李世安;刘伟明;;吹尘试验中粉尘浓度测量技术研究[A];2000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春娜;王锡钢;邢桂菊;;粉尘浓度测量的研究[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颖洁;逯岩辉;;F-系列除尘电源的粉尘浓度的自动跟踪[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雪梅;;降低细碎系统粉尘浓度的有效途径[A];晋琼粤川鲁冀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二十一届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李晓豁;姜健;张日f;;粉尘浓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李晓豁;赵树强;;降低工作面粉尘浓度的采煤机参数优化设计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郝文阁;侯亚平;裴莹莹;赵光玲;吴岩;;ESP电场粉尘浓度分布及高浓度区粉尘强制收集技术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粉尘浓度超标会造成哪些影响?[N];中国质量报;2003年

2 吴龙贵;粉尘超标的金矿就该停产整顿[N];中国商报;2011年

3 孔祥文邋陈琳;新驿煤矿实现粉尘在线监测监控[N];经理日报;2007年

4 刘玲玲 编译;美国针对尘肺病制定新规[N];中国煤炭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朋;粉尘浓度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设计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粉尘浓度检测系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蒋宝平;基于反向建模的锅炉排烟粉尘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雷志伟;激光消光法粉尘浓度在线测量系统的研发[D];东南大学;2015年

5 马红柯;会宝岭铁矿采场爆破粉尘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于晓霞;矿用粉尘浓度检测器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建阁;交流耦合式电荷感应法粉尘浓度检测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8 李超;陶瓷粉尘浓度在线实时检测仪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孙琳琳;粉尘浓度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孙博;矿井粉尘浓度测量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76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076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