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关键词: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甲烷是煤矿生产的主要危害,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然而我国煤层渗透率普遍较低,不利于甲烷的抽排,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可以显著提高采收率。因此,从环保、安全和能源的角度来讲,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煤体孔裂隙结构特征、煤中甲烷的赋存状态和气体运移机理为基础,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与模拟分析,获得了不同注气压力和不同渗透率条件下驱替过程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套可模拟地应力条件的注气驱替实验平台,首先对制备的型煤试件开展了甲烷、二氧化碳气体的渗透率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气体的渗透率大小同时受到垂直应力和注气压力的影响;煤体渗透率随加载垂直应力增大而降低;注气压力较低时渗透率随压力上升而减小,当注气压力较大时渗透率随压力上升而增大;两种气体在煤中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只是在渗透率大小上存在差异,二氧化碳渗透率高于甲烷。在研究了型煤渗透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定渗透率条件下不同注气压力(1.0、1.2、1.5MPa)时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不同注气压力下的驱替实验置换效率均在95%以上;通过出气口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可知,两种气体的浓度为互相消长的关系;注入0.433~0.616个置换体积时二氧化碳突破出气口,二氧化碳突破出气口后,其浓度缓慢上升而不是迅速变为接近100%的水平;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加,突破所需时间逐渐减少,驱替完成所需时间也明显缩短,提高注气压力能够有效提高驱替的效率。基于Darcy渗流理论、Fick扩散理论、扩展Langmuir吸附理论以及气体状态方程,构建了气体连续运动耦合方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不同注气压力和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吻合,驱替效果良好,注气压力由1.0 MPa增加到1.5 MPa,二氧化碳突破出气口时间从470min缩短至230min,驱替完成时间从550min缩短至280min;渗透率由0.14×10-15m2降低到0.054×10-15m2时,对应驱替时间从420min增长到840min。注气压力和渗透率显著影响驱替效率,注气压力提高导致二氧化碳突破出气口和置换完成的时间缩短;渗透率越低置换所需时间越长,驱替进展越缓慢。
【关键词】:甲烷 二氧化碳 注气压力 渗透率 驱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变量注释表16-17
- 1 绪论17-25
- 1.1 引言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 1.3 研究现状19-23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3-25
- 2 甲烷赋存状态及气体运移机理25-34
- 2.1 煤与甲烷的形成25-26
- 2.2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26-27
- 2.3 煤中甲烷赋存状态27-29
- 2.4 煤中气体运移机理29-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甲烷和二氧化碳渗透实验34-45
- 3.1 渗透率与应力和孔隙压力的关系34-35
- 3.2 气体渗透实验35-39
- 3.3 渗透实验结果分析39-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4 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分析45-61
- 4.1 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机理46-47
- 4.2 力学模型建立47-48
- 4.3 实验操作程序和实验方案48-49
- 4.4 驱替实验结果分析49-59
- 4.5 本章小结59-61
- 5 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数值模拟分析61-80
- 5.1 构建数学模型61-66
- 5.2 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数值模拟66-78
- 5.3 本章小结78-80
- 6 结论及展望80-82
- 6.1 主要结论80-81
- 6.2 研究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9
- 作者简历89-91
- 学位论文数据集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亮;;地面渗透率与地下渗透率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5期
2 李志强;鲜学福;;煤体渗透率随温度和应力变化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3 李宏艳;齐庆新;梁冰;彭永伟;邓志刚;李春睿;;煤岩渗透率演化规律及多尺度效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4 马强;;Uniaxial-strain条件下渗透率变化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刘浩;蔡记华;肖长波;王济君;陈宇;;热处理提高煤岩渗透率的机理[J];石油钻采工艺;2012年04期
6 郭红强;冯增朝;刘志祥;王彦琪;;煤体应变对渗透率的影响分析[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7 谢国安;上流压力对测定岩样渗透率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5年03期
8 陈佩珍,徐丽萍,何宗斌,刘传海;渗透率逐点解释深度序列模型及其释解系统[J];测井技术;1988年04期
9 Manmath N.Panda;关振良;谢丛姣;;用粒度分布参数计算单相渗透率[J];地质科学译丛;1995年03期
10 问晓勇;伊向艺;卢渊;管保山;梁莉;刘萍;;不同压裂液对煤岩渗透率伤害实验评价初探[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斌;;利用流动单元计算高含水油田渗透率[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红梅;兰永伟;赵继涛;于秀娟;马强;;温度和应力耦合条件下岩石渗透规律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馥励;马俊;阎守国;王克协;;利用井孔偶极弯曲波求取VTI孔隙介质渗透率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克协;马俊;伍先运;张碧星;;利用偶极声测井中弯曲模反演渗透率的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汪洋;姜瑞忠;何伟;邢永超;;气体在页岩储层中的渗流状态及渗透率表征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B水动力学基础[C];2014年
6 尹太举;张昌民;;濮53块在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动态变化[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含随机裂纹网络孔隙材料的渗透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晋;煤体注CO_2置换CH_4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郭慧;注CO_2后煤中矿物质化学反应对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陈亮;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和渗透率演化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董抒华;纤维预制件渗透率的预测及其浸润过程有限元模拟[D];山东大学;2014年
6 郑贵强;不同煤阶煤的吸附、扩散及渗流特征实验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潘荣锟;载荷煤体渗透率演化特性及在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会杰;深部裂隙煤岩渗流性质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王启立;石墨多孔介质成孔逾渗机理及渗透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煤层中一氧化碳的渗透规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于跃;注浆加固煤体力学性质与渗透率试验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
3 贝雷;复合肥体系氮磷钾养分透膜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钟张起;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规律及技术经济界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柳朝阳;杏子川油田杏2005井区注水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邓博知;流固耦合下温度对原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黄巍;电能质量约束下主动配电网光伏最大渗透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吴玉杰;杏北开发区萨葡高油层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储小送;淮北地区构造煤三维渗流裂隙系统表征及渗透率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王永康;注二氧化碳驱替甲烷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6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07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