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排队网络模型及行人仿真的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排队网络模型及行人仿真的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铁车站 排队网络模型 行人仿真 应急疏散能力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需求日益旺盛,由此引发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地铁因其运量大、速度快、环保等优点,逐渐成为解决城市地面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地铁封闭式的结构特征,当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或因大型活动产生超大客流时,人员疏散更容易产生潜在的安全问题。由于地铁车站的疏散能力是保证安全和高效疏散的关键,因此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和超大客流下人员疏散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就需要事先对地铁车站的应急疏散能力进行评估。地铁疏散能力不仅与车站内部走行设施(楼梯、扶梯和通道等)的几何属性有关,也与设施间的空间连接结构有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如何对地铁车站疏散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以识别疏散瓶颈,并提出解决方案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难题。本文首先采用M/G/c/c排队网络模型计算与评估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识别出站内走行设施的瓶颈,然后运用Pathfinder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疏散能力的措施建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和梳理了地铁应急疏散能力的基础理论。首先,结合《地铁设计规范》对地铁车站疏散时间、疏散能力等概念进行了明确,指出了既有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其次,分析了车站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走行设施的几何属性、空间连接结构以及行人疏散特性等。最后,提出了应急疏散能力评价的三个指标,分别为疏散时间、客流密度以及设施瓶颈。(2)构建了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评估的M/G/c/c排队网络模型。基于排队论相关基础理论,首先构建了地铁车站内单设施的M/G/c/c排队模型。然后,在车站物理网络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行人疏散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评估的M/G/c/c排队网络模型。最后,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框架并设计和实现了模型的求解算法。(3)构建了行人在分流型设施处的概率选择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应急疏散情况下的行人在节点处对下行设施的选择的影响因素,其次对车站内设施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连接关系下的到达率传递关系。再次,针对分流型设施,构建了概率选择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模型的目标是最大化下行设施的总输出率。最后,设计一个小规模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是对M/G/c/c的排队网络模型的进一步的完善,使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符合。(4)完成了基于改进的M/G/c/c排队网络模型的地铁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案例分析。选取北京地铁建国门车站作为案例背景,通过实地调研获得车站的几何空间结构、车站设施几何参数以及行人宏观运动特性(速度-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在应急情况下的乘客疏散路径;然后通过编程实现模型计算,并得到应急情况下建国门车站的相关设施的排队长度、排队时间及输出率以及疏散时间等指标,以此得到建国门车站的疏散能力的评估结论。(5)运用Pathfinder软件对建国门地铁站进行疏散仿真试验。利用调研获取的数据(包括行人的性别和年龄比例等)搭建了仿真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仿真软件可以输出疏散时间、客流密度等疏散能力评价指标,针对这些指标,对排队网络模型的计算结果和仿真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MIG/c/c排队网络模型在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建国门站疏散能力评估结果,提出了提高车站疏散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铁车站 排队网络模型 行人仿真 应急疏散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298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2.1 行人运动模型研究现状16-17
- 1.2.2 应急疏散能力的评估方法现状17-19
- 1.2.3 排队网络模型建筑疏散研究现状19-20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0-22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3.2 技术路线21-22
- 1.4 本章小结22-24
- 2 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评估基础理论24-33
- 2.1 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24-25
- 2.2 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25-30
- 2.2.1 走行设施几何属性25-27
- 2.2.2 设施空间连接结构27-28
- 2.2.3 设施以及出口数量28
- 2.2.4 行人疏散行为特性28-29
- 2.2.5 车站应急疏散组织29-30
- 2.3 应急疏散能力的评价指标30-32
- 2.3.1 疏散时间30
- 2.3.2 客流密度30-31
- 2.3.3 设施瓶颈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3 应急疏散能力评估的M/G/C/C排队网络模型33-51
- 3.1 排队论概述33
- 3.2 单设施M/G/C/C排队模型构建33-37
- 3.3 车站节点概率选择优化模型37-44
- 3.3.1 排队网络节点间到达率传递关系37-38
- 3.3.2 分流式节点概率选择优化模型38-40
- 3.3.3 模型求解策略40-41
- 3.3.4 模型验证41-44
- 3.4 地铁车站M/G/C/C排队网络模型构建及求解方法44-50
- 3.4.1 地铁车站疏排队网络44-45
- 3.4.2 车站疏散网络构建及疏散路径规划45-47
- 3.4.3 疏散能力评估计算框架47-48
- 3.4.4 排队网络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48-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4 地铁车站设施调查及分析51-62
- 4.1 车站网络拓扑结构及走行设施几何属性51-55
- 4.1.1 建国门站概况51-52
- 4.1.2 车站网络拓扑结构52-54
- 4.1.3 车站主要走行设施几何属性54-55
- 4.2 客流调查方式55-57
- 4.3 行人个体属性特征57-58
- 4.4 行人宏观运动特性获取58-61
- 4.4.1 通道内的速度-密度函数58-59
- 4.4.2 上行楼梯的速度-密度函数59-61
- 4.5 本章小结61-62
- 5 案例分析62-77
- 5.1 建国门站疏散路径规划62-64
- 5.2 M/G/C/C排队网络模型计算结果分析64-68
- 5.2.1 疏散人数64-66
- 5.2.2 疏散时间66-67
- 5.2.3 客流密度及瓶颈设施67-68
- 5.3 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对比分析68-75
- 5.3.1 Pathfinder仿真试验68-71
- 5.3.2 疏散人数对比分析71-73
- 5.3.3 疏散时间对比分析73-74
- 5.3.4 客流密度及瓶颈设施对比分析74-75
- 5.4 提高疏散能力的措施建议75-76
- 5.5 本章小结76-77
- 6 总结与展望77-79
- 6.1 主要结论77-78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82
- 附录A82-8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9-91
- 学位论文数据集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瀚;;北京创新应急疏散演练模式[J];中国减灾;2011年21期
2 本刊编辑部;;电子化避险图指引居民应急疏散[J];中国减灾;2011年21期
3 姜传胜,杨铸;公共安全之人员应急疏散[J];安全;2004年01期
4 李怀仲;郭群英;陈军;刘俊峰;;应急疏散及应急逃生[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年12期
5 丁丽娜;郑伟;钱琳;;居安思危查隐患及时整改保安全——记图书馆应急疏散演练[J];科技创业家;2013年15期
6 宋元宁;李毅霞;刘明;;应急疏散中风向标的作用[J];安全;2013年06期
7 温伯威;丁嘉鹏;常丽君;;“一张图”框架下的城市应急疏散数据融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徐敏;;中国人心理行为特点对应急疏散的影响[J];安全;2008年05期
9 程龙;;温州南麂海岛旅客应急疏散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郝然;鲁瑶;;北京南站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评价方法及应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山;田大新;王云鹏;罗浩;夏海英;;基于车联网的交通应急疏散优化方法[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2 李慧洋;徐敏;孙向红;张侃;;北京城镇居民应急疏散行为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任常兴;张欣;张网;王婕;丁建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指数法研究[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敏;李慧洋;孙向红;傅小兰;;应急疏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艳华;卢文龙;李平;;车站事故应急疏散模拟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轨道交通[C];2013年
6 左军;刘凤荣;黄欢欢;王月蓉;;人防城市人口应急疏散路径选择模型研究[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沁;;论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要点[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陈苏诞;张晓峰;王蕾;;浅析太原市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的安全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敏;卢兆明;袁国杰;;基于GIS系统的灾时大范围应急疏散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张崭;;层次分析法在公共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上的应用[A];2013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亮;解放路小学举行防灾应急疏散演习[N];商丘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彬;幼儿园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N];济南日报;2012年
3 川检;四川局局长王吉顺部署绵阳局应急疏散工作[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4 九三学社社员 江苏省淮安市人大代表 朱菊芳;新生军训鸣锣在即[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记者 吴媛媛;我市第三家应急疏散基地挂牌[N];蚌埠日报;2011年
6 李晓平;警报拉响,居民8分钟安全进入隐蔽场所[N];厦门日报;2007年
7 记者 林超 通讯员 张美妮;我市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暨应急疏散演练[N];威海日报;2013年
8 上城报道组 刘婷婷 记者 孟杨斌;上城首次出台《防汛应急手册》[N];杭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荣顺 通讯员 张志毅;切实加强地震科研成果的应用[N];淄博日报;2008年
10 YMG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刘翼 乔攀;芝罘区中小学从今年起 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应急演练[N];烟台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磊;大规模开放空间应急疏散计算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孙庆峰;突发水灾应急疏散可靠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吴正言;应急疏散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代伟;群集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及时间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周蕾;基于动态信息的应急疏散与车辆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成;高铁站突发事件下负重人群安全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海鹏;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交通流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吴建波;应急疏散交通网络集约化设计原理与方法[D];东南大学;2015年
4 周耀;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评价与重点控制策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5 尚鹏;基于复杂网络的应急疏散区域提取与连通性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单思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疏散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梁俊;面向应急疏散的基于二型模糊的路径选择行为建模及仿真[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巴宇航;高速铁路客运站人员应急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丁晓青;基于排队网络模型及行人仿真的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赵婧;地铁突发事件乘客应急疏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07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