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行走部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7 23:10

  本文关键词: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行走部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割缝设备 履带行走装置 虚拟样机 动态仿真 有限元分析


【摘要】:在矿井开采过程中,为了提高低渗透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应运而生。其中,割缝设备行走部的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强度以及瓦斯抽放效率,因此,本文针对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的行走部进行研究。 本文以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的行走部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分析。首先,介绍了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以及履带行走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之上,采用UG完成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车体的三维建模及装配,包括车体底座、夹紧推进机构、水箱、油箱以及电动机;采用RD完成行走部模型的建立,导入车体模型添加约束完成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进行动态仿真与分析。通过对虚拟样机水平路面行驶、上下坡以及转弯四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获得各种工况下,履带转矩、速度以及受力曲线,利用理论计算值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对比分析可知,以B/2方式转弯,即履带一侧驱动、另一侧制动时,,履带行走装置处于最恶劣的工况,在此条件下进行驱动轮和履带架的有限元分析。应用ANSYS Workbench模块,对行走部关键零件进行模态分析、静力学分析以及疲劳分析,包括驱动轮以及履带架。通过模态分析,分析是否存在共振现象,得出该设备行走部关键零件驱动轮的相对薄弱位置;通过静力学分析以及疲劳可靠性分析,完成零件的强度校核以及在零件的结构设计阶段,对于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材料的选取、尺寸制定以及热处理等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行走部的仿真分析,为行走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它大型履带车辆行走装置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这对于减少产品开发的时间以及降低生产成本,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割缝设备 履带行走装置 虚拟样机 动态仿真 有限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712.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5
  • 1.2.1 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研究现状12-14
  • 1.2.2 履带行走装置研究现状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 本章小结16-18
  • 第二章 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的组成及行走部分析18-26
  • 2.1 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8-19
  • 2.2 履带行走装置的工作原理与组成19-26
  • 2.2.1 履带行走装置的结构组成19-20
  • 2.2.2 履带行走装置的分类20-23
  • 2.2.3 履带行走装置的工作特点23-26
  • 第三章 虚拟样机的建立26-42
  • 3.1 高压水射流割缝设备整车三维模型的建立26-37
  • 3.1.1 创建车体主要零部件三维模型26-28
  • 3.1.2 RecurDyn 行走部三维模型的建立28-37
  • 3.2 行走部虚拟样机的建立37-39
  • 3.2.1 添加约束副37
  • 3.2.2 施加外部载荷37-38
  • 3.2.3 设置摩擦38
  • 3.2.4 设置各部件质量和材料的属性38-39
  • 3.3 建立仿真路面39-40
  • 3.4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履带行走装置的动态仿真与分析42-68
  • 4.1 履带行走机构运动原理计算分析42-44
  • 4.2 整车模型测试44-46
  • 4.2.1 整车模型的检测45
  • 4.2.2 张紧装置的检测45-46
  • 4.3 仿真工况确定46-47
  • 4.4 直线行驶47-53
  • 4.5 上 15°坡53-57
  • 4.6 下 15°坡57-60
  • 4.7 平地转弯60-64
  • 4.7.1 转向原理60
  • 4.7.2 转向仿真60-64
  • 4.8 结果分析64-65
  • 4.8.1 转矩比较64-65
  • 4.8.2 履带受力65
  • 4.9 本章小结65-68
  • 第五章 履带架及驱动轮的有限元分析68-82
  • 5.1 模态分析68-74
  • 5.1.1 割缝设备激振源频率计算69-70
  • 5.1.2 履带架模态分析70-72
  • 5.1.3 驱动轮模态分析72-74
  • 5.2 驱动轮静力学与疲劳可靠性分析74-80
  • 5.2.1 驱动轮静力学有限元分析74-77
  • 5.2.2 驱动轮疲劳寿命分析77-78
  • 5.2.3 过载条件下驱动轮疲劳寿命分析78-80
  • 5.3 本章小结80-8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6.1 结论82-83
  • 6.2 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88
  • 致谢88-8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宝坤,李晓雷,孙逢春;履带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兵工学报;2003年02期

2 郁录平;申宝成;李欣;张翠;;弹性悬架履带推土机的减振特性分析[J];工程机械;2009年02期

3 胡际勇;赵智强;韩进城;陈超;;大型履带行走装置综述[J];工程机械;2010年12期

4 赵文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0年04期

5 戴瑜;刘少军;;履带车多刚体建模与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9年03期

6 高一平,王欣,高顺德,郑亚辉;200吨履带起重机履带架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4年01期

7 田洪杰;高顺德;肖华;;履带板受力情况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4期

8 赵永翔,王金诺,高庆;基于应变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新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9 赵志平;李新勇;;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1期

10 邢艳;罗继曼;王东红;陈浩;;施工升降机结构系统模态分析[J];建筑机械化;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105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105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