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覆煤层自燃危险区域探测技术

发布时间:2018-01-28 18:48

  本文关键词: 近距离 煤层群 上覆煤层 采空区 火区探测 出处:《煤矿开采》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自然发火隐蔽高温区难以识别问题,采用分布式光纤温度探测技术对火源高温点监测,以及井下近距离抽气的束管探测技术对气体异常点监测。根据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遗煤分布特征及漏风规律,布置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气体测点,通过现场观测结果研究了采空区内温度分布及气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光纤测温结合近距离束管抽气的方法能较全面地监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覆煤层自燃关键参数变化,同时对类似矿井火区探测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hidden high temperature area in the goaf of coal seam group, the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temperatur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monitor the high temperature point of the fire sourc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ir leakage law of coal in short distance coal seam group, the gas measuring points which accor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field are arrange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goaf are studied by field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combined with short distance beam tube extraction can completely monitor the change of key parameter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overlying coal seam in short distance coal seam group mi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similar mine fire area detection has goo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重大灾害感知技术和装备(2016YFC0801804)
【分类号】:TD752.2
【正文快照】: 煤层群开采埋深较浅,煤层之间距离小,开采过程中相邻煤层会相互影响[1-3]。特别是上覆煤层开采完成形成采空区,开采本煤层时由于负压作用与上覆煤层的大量层间及地表裂隙形成漏风通道,且由于现有开采方式导致进回风巷道遗留的煤较多,形成了遗煤自燃的物质基础,一旦热量积聚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武,姜文忠,牛德文,张新生,李先章;阳城、沁水矿区煤层气开发前景探讨[J];煤矿安全;2002年05期

2 霍忠锋,刘义生,吴爱民,杨智华;近距离煤层群建设"双高"矿井的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5期

3 张仲春;余耀锋;杨洪滨;;上行开采近距离煤层群的探讨与应用[J];煤;2007年09期

4 马立强;汪理全;张东升;刘玉德;刘江;张太平;欧阳广斌;;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周岩;龙祖根;;多煤层系统的煤层气运移模型研究[J];煤;2009年04期

6 魏孝华;李铭;;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J];神华科技;2013年01期

7 尹中山;;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选层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2期

8 范晓刚;;近距离突出煤层区域验证方法探讨[J];煤炭工程;2012年10期

9 汪长明;;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煤气共采技术[J];洁净煤技术;2013年01期

10 张宏伟;韩军;海立鑫;李明;乔鸿波;;近距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余耀峰;张仲春;杨洪滨;;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研究与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2 汪理全;;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及应用[A];21世纪高效集约化矿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苏朝晖;;潘二矿煤层群开采的层位控制方法[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4 李伟;陈家祥;吴建国;;松软、低渗透煤层综合抽采技术[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5 翟成;卫修君;林柏泉;;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部分)[C];2009年

6 黄祥宽;;急倾斜薄煤层群矿井瓦斯地质的特殊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7 杨科;袁亮;刘钦节;廖斌琛;孙力;涂辉;;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卸压开采高应力演化煤柱效应研究[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裴支前;让科技成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金钥匙”[N];江淮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宇锋;铁新矿注碱治理煤层硫化氢研究及工程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2 徐宏杰;贵州省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季文博;近距离煤层群采动煤岩渗透特性演化规律与实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姜在炳;煤层3D动态建模技术及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5 翟成;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杨兆彪;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胡永忠;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覆岩破断规律及顶板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李庆军;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辉;贺西煤矿首采层开采后下伏煤层卸压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二瑞;低透煤层水力压裂技术在石门揭煤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戚志虎;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郭海相;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漏风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5 李云;气爆低渗透煤层增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6 冉庆喜;晋平煤业低渗透煤层抽采钻孔参数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7 高照宇;钱家营矿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8 章照明;火成岩侵入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9 任硕;超临界CO_2在低渗透煤层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陈绍祥;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优化布置及支护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1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471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