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顶板裂隙水赋存规律与防治建议
本文选题:顶板裂隙水 切入点:隐蔽致灾因素 出处:《煤炭技术》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岩石力学强度较低的煤层上覆岩层受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是顶板裂隙水的主要赋存场所,多以静储量为主。裂隙的发育具有一定方向性、较好的等距性和较好的垂直性,但其非均质性较强,煤矿开采导水裂隙带沟通裂隙含水层,顶板涌水量会具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掌握该规律并做好防护应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地球物理探测解释成果的精确度,同时还有利于合理布置防治水措施。以新安煤矿3上201工作面为例,分析了矿井裂隙水涌水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Abstract]:The cracks formed by late tectonics in coal seam with low rock mechanical strength are the main place of roof fissure water, mostly static re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has certain directionality, better equidistant and better perpendicularity. However, its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the fissure zone of water diversion in coal mining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fissure aquifer, and the water quantity of roof will change regularly. Not only can the accuracy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e improved, but also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water prevention measures is beneficial. Taking No. 201 working face on No. 3 of Xinan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the regularity of fissure water gushing in coal mine i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枣庄矿业集团新安煤业公司;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德忠,赖达金;工作面顶板砂岩裂隙水综合防治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03期
2 靳德武;刘英锋;刘再斌;程建远;;煤矿重大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1期
3 武强;;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问题和展望[J];煤炭学报;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济怀;;峰峰集团羊渠河矿8634工作面底板突水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刘松;费松坡;张秋成;;注浆堵水技术在封堵采煤工作面底板滞后突水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10年05期
3 余强;范世梅;;响应矩阵法在降水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陈五九;;白象山铁矿风井突水淹井治理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5 朱术云;姜振泉;;郑州矿区采动底板构造控水及其防治研究[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6 田爱民;;浅析奥灰承压水对采矿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7 王家臣;杨胜利;;采动影响对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王家臣;李见波;徐高明;;导水陷落柱突水模拟试验台研制及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白喜庆;沈智慧;;峰峰矿区保水采煤对策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10 李春意;崔希民;郎博;王梦茹;;霍宝干河矿含隔水层特性及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李忠建;半胶结低强度围岩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及水害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张壮路;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测的渗流与应力耦合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6 黄先伍;巷道围岩应力场及变形时效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罗立平;矿井老空水形成机制与防水煤柱留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黄存捍;采动断层突水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永明;水体下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覆岩稳定性及合理防水煤柱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李昂;带压开采下底板渗流与应力耦合破坏突水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强,董东林,石占华,武雄,孙卫东,叶贵钧,李树文,刘金韬;华北型煤田排-供-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6期
2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杨泽元;王国柱;申涛;;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3 宋刚;侯剑华;冯茹;;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进化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06期
4 虎维岳,王广才;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S1期
5 于克君,骆循,张兴民;煤层顶板“两带”高度的微地震监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6 范立民,蒋泽泉;榆神矿区保水采煤的工程地质背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7 范立民;论保水采煤问题[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5期
8 王兰健;韩仁桥;;水情监测预警系统在海下采煤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6期
9 姚宁平;;我国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8年04期
10 靳德武;刘其声;王琳;丁湘;;煤矿(床)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涛;杜兵;刘世奎;;煤7开采顶板裂隙带探测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2年04期
2 王心义;王世东;贾宏昭;刘启年;;跃进煤矿顶板裂隙水赋水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2006年02期
3 张德万;肖峻峰;卢平;;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首采工作面顶板裂隙发育规律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姜庆伟;;顶板裂隙带注水孔防灭火在西二708采场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0期
5 肖长河;;综放工作面高位顶板裂隙钻孔抽放瓦斯技术[J];中州煤炭;2007年02期
6 涂敏,刘泽功;煤体采动顶板裂隙发育研究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7期
7 魏国山;安志刚;姜庆伟;;顶板裂隙带钻孔防火技术在W_2708工作面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1年09期
8 赵习温,王天利;高位抽放及处理采面瓦斯试验研究[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5年04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智飞;陈铜宪;曹晓武;;冯家塔矿井顶板裂隙水防治技术研究[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郭维新;依靠科技实现创新发展[N];山西科技报;2009年
,本文编号:1583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58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