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胶结中低强度围岩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
本文选题:半胶结中低强度围岩 切入点:导水裂缝带 出处:《煤炭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获得半胶结中低强度围岩条件下巨厚浅埋煤层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发育特征,以榆神矿区金鸡滩煤矿101工作面与转龙湾煤矿23103工作面为例,分别采用地面钻孔探测(岩芯工程地质编录、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电视系统)与井下探测(钻孔双端封堵测漏法)对采空区上覆岩层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形态进行了现场探查,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对不同开采煤层厚度的导水裂缝带演化规律及发育高度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实测和模拟结果,结合其他相似条件的矿井实测数据,对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煤层采厚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表明:大跨度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煤层采厚为二项式关系,随采厚增加,导水裂缝带高度增大,但增大趋势变缓;导水裂缝带发育形态为平顶拱形,在工作面推进距离与工作面斜长近于相等时,"裂隙拱"在垂向上不再扩展,此时导水裂缝带高度达到最大。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heigh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in super-thick and shallow coal seam mi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mi-cemented medium and low strength surrounding rock, taking the 23103 working face of Jinjitan Coal Mine and 23103 working face of Xilongwan Coal Mine in Yushen Mining area as examples. Ground drilling exploration (cor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ataloguing), Observation of flushing fluid leakage and borehole television system) and downhole detection (double-end plugging and leak detection method of borehole)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height and shape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the goaf. The evolution law and development height of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with different mining seam thickness are studied by using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eld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results, combined with other similar conditions of mine measured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and the mining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 is fitt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in the large-span working face is binomial with the mining thickness of the coal seam,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ining thickness,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increase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trend becomes slower, and the water diversion fracture zone develops into a flat-top arch. When the working face advancing distance is nearly equal to the working face inclined length, the "fissure arch" no longer extends vertically, and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reaches the maximum.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金鸡滩煤矿;鄂尔多斯能化有限公司转龙湾煤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2290;4140225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3EEQ019)
【分类号】:TD7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悦;夏玉成;杜荣军;;陕北某井田保水采煤最大采高探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2 吕文宏;;覆岩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模拟与实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潘建国;;杭来湾矿3号特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12年05期
4 杜锋;白海波;;厚松散层薄基岩综放开采覆岩破断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7期
5 刘洋;;工作面不同采宽与导水裂隙带高度关系研究[J];煤矿安全;2010年04期
6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杨泽元;申涛;;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7 李艳波;赵伏军;申培文;黄寿元;;沈家湾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09年03期
8 许家林;王晓振;刘文涛;王志刚;;覆岩主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胡戈;李文平;程伟;郑志军;;淮南煤田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08年05期
10 王汉鹏;李术才;张强勇;李勇;郭小红;;新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杨;陈家沟煤矿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锁;张伟;许建;郭莉;邹绍辉;;区域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采技术路线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08期
2 宋利杰;张欣杰;;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失稳与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04期
3 叶兆勇;;斜沟煤矿8号煤顶底板岩层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6年04期
4 魏久传;吴复柱;谢道雷;尹会永;郭建斌;肖乐乐;智宏峰;翟所宏;;半胶结中低强度围岩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J];煤炭学报;2016年04期
5 余学义;郭文彬;赵兵朝;;冈瓦纳地层特厚煤层顶水分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综合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6年02期
6 李少朋;毕银丽;彭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采煤沉陷区侧柏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06期
7 要海龙;;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突水防治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6年03期
8 年军;刘啸;王伟;;直覆老顶工作面顶板运移及应力分布规律[J];煤矿安全;2016年03期
9 迟国铭;;补连塔煤矿1~(-2)煤五盘区顶板破断带高度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S1期
10 范立民;马雄德;蒋辉;程帅;;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矿井突水溃沙危险性分区[J];煤炭学报;201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泽鹏;Ⅰ类水体下无关键层缩小防水煤岩柱开采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占斌;复杂断裂带对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突水灾害预测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3 马志伟;多层含钒页岩开采上覆岩层移动相似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学义;刘俊;赵兵朝;王金东;;孟巴矿特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测定[J];煤矿安全;2013年08期
2 刘英锋;王新;;黄陇侏罗纪煤田顶板水害防治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3 余学义;刘俊;王鹏;赵兵朝;;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研究[J];中州煤炭;2013年07期
4 刘涛;徐东晶;付青;孙红华;;大跨度深埋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5 王英;樊永贤;罗一夫;;崔家沟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伍永平;于水;高喜才;张艳丽;;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J];煤炭工程;2012年10期
7 李文生;李文;尹尚先;;综采一次采全高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6期
8 王晓振;许家林;朱卫兵;;主关键层结构稳定性对导水裂隙演化的影响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9 师本强;;陕北浅埋煤层砂土基型矿区保水开采方法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常金源;李文平;李涛;都平平;;神南矿区煤炭开采水资源漏失量评价分区[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霁;特厚煤层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破坏规律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加飞;水体下采空区覆岩破坏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志刚;覆岩主关键层对导水裂隙演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黄雪梅;五沟煤矿开采煤层上覆岩土体综合地质特征及防水煤岩柱留设问题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5 任强;采场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兵;大平矿南二采区水体下开采方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7 李琰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8 方绪存;第四系含水层下压煤开采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9 袁景;谢桥煤矿1201(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10 张玉军;铁北煤矿松软砂岩含水层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及溃砂预测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康新;;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冒落裂缝带”高度探测[J];煤;2009年11期
2 栗加林;;用流量测井法确定导水裂缝带高度[J];煤炭科学技术;1978年05期
3 王作宇;康永华;刘霞;;煤矿探测导水裂缝带高度方法的初探[J];煤炭科学技术;1985年09期
4 申宝宏;一种求算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公式中岩性参数的新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1989年07期
5 许升阳;;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成功[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09期
6 朱德明;田恒洲;华兰如;孙振鹏;成枢;连传杰;;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10期
7 黄文峰;康延雷;冯超臣;;巨野煤田主采煤层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0年01期
8 成枢,孙振鹏,朱鲁,温兴水,曹升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探测研究[J];矿山测量;1999年04期
9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赵德深;徐孟林;夏洪春;;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研究[J];煤矿开采;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伟;滕永海;张华民;;王庄煤矿综放一次采全厚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实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苏本玉;于景惃;;煤层导水裂缝带裂缝延伸方向电各向异性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董诗林;;浅谈分段注水观测导水裂缝带[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晓君;张进军;;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5 杨建立;滕永海;;综采放顶煤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胡炳南;陈佩佩;刘鸿泉;张刚艳;;海下综放开采断层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与留设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7 刘治国;;变形分析方法预测中硬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剑锋;水下采煤又添新翅[N];中国矿业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亮;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6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0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