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煤层底板构造致灾突水水量预测方法初探
本文选题:突水 切入点:水量预测 出处:《煤矿开采》2015年02期
【摘要】:由于底板构造突水水量的难以预测性,生产中常用底板疏降水量代替突水水量,导致矿井防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依据可靠度偏低。以霍州煤电集团大水矿区为例,分析了矿井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和突水水量的区别与联系,基于含水层补给能力和导水通道的过水能力两方面因素,构建了断裂和陷落柱2种导水通道的突水水量预测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构造突水情况的矿井涌水量预测修正方法。以霍州矿区2个矿井的资料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含水层补给能力的突水预测模型更符合实际突水情况,该矿区构造类突水水量的决定因素为含水层富水性。考虑底板突水因素,提出了矿井抗灾指标的计算方法,提高了抗灾系统指标的可靠性。
[Abstract]:Because of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water inrush of the floor structure, the water inrush is replaced by the sparse precipitation of the floor in produ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ow reliability of the main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ne water preven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taking Dashui mine area of Huozhou Coal and Power Group Group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among normal discharge, maximum discharge and water inrush of mine, based on the two factors of aquifer recharge capacity and water passing capacity of diversion channel. In this paper, the water inrush prediction model of two water diversion channels of fault and collapse column is constructed, and a modified method for predicting water inflow of coal mine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suitable for structural water inrush. The data of two mines in Huozhou mining area are taken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prediction of water inrus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water inrush based on the recharge capacity of aquifer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water inrush, and the determining factor of the water inrush volume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mining area is aquifer water enrichment. Considering the water inrush factor of bottom plat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mine disaster resistance index is put forwar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dex of disaster resistance system is improved.
【作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034003) 国家科技计划支撑课题(2012BAC10B03)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董兴文;矿井最大涌水量计算与参数确定──试论岩溶管流矿井水均衡预测方法[J];工程勘察;1995年04期
2 曹代勇,穆宣社,武清海,郭增昌,李振生,张建军;蔚县矿区断层构造定量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3 李和林,王海涛,李文生;马兰井田内断层发育规律的初步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4 虎维岳;田干;;我国煤矿水害类型及其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1期
5 尹尚先,武强,王尚旭;华北岩溶陷落柱突水的水文地质及力学基础[J];煤炭学报;2004年02期
6 许进鹏,宋扬,程久龙,成云海;小断层的走向长度与断距关系的数学模型[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7 尹尚先;煤矿区突(涌)水系统分析模拟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8 尹尚先,武强;煤层底板陷落柱突水模拟及机理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5期
9 陈忠辉;胡正平;李辉;陈庆丰;;煤矿隐伏断层突水的断裂力学模型及力学判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建于;证据理论研究及其在矿井突水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仁亮;王文龙;冯江鹏;;无锡蠡湖隧道某标基坑降水方案应用和分析[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2 董建明;刘明柱;刘方圆;丁素玲;;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3 庄丽,雷震宇;软弱地层管棚施工中失水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4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5 冯树国;王睿;;陷落柱在钻探中的识别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杨新兵;余新晓;鲁绍伟;李永慈;;基于土壤水动力学的树木根系吸水模型构建(Ⅰ)——单株[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7 杨新兵;余新晓;鲁绍伟;李永慈;;基于土壤水动力学的树木根系吸水模型构建(Ⅱ)——林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8 张美静;万力;王芳;王旭升;胡伏生;;隔水边界附近围岩渗透性变化时隧道涌水的渗流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9 王旭升;万力;;单组裂隙压水试验的一个非稳定渗流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0期
10 巫润建;李国敏;董艳辉;黎明;乔小娟;;锦州某地下水封洞库工程渗流场数值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伟;杨涛;谢先明;;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运行合理性模拟与分析——以武汉市美术馆工程为例[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二集)[C];2008年
2 张子亮;杨永江;靳宝珍;高亮;刘九龙;;Microsoft Excel软件在非稳定井流计算中的应用[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狄军贞;张琦;肖利萍;;基于渗流理论的污染地下水PRB修复机理的耦合模型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王旭升;;横观各向同性岩石的应变-渗透耦合效应[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人太;李术才;潘光明;张庆松;武文东;李海燕;林明远;;深井巷道涌水探查方法及工程治理研究[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6 文增生;史春芝;王军;;沂源煤田鲁村矿井突水危害分析与防治研究[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7 李博然;;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8 范立民;;陕西省煤矿水害类型,区域分布及典型水害分析[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9 刘柏根;;多孔抽水试验在彬长矿区洛河组地层中的应用[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10 王春红;;德苴乡石门关深水井供水分析[A];云南省水利学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超;鹤岗矿区石头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构造控煤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郭磊;浅埋暗挖水下隧道管棚作用机理及开挖的扰动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玉林;承压地下水开采井流模型及其渗流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邓宏艳;大型水电工程区库岸滑坡形成机理与水作用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鹏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7 付刚;北京地铁降水方法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8 高瑞忠;加速遗传算法和自适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下水系统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9 范蕊;土壤蓄冷与热泵集成系统地埋管热渗耦合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刘丽萍;黄土沟壑区路基防排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佳旭;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陶立为;软土中水位升降引发的固结解析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鹏;稳定渗流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柳清峰;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姚娣;地铁一号线降水监测方案优化及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6 杨利超;珠江三角洲区域地下水盐运移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杨再兴;海潮波动对滨海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原伟强;焦村矿水文地质条件及二_1煤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段忠丰;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武毅冰;基于灰朦胧集的地下水流灰色数值模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雯;张安;杨奇;;一种基本概率指派的模糊生成及其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10期
2 张心彬;程久龙;李丽;薛重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矿井奥灰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6期
3 韩峰;杨万海;袁晓光;;一种有效处理冲突证据的组合方法[J];电光与控制;2010年04期
4 刘海燕;赵宗贵;刘熹;;D-S证据理论中冲突证据的合成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孙全,叶秀清,顾伟康;一种新的基于证据理论的合成公式[J];电子学报;2000年08期
6 王杰贵;靳学明;罗景青;;基于ESM与ELINT信息融合的机载辐射源识别[J];电子学报;2006年03期
7 郎风华;谷利泽;杨义先;钮心忻;;一种基于均衡交补分担准则的证据组合新方法[J];电子学报;2009年01期
8 胡昌华;司小胜;周志杰;王鹏;;新的证据冲突衡量标准下的D-S改进算法[J];电子学报;2009年07期
9 韩德强;韩崇昭;邓勇;杨艺;;基于证据方差的加权证据组合[J];电子学报;2011年S1期
10 高卫东;;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志贵;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研究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2 胡良梅;基于信息融合的图像理解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严岩;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贾宇平;基于信任函数理论的融合目标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恩杰,付民强;东滩矿断层活化对3煤顶板突水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4期
2 陈文林;洛阳矿区南块段100m水平中段运巷突水原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2期
3 苏建国;白峰青;缑书宝;;地方煤矿特大突水治理成套技术[J];河北煤炭;2007年06期
4 杨之化;;西二区18层四分段综放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J];煤;2010年06期
5 冀焕军;;古汉山矿11071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10期
6 白峰青;李冲;郝彬彬;王磊;陈娅鑫;;地方煤矿特大突水治理成套技术探讨[J];煤炭工程;2010年08期
7 徐良才;郭英海;黄鑫磊;刘丽;;浅谈我国煤矿主要突水类型及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11年01期
8 齐蓬勃;周辉;刘志海;;一次突水成功治理案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年02期
9 车承斌,王连海,贾利平,程从仁,赵振中;疏堵结合治理井下大面积高压突水[J];煤矿安全;2000年10期
10 施龙青,宋振骐;肥城煤田深部开采突水评价[J];煤炭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民强;刘显云;;东滩煤矿3煤顶板突水因素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薛国标;;桑树坪煤矿淹井事故井下突水点及过水通道的探查[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3 时战峰;赵星海;张惠军;王济洲;;黄陵一号煤矿特大突水物探测量及原因分析[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儒斌;张文广;;突水点与小型断裂构造的对比分析[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陈松林;王锐;赵承勇;;河南省矿坑突水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6 齐蓬勃;周辉;刘志海;;一次突水成功治理案例[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7 郭启文;陈晓国;王全营;张秋成;;采煤工作面大面积分散突水治理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陈晓国;;采煤工作面大面积分散突水治理技术[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9 汪高举;余玉江;梁立勋;;煤矿暗河突水注浆封堵的尝试[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10 汪高举;余玉江;梁立勋;付自力;曾建;;煤矿暗河突水注浆封堵的尝试[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杜兵建;总公司大地特勘分公司骆驼山突水治理结束[N];中煤地质报;2010年
2 王代华;古汉山矿疏堵结合治“水龙”[N];焦作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正民;矿井水患早知道[N];中国煤炭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利平;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符辉;矿井突水及避灾仿真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尹尚先;煤矿区突(涌)水系统分析模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年
5 徐智敏;深部开采底板破坏及高承压突水模式、前兆与防治[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大采深煤层底板特大突水治理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2 魏红霞;煤矿井下多参数突水信息的动态评价方法及系统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悦;四川省华蓥山矿区龙滩煤矿岩溶突水特征与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冯现大;井巷围岩破断突水模型试验及其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晓明;铧子石膏矿井筒突水综合治理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6 刘志军;承压水上采煤断层失稳突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锋;济钢张马屯铁矿大帷幕突水监测及应力场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8 吴川;隧洞施工突水突泥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田洪胜;双含水层夹煤层突水危险性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婷;许厂煤矿突水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9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6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