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
本文选题:BP神经网络 切入点:导水裂隙带高度 出处:《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为准确预测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在总结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际资料,分析归纳出采深、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煤层硬度、岩层结构、顶板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开采厚度和采空区斜长是影响导水裂隙带高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典型案例,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确定了BP神经网络所需的输入样本和测试样本,运用Matlab软件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得到了优化的网络模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了焦作煤田赵固一矿11011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规程提供的公式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height of water diversion fissure zone in working fac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rediction method and theory of roof water diversion fracture zone height, combini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data,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mining depth, coal seam inclination angle, coal seam thickness, coal seam hardness, and so on. The rock structure,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oof rock, the mining thickness and the inclined length of goaf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cases in China,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issure zone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is established. The input samples and test samples of BP neural network are determined, and the optimized network model is obtained by using Matlab software to train the network. By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height of the water diversion crack zone in the 11011 face of Zhaogu No. 1 Coal Mine in Jiaozuo Coal Field is predicted. It is proved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model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for predicting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are closer to the actual results than those calculated by the formula provided by the rules.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227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4093,51104058)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4116120005)
【分类号】:TD74;TP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荣华;白海波;冯梅梅;;综放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栾元重;李静涛;班训海;桑春阳;张长琦;马德鹏;;近距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3 贺桂成;肖富国;张志军;丁德馨;;康家湾矿含水层下采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4 马亚杰;武强;章之燕;洪益清;郭立稳;田洪胜;张丽阁;;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5 许延春;李振华;贾安立;丁鑫品;徐高明;;深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覆岩破坏高度实测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7期
6 陈忠辉;冯竞竞;肖彩彩;李瑞华;;浅埋深厚煤层综放开采顶板断裂力学模型[J];煤炭学报;2007年05期
7 王金安;尚新春;刘红;侯志鹰;;采空区坚硬顶板破断机理与灾变塌陷研究[J];煤炭学报;2008年08期
8 孙云普;王云飞;郑晓娟;;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法的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的分析[J];煤炭学报;2009年12期
9 王连国;王占盛;黄继辉;周冬磊;;薄基岩厚风积沙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10 李东印;任耀;姜敏;马智会;;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析[J];矿冶工程;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振华;薄基岩突水威胁煤层围岩破坏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2 吕霁;孙世国;崔颖辉;刘佳;鲁海;;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数值模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张静;郝庆丽;;基于混沌退火算法和BPNN模型的末敏弹系统效能参数优化[J];兵工自动化;2006年04期
4 张军;单永海;曹殿广;郑玉新;葛欣鑫;;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机枪加速寿命建模[J];兵工学报;2012年01期
5 王金安;李大钟;尚新春;;采空区坚硬顶板流变破断力学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谭云兰,丁树良,辛锐铭;基于IRT模型的BP神经网络降维法参数估计及其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袁威;陈勇;何国胜;;基于模糊控制二级倒立摆实验装置的二次开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罗钦平;孙华东;;微构件的力学性质分析与验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郑磊;付敬奇;董新平;;嵌入DeviceNet总线接口的智能差压传感器系统[J];传感器技术;2005年12期
10 张飞;刘文生;;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地表下沉系数选取研究[J];测绘工程;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贵;岳向红;杨永波;李祺;;基于Sym小波和BP神经网络的基桩缺陷智能化识别[A];2007'湖北·武汉NDT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光文;董建良;陈亮亮;;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在某重力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A];华东地区第十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启蒙;胡戈;许光泉;;综放开采条件下“两带”高度探测与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4 刘天泉;;矿山采动影响工程学及其应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徐白山;靳辉;周红帅;张达敏;韩君;;综采区覆岩三带发育程度探测与评价[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金陵;邵剑锋;;煤矿开采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评价[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战刚;宋淑光;孙允峰;;采空区塌陷规律及治理方案[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新华;宋孝平;;辛置煤矿采空区上方送巷可行性及送巷层位设计[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崔锋;刘鹏亮;张华兴;丁效雷;;建筑物下巷式充填开采研究[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强;罗春喜;孟令辉;段克信;;康平煤田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探究[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高峰;露井联合开采作用边坡损害机理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菲;用于检测三维力的柔性触觉传感器结构及解耦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罗文柯;上覆巨厚火成岩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侯虎;鳕鱼免疫活性肽的可控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志军;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幼贵;基于GIS的矿山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少华;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文娟;采动围岩运动规律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曾庆铭;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机理和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杰;近水面作业的机器人综合减摇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周丹;煤层开采断层影响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李明;钱家营矿上行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盛东,吴荣新;由冒落孔导高预报煤层顶板导高的回归分析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1期
2 梁运培;采场覆岩移动的组合岩梁理论[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3 张建全,廖国华,黄在文,冯恩杰,刘青洲;综放开采条件下覆岩离层动态发育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任奋华,蔡美峰,来兴平,康永华,刘治国;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监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曹胜根,缪协兴,钱鸣高;“砌体梁”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东北煤炭技术;1998年05期
6 冯锐,林宣明,陶裕录,周海南,滕云田,周鹤鸣,,郝锦绮;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的层析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7 邓金根,刘书杰,石得勤,张利;软泥岩井眼弹塑性变形的拉格朗日元法计算[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8 朱鲁,郭建斌,程久龙,温兴水;反程序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4期
9 王连富,李卫东,刘道文,李功;综放采场覆岩破坏高度的实测方法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3期
10 尹光志;王登科;张卫中;;(急)倾斜煤层深部开采覆岩变形力学模型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耀青;带压开采岩体力水学理论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王春秋;综放采场顶板事故及沉陷灾害预测与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史红;综采放顶煤采场厚层坚硬顶板稳定性分析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4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子林;大采深条件下徐、奥灰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建光;岩土类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杨伟峰;薄基岩采动破断及其诱发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忠昶;矿井底板岩层阻水性能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2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袁景;谢桥煤矿1201(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宇;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途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03期
2 王达胜;;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方法[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3 熊晓英,杜广森,李俊斌;注水实验法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J];煤炭技术;2004年02期
4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江苏地质;2006年01期
5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5期
6 徐智敏;孙亚军;;水库下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7 马亚杰;武强;章之燕;洪益清;郭立稳;田洪胜;张丽阁;;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8 朱由军;高明青;;四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4期
9 刘振宇;刘建华;;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简述[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2期
10 张彬;牟义;张俊英;李文;黎灵;;瞬变电磁法在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中的研究应用[J];煤炭工程;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延团;郑纲;马培智;;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许春雷;沙坪矿黄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周杨;陈家沟煤矿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宝峰;富水覆岩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琰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明星;大平煤矿南二采区水库下开采安全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5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8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