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8-04-10 00:29

  本文选题:明清 切入点:山西 出处:《山西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山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灾害与之相伴相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和危害,至今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抵御。明清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包含了“明清宇宙期”和“清末宇宙期”两个自然灾害群发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是山西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环境特征。山西自然灾害史是中国灾害史、区域灾害史以及山西科技史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对山西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对明清山西自然灾害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灾害史的研究不足、充实地方科技史的研究领域,而且对当今山西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和《山西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等灾害史料汇编为基本资料库,参照正史、明清实录尤其是明清山西通志、山西各县志以及碑刻资料对明清山西自然灾害逐一甄别,以县为单位对明清时期山西旱灾、涝灾、雹灾、蝗灾、霜冻灾、风灾、地震、瘟疫等诸种灾害进行统计,建立明清山西自然灾害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基础上,本文借助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利用Sigmaplot和Photoshop软件绘制明清山西自然灾害时间变化趋势图和空间分布图,形象直观地反映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特点,研究自然灾害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最后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全文以“灾害统计-灾害规律-灾害特点和影响-灾害原因-灾害防治”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各章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体系化研究。本文主体包括导论、正文(共五章)、结束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正文的写作框架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统计与计量基础,第二章为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三章为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第四章为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原因分析,第五章为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包括山西自然环境特点、明清山西行政区划界定、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三个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有紧密联系,本章首先从地理和气候两个方面介绍了山西自然环境的特点。由于古代对自然灾害的记载大多数都是以县为单位的,灾害对于一个县而言是一件大事,因此在县志中会有记载。明清时期山西丰富的地方志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了统计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以县为单位的灾害统计方法,对明清山西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逐年统计,建立明清山西自然灾害数据库。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对明清时期山西行政区划以及变动情况进行历史考察,把握明清山西各县的地理位置。第二章在以上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明清时期山西各种自然灾害(旱灾、涝灾、雹灾、蝗灾、霜冻灾害、风灾、地震、瘟疫)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首先,本文利用动态分析法以10年为单位作出各种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在图中可以直观看到各种自然灾害在对应时间段内的波动变化情况、受灾县次平均值以及滑动平均值;其次,本文绘制明清山西各类自然灾害季节分布图和月份分布图,借助图像分析每种灾害的季节分布特征和月份分布特征;最后,本文绘制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图,分析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各类灾害在山西的主要分布区域。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明清山西各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整体特点和对当时山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灾害关联性强、季节特征明显等特征。明清山西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当时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大量劳动力迁徙或死亡,灾民在得不到有效赈济的情况下,往往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从而引发社会动乱,甚至朝代更替。灾害致使人们打破儒家所推崇的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底线,卖儿鬻女、易子而食、掘尸而食的残忍景象在史料记载中屡见不鲜。第四章分析了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的异常变化是导致各种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明清时期处于整个气候变迁特殊的天文历史时期,16和17世纪为“明清宇宙期”,1810-1911这段时期为“清末宇宙期”。由于气候变冷、太阳黑子活动微弱、九星地心会聚力矩效应、宇宙线作用等原因,致使宇宙期内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因此宇宙期也被称为自然灾害群发期。从统计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可以看出,山西在“明清宇宙期”和“清末宇宙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历史时期,这说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直接作用。另外山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也容易导致灾害的发生,与同纬度华北平原其他地域相比,山西地势较高、山脉众多、温差较大、降水量偏少、气候寒冷干燥,致使自然灾害频发。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日益增强,人类活动因素在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历史上一些灾害的发生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引发的,比如战争中决水攻城,使得城镇被淹,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战争中大量人员伤亡也会导致瘟疫的爆发;明清时期大规模的军屯、民屯、商屯以及大兴土木、伐薪冶炼等人类活动致使山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也是明清山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论述了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面对严重的灾情,山西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积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许多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防治技术对于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旱灾是山西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能够抵御旱灾,明清山西先民修建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引河引泉灌溉,明清山西各大水系泉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当时山西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超过了豫陕两省的总和。明清时期山西利用凿井抗旱也很普遍,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介休县全县共凿灌溉水井1300余口①。清代学者王心敬在其所著《井利说》中指出山西“井利甲于诸省”②。山西山区丘陵众多,能够引水灌溉的农田不足6%③。针对此种情况,山西先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以水为中心精耕细作的抗旱保墒耕作体系,通过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地中水分和养料,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争取获得最大的收成。明清山西先民对洪涝灾害的防治采取了“堵-疏-用”的综合技术手段。在城镇和河流中修建堤坝,几乎村村建有护村围埝对洪水进行围堵。山西先民早在大禹时就认识到单纯利用堵的方法不能治水,有时采取疏导的措施更为有效,明清时期山西建有数量众多的引水疏水工程。尤其在山间峪口,山洪时常爆发难以抵制,修建引水渠道不仅可以将洪水引流到安全的河流中,保障人民安全,而且沿渠附近村民还可加以利用引洪灌溉,达到变害为利的目的。城镇中的排水渠道、城内湖泊池塘、古城墙和城外的护城河构成一套综合防治体系,对抵御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山西作为蝗灾的频发区域之一,山西先民在与蝗灾长期的斗争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治蝗技术体系(掘杀蝗卵-捕杀蝗蝻-灭杀飞蝗)。明清山西先民采用了绳索刮霜、熏烟去霜和草裹土埋的技术手段抵御霜冻。山西具有悠久的医学传统,不仅涌现出许多德才兼备的医师,而且多样的地理环境蕴藏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明清时期山西发生瘟疫后,一方面官府遣医施药组织赈灾,另一方面众多的民间医师也投入到救灾抗灾的工作中,他们采用针灸、服药、熏蒸、佩挂、接种、隔离等多种方法防治瘟疫,在官医极缺的情况下对民间瘟疫的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抵御风灾方面,山西浑源县恒山北麓圆觉寺的砖塔塔顶之上,立有一铁制翔鸟,名为候风鸟或相风鸟,是目前我国唯一留存的凤凰形风向器,至今仍具有指示风向的作用。此外,在农业实践中也有许多技术手段以增强作物茎秆强度防风抗倒伏,如深耕壅土、及时收割、晒田烤田等措施。在抵御地震灾害方面,明代山西虞乡县拔贡《地震记》总结了许多防震抗震的方法,如震前的预兆,包括地声地光、气象异常和动物异常等现象,震时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此外,山西一些古建筑的防震技术非常高超,如应县木塔历时近千年经历数次大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出极高的抗震技术水平,为提高我国现代建筑抗震性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样本。结束语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提出了对灾害史研究的体会和建议。山西省作为一个灾害多发区域,其灾害的发生规律、特点、影响、原因以及防治技术在华北平原以至全国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国家储备日益丰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如水源枯竭、大气污染、沙尘暴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处理这些问题更为复杂和棘手。通过全面梳理明清时期山西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技术,结合山西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山脉众多、沟壑万千、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们坚决不能忽视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需要不断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史为鉴,构建现代化灾害防治体系,尽最大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侃;卜风贤;;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的引入和传播——基于甘薯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2 萧廷奎;关于“河北省明清时期干旱情况的分析”一文的商榷意见[J];地理学报;1962年04期

3 王尚义;张慧芝;马义娟;孟万忠;;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探研——以汾河上游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4 王素萍 ,康晓剑 ,高策;从历史的角度看太原生态环境的变迁[J];经济师;2002年05期

5 高策;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2期

6 邵侃;卜风贤;;中国古代救荒书中的减灾技术资料价值评估[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3期

7 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J];史林;2005年04期

8 赵海晓;任伯平;王尚义;;试论清代中晚期汾河上游人类活动与太原水患加剧之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波;张纶;李宏斌;冯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J];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03期

10 王永厚;梁章钜的《农候杂占》[J];中国农史;199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志勇;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单联U,

本文编号:1728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28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