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热风压作用下矿井下行风流逆转的判定

发布时间:2018-04-21 21:58

  本文选题:热风压 + 温度比 ; 参考:《煤炭技术》2015年06期


【摘要】:为保证并联倾斜巷道下行通风的稳定性,从热风压的形成原因、作用规律入手,以其一条并联风路风量停滞为临界点,经理论推导和分析,提出了以温度比K作为并联倾斜巷道下行通风风流逆转的判别条件,给出了其完整的判定方法,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用温度比判定风流逆转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当2条并联巷道内风流的温度比大于临界温度比时,并联巷道内的风流会产生变化,但不至于发生风流逆转;当其温度比等于临界温度比时,温度较高的巷道风流会停滞;当其温度比小于临界温度比时,温度高的巷道风流将会发生逆转。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downlink ventilation in parallel inclined roadway, starting from the formation reason and action law of hot air pressure, taking one of the parallel wind path as the critical point, the paper deduces and analyzes the air volume stagnation of one of the parallel air paths. In this paper, the temperature ratio K is used as the discriminant condition of ventilation and air flow reversal in parallel inclined roadway, and its complete judgment method is given,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using temperature ratio to determine the air flow reversal is analyzed with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ir flow temperature ratio in two parallel roadways is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ratio, the air flow in the parallel roadway will change, but it will not be reversed, and when the temperature ratio is equal to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ratio, the wind flow in the parallel roadway will change, and when the temperature ratio is equal to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ratio, When the temperature ratio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ratio, the high temperature tunnel wind flow will be reversed.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灾害预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D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邵长宏;热风压造成矿井风流往复逆转的原因[J];煤炭工程师;1991年06期

2 周福宝;王德明;;矿井火灾下行风流逆转的突变动力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郭宏伟;;非火灾状态下主井风流逆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煤矿安全;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佩;;矿井外因火灾对通风网络破坏规律的研究进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2 郭春;岳亭龙;王明年;;公路隧道火灾中火区火风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3 王建国;田水承;董正坤;;“三软”煤层综放工作面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2期

4 张清宣;别小飞;戚绪尧;谢锋承;董永利;;易燃综放工作面低速推进防火技术研究与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6期

5 卢保健;;蒙古国高挥发份气煤氧化分析[J];甘肃冶金;2015年01期

6 裴晓东;;高瓦斯易自燃矿井漏风规律测试分析与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3期

7 王明斌;张永亮;;三山岛金矿通风系统在矿井火灾控制技术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5年05期

8 文虎;李成会;费金彪;王凯;李海涛;;高硫煤二次氧化自燃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3期

9 刘伟;陈恒;杨义;;浅谈矿井火灾及其防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2期

10 吴松林;杜扬;;基于突变理论的国内外火灾科学研究进展和展望[J];火灾科学;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小云;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装置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牛会永;基于物证分析的煤矿火灾事故调查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高洋;煤矿开采引起的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唐一博;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团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张雷林;防治煤自燃的凝胶泡沫及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张春;综放采场煤炭自燃三维数值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7 耿晓伟;急倾斜高瓦斯综放开采采空区自然发火机理及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8 鲍庆国;滕南矿区高地温环境中煤自燃特性及防灭火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汪月伟;近距离煤层同采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10 黄显华;易自燃煤层残留煤柱开采防灭火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光;地铁隧道火灾中回燃现象的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张甲雷;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流动过程中分岔现象的数值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马明;地下矿巷道火灾风流紊乱现象仿真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俊;建筑火灾中回燃现象数值模拟与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侯涛;矿井火灾时期角联通风网络风流流动规律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6 乔旺;矿井巷道火灾中火区温度、阻力以及节流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7 侯欣然;矿井胶带巷火灾风流动态模拟及避灾路线分析[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8 王康明;小煤窑火区下采煤工作面防火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9 史磊;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伟;特厚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邹声华;浅谈火风压对矿井反风的影响[J];煤炭工程师;1988年04期

2 邵长宏;热风压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及其处理对策[J];煤炭工程师;1990年04期

3 谢之康;火灾现象与非线性(Ⅱ)—突变火灾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王德明,周福宝;井巷网络火灾过程中回燃现象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用热风熔炼金属[J];机械工厂设计;1959年09期

2 李先才;均压通风的理论与应用(四)——热风压的影响,均压通风的其他应用[J];煤矿安全;1980年10期

3 谭经建;热风压引起风流对流的规律及其稳定措施[J];煤矿安全;1984年01期

4 邵长宏;热风压造成矿井风流往复逆转的原因[J];煤炭工程师;1991年06期

5 胡亚非;矿井风流可压缩流动规律及热风压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6 宋化沂;热风压造成主井风流逆转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J];煤炭工程师;1987年03期

7 李军;;矿井供暖热风压对通风系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8 王士涛;浅谈白集煤矿深部地温的防治措施[J];煤矿安全;2000年01期

9 邵长宏;热风压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及其处理对策[J];煤炭工程师;1990年04期

10 史永德,黄明秀,苏广福,韩广顺;热风压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调整[J];煤炭技术;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何清;徐志胜;;高层建筑热风压中和面位置的确定[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2 张峰;穆万鹏;;高地温矿井热风压的防治与实践[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本文编号:1784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84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