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裂隙形态特征的煤层图像裂隙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01:10

  本文选题:煤层裂隙 + 煤层图像 ; 参考:《工矿自动化》2017年10期


【摘要】:针对现有煤层图像裂隙识别方法未较好地考虑裂隙的形态特征或未较好地获取裂隙的整体信息的问题,通过分析煤层图像及其不同灰度阈值下二值图中裂隙的形态特征,定义了煤层裂隙判定系数,并取二值图中区域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作为形态参数;同时给出一种基于裂隙形态特征的煤层图像裂隙识别方法,在给定形态参数阈值条件下遍历一定范围内的灰度阈值,对所得煤层图像的二值图进行裂隙识别,并将所有识别的裂隙合并作为最终识别结果。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出结论:通过遍历一定范围内的灰度阈值进行煤层图像裂隙识别,可最大程度地获取煤层图像的裂隙信息;合理选取裂隙判定系数中形态参数的阈值,可有效提高煤层图像裂隙识别的准确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seam image fracture recognition methods do not consider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or obtain the whole information of the fracture we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ractur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seam image and its binary image under different gray threshold.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of coal seam fracture is defined, and the length, width and aspect ratio of the area in the binary map are taken as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a method of fracture recognition in coal seam image based on fracture morphology is give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iven morphological parameter threshold, the gray threshold is traversed in a certain range, and the binary image of coal seam image is identified by fracture recognition, and all the identified fractures are combined as the final recognition result. Fin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n example,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racture information of the coal seam image can be obtained by traversing a certain range of gray threshold to identify the fracture in the coal seam image. The accuracy of fracture recognition in coal seam image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selecting the threshold value of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in fractur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2160)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440009)
【分类号】:TD712;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翠花;;浅谈煤层瓦斯生成和聚集的规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7期

2 ;综合抽放煤层瓦斯方法[J];煤矿安全;2011年05期

3 余申翰;美国煤层瓦斯的开发[J];煤矿安全;1982年04期

4 吴俊;;关于煤层气体热力学理论和若干参数计算的研究[J];煤炭学报;1989年02期

5 孙培德;;煤层瓦斯动力学的进展[J];浙江国土资源;1992年01期

6 张广洋,谭学术,,鲜学福,杜云贵;煤层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康继武;褶皱构造控制煤层瓦斯的基本类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4年01期

8 柏发松,丁广骧;二维煤层瓦斯渗透率的反演[J];煤炭学报;1999年04期

9 袁树杰;煤层瓦斯的综合利用与可利用储量的确定[J];中国煤炭;2000年09期

10 汪有刚,刘建军,杨景贺,曾明胜;煤层瓦斯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贵中;王红岩;刘洪林;吴立新;;煤层瓦斯聚集规律[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姜永东;鲜学福;刘保县;;地应力、地温、声场中的煤层瓦斯渗流方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郭景林;郭晓明;;山西煤层瓦斯分布规律研究[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4 张平;;钱家营煤矿煤层瓦斯分布状态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5 文光才;孙重旭;;隧道工程中煤层瓦斯危险的评价与防治[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曾勇;;低煤级煤煤层瓦斯聚集的地质因素研究[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7 徐守仁;;丁六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A];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进展[C];2007年

8 曾勇;柯妍;张鑫;;低煤级煤煤层瓦斯富集的地质因素研究[A];2008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子敏;;中国华北地区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的地质背景[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10 梁汉东;任振球;杜乐天;;煤层瓦斯成因系统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梁勇 田玉柱;祁东矿群策群力降服8煤层瓦斯[N];经理日报;2009年

2 李龙 牛国斌;宁夏局一技术获国家专利[N];中煤地质报;2013年

3 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李源海;宁可影响产量也不影响质量[N];平顶山日报;2009年

4 平渊 段水云 吴慧芳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 洪洞);沁水煤田赵家窑勘探区瓦斯分布异常现象的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李学玲;揪出藏在煤层及围岩中的魔鬼[N];中国煤炭报;2014年

6 孙贵;天府矿业:煤层钻孔水力扩孔新工艺获得成功[N];经理日报;2008年

7 孙贵;天府矿业煤层钻孔水力扩孔新工艺获成功[N];经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强;煤层为主含水层的巷道围岩变形-渗流耦合系统响应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邓奇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东平;空化水射流声震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渗流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潘宏宇;复合关键层下采场压力及煤层瓦斯渗流耦合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5 毛飞;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武福生;煤层瓦斯场理论及抽采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孔海陵;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宗建;赵官煤矿7#煤层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治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王保军;平煤八矿典型突出煤层的瓦斯地质控制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彭磊;平煤一矿主采煤层瓦斯赋存分布与控制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明明;平煤四矿主采煤层瓦斯赋存分布与控制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娅婷;晋城矿区胡底矿煤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其预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赵耀;淮北矿区许疃矿矿井构造评价及煤与瓦斯突出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玉柱;基于瓦斯地质规律研究的深部煤层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泽宁;煤层一维渗透失稳判别式建立及模拟试验[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9 肖林;铜川矿区10~#煤层发育规律及可采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吴迪;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瓦斯机理与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4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84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9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