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回风资源利用方式探讨
本文选题:回风瓦斯 + 回风余热 ; 参考:《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2期
【摘要】:矿井回风中含有大量的低浓度甲烷以及丰富而稳定的余热资源,若直接排入大气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还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别从矿井回风瓦斯、矿井回风余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矿井回风瓦斯的热氧化、催化氧化技术,以及回风余热利用的热管、热泵等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探讨了不同技术手段的适用条件。
[Abstract]:The mine return air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low concentration methane and abundant and stable waste heat resources. If it is discharged directly into the atmosphere, it will not only cause energy waste, but also increase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ine return gas and mine return air residual heat utilization, the thermal oxidation, catalytic oxidation technology, heat pipe and heat pump technology of mine return air gas utiliz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echnical means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中文;陈夫科;颜景玉;代振强;;矿井回风热源回收技术及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鹏;辛嵩;;热管换热器回收矿井回风余热的可行性分析[J];煤矿安全;2011年05期
2 邹德蕴;程卫民;刘义磊;刘志刚;;矿井回风流瓦斯富集回收原理及其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9期
3 王三平;李英;;煤矿矿井乏风瓦斯利用方法浅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05期
4 汪全宽;胡广涛;汪军;;矿井乏风逆流式氧化技术阻力实验研究[J];节能技术;2013年01期
5 张传钊;刘应书;李永玲;杨雄;孟宇;;真空变压吸附提浓煤矿乏风瓦斯的抽真空排放过程[J];煤炭学报;2013年02期
6 张伟莉;;低浓度瓦斯制LNG的技术进展和发展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7期
7 杜春涛;董志峰;孟国营;刘建功;;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挡水板CFD仿真及研究[J];煤炭工程;2013年04期
8 朱红威;邵菊芳;陶秀祥;;煤矿甲烷生物转化生产高附加值产物的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3年02期
9 张啸天;徐宁;杨敏;吴继强;简冠平;常刘勇;陈宁;;超低浓度瓦斯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1期
10 魏忠勋;王彦洪;赵川;;矿井余热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涛;黄炜;曹雪平;张文柳;;矿井余热废热热泵提取技术[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禄利刚;郭畅;程龙彪;;节能减排视角下我国瓦斯的抽采和综合利用[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3 贾立钢;朱国忠;贺占军;;白芨沟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技术及实践[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4 刘佳;郭继圣;;瓦斯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研究[A];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论文集[C];2012年
5 苏美玉;;浅议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勘探技术措施[A];软科学论坛——企业信息与工程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鹏飞;煤矿乏风低浓度瓦斯热逆流氧化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杜春涛;矿井回风喷淋换热器气液两相流仿真及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袁隆基;低浓度瓦斯脉动燃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宝杰;蜂窝陶瓷蓄热体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义磊;矿井回风流中瓦斯回收利用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培鹏;煤矿回风余热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庞敏敏;低浓度瓦斯发电安全输气系统的智能控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川川;惰性颗粒流化床中低浓度煤层气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张俊广;超低浓度煤层气在Cu/γ-Al_2O_3催化颗粒流化床内的燃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柳延超;热泵与矿井回风余热回收装置耦合系统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8 周华慧;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9 孙冠男;矿井总回风热能回收综合利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10 佘军;矿井回风换热器数值模拟与优化[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付晓平;宋向阳;李庆飞;;煤矿企业节能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煤;2007年S2期
2 王鑫阳;杜金;;浓度低于1%的矿井瓦斯氧化技术现状及前景[J];煤炭技术;2008年09期
3 宁成浩,陈贵锋;我国煤矿低浓度瓦斯排放及利用现状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4 陈宜亮;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机组技术及其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景兴鹏;刘瑛良;郑登峰;;煤层气利用技术研究现状[J];陕西煤炭;2007年06期
6 范庆虎;李红艳;尹全森;杨光达;贾林祥;;低浓度煤层气液化技术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8年03期
7 赵益芳,冯志华,阎海英,王飞;矿井低浓度瓦斯增浓技术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元帅;;浅析矿井水的污染与治理[J];科技创业家;2013年04期
2 胡永江;;因地制宜治理矿井水污染[J];煤矿环境保护;1989年04期
3 宗熙;冷昕;;矿井水净化工艺选择[J];世界采矿快报;1989年36期
4 王维德;周光溪;;矿井水净化自动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J];世界采矿快报;1991年28期
5 马辉,马虹;清河门地区矿井水水质的灰色聚类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3期
6 李松营,翟二安;贫水矿区对矿井水的综合开发和利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1期
7 魏永胜;邵立南;何绪文;;神东矿区矿井水井下处理就地复用关键技术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8年02期
8 代其彬;;梧桐庄矿矿井水外排水质调查分析与评价[J];能源环境保护;2008年04期
9 王晓峰;梁美生;;论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及污染控制[J];山西科技;2008年05期
10 邱发韬;;用明矾治理矿井水[J];煤矿环境保护;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路林香;;矿井水排放与水资源保护及利用[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2 李萌;刘传聚;;山东某煤矿利用矿井水的水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伟;孙兴;;矿井回风热能回收的研究[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邸建友;;矿井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5 刘仁晶;;大雁二矿矿井水综合利用工程效益分析[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6 李俊平;;矿井水患与安全监管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玉亮 通讯员 梁军、赵桂林;金能陶二电厂 7年“消化”千万吨矿井水[N];河北日报;2006年
2 弋永杰;矿井水作热能 彻底解决“三废”排放[N];经理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李晓辉 董泽民 记者 常素莉;开滦集团年综合利用矿井水超6000万吨[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红光;矿井水变成“矿泉水”[N];辽宁日报;2009年
5 乔时庆 张瑞东;朔里矿:矿井水变“清泉”[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记者 徐洁净;矿井必须配备技术人员和专业防治水队伍[N];平顶山日报;2008年
7 柴志刚 程平 记者 程彦艳;高河能源: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矿井[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记者董泽民;开滦集团循环用水有“良方”[N];中国煤炭报;2011年
9 刘宏超 本报记者 吴镝;阜矿集团向工业废水要效益[N];辽宁日报;2006年
10 苏章胜 记者 方景丽;濉溪孙疃矿打造生态绿色煤矿[N];安徽经济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单耀;含煤地层水岩作用与矿井水环境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晓云;超深矿井集中降温冷源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学武;山东济三煤矿热环境参数分析及通风降温可采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时继虎;基于GIS的矿井水灾害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潘黎;煤矿工作面冷却除尘设备的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薛放心;矿井回风传热传质及热能效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王志军;高温矿井地温分布规律及其评价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9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39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