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同化在核事故辐射场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数据同化 + 核事故 ; 参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为提高核事故辐射场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建立一种基于数据同化理论的评价方法。以高斯烟团模式和核素沉降模式联合组成预测模型,以集合卡尔曼滤波(En KF)为同化算法,结合观测剂量率数据,构建核事故辐射场评估同化系统。在Matlab软件平台上,研究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核事故释放情形时,同化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当气象条件和放射性物质释放率恒定时,同化场的相对均方根误差比模型预测场约低25%;当气象条件和释放率都变化时,同化场的相对均方根误差比模型预测场约低20%。通过有效利用观测数据,数据同化方法能及时调整模型,从而减小模型预测误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radiation field assessment of nuclear accident, a method based on data assimilation theory was established. The prediction model is composed of Gao Si smoke cluster model and nuclide sedimentation model. The assimilation system for radiation field assessment of nuclear accident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set Kalman filter en KF as assimilation algorithm and the observed dose rate data. On the platform of Matlab softw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similation results and the model prediction results a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nuclear accident release cas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the assimilation field is about 25%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redicted field whe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adioactive release rate are constant, and whe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elease rate vary, the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the assimilation field is about 25%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redicted field. The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ssimilation field is about 20% lower than that of model prediction field. By using the observed data effectively, the data assimilation method can adjust the model in time and reduce the prediction error of the model.
【作者单位】: 防化学院核防护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TL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跃山;数据同化——它的缘起、含义和主要方法[J];海洋预报;1999年01期
2 唐秀欢;李华;包利红;;核事故实时释放量集合卡尔曼滤波反演算法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 Multivariat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Based Scheme for the Balanced Initial Ensemble Generation of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0年03期
2 宋海清;盛炎平;;PODEn4DVar对松弛系数和局地化半径的敏感性[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郑沛楠;姚志刚;李晓婷;鲍献文;;美国卡罗莱纳州区域海洋观测预报系统简介[J];海洋学研究;2010年01期
4 夏军,王纲胜,吕爱锋,谈戈;分布式时变增益流域水循环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5 郑飞;朱江;王慧;;Ensemble Hindcasts of ENSO Events over the Past 120 Years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Ensembl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2期
6 万莉颖;朱江;王辉;闫长香;Laurent BERTINO;;A “Dressed” Ensemble Kalman Filter Using the 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in the Pacific[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5期
7 朱江;林彩燕;王自发;;Dust Storm Ensemble Forecast Experiments in East Asi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6期
8 崔丽梅;孙建华;乔琳琳;雷霆;;Application of ATOVS Radiance-Bias Correction to Typhoon Track Prediction with Ensemble Kalman Filter Data Assimil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1年01期
9 乐新安;万卫星;刘立波;宁百齐;赵必强;李国主;熊波;;基于Gauss-Markov卡尔曼滤波的电离层数值同化现报预报系统的构建——以中国及周边地区为例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10 黄小刚;费建芳;陆汉城;;基于集合Kalman滤波数据同化的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乐新安;万卫星;刘立波;宁百齐;赵必强;李国主;熊波;;基于Gauss-Markov卡尔曼滤波的电离层数值同化现报预报系统的构建——以中国及周边地区为例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张海洋;王云峰;王雨顺;;结合BDA和ATOVS资料同化方法对台风进行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师春香;谢正辉;田向军;钱辉;梁妙玲;;中国区域陆面土壤湿度数据同化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王良瑜;张力军;;扩展Kalman滤波在核事故应急中的数据同化研究[A];2013第一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丽梅;基于一个全球谱模式的集合Kalman滤波同化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娜;基于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同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杨永增;海浪谱能量方程稳定性、敏感性分析与海浪变分同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4 郭衍游;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万莉颖;集合同化方法在太平洋海洋高度计资料同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秦正坤;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赵红亮;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的岩土力学参数时空变异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姜智娜;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在集合预报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9 郑飞;ENSO集合预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10 李海涛;海洋环境信息集成方法研究与新一代MAGIS平台软件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健;青岛近海夏季表层海流特征分析及数值同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辉;WRF-EnSRF同化系统在中尺度模拟中扰动方法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陈金瑞;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岸线变迁对青岛近海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勇;中低纬地区电离层数据同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沈光耀;“嫦娥一号”微波探测仪数据预处理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龙晋;面向海洋工程服务的远程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7 潘萌;核事故气态排放流场、物质场分布数值模拟和监测数据同化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8 陆忠艳;起伏地形下重庆降水精细的空间分布[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金永福;基于GIS/GPS的海上溢油监测预测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10 牛存稳;华北地区降水时空变异及其典型流域水文响应[D];武汉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晓秋;杨端节;李冰;;利用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期间环境监测资料反推事故释放源项[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2年02期
2 徐志新;奚树人;曲静原;;核事故源项反演技术及其研究现状[J];科技导报;2007年05期
3 程卫亚;杨宏伟;陈凌;张永兴;骆志平;;利用航测数据反推福岛核事故~(137)Cs的释放量[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2期
4 宁莎莎;蒯琳萍;;混合遗传算法在核事故源项反演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琦,刘原中;拉格朗日烟团模型在核事故早期应急决策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2期
2 王醒宇,施仲齐;核事故早期可防止剂量的计算[J];辐射防护;2002年03期
3 徐勇;核事故和放射性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10期
4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J];首都公共卫生;2011年02期
5 李玉成;罗楠;陈超峰;;搭建核安全交流国际平台——记日本福岛核事故专题研讨会[J];中国核工业;2011年10期
6 伍浩松;;福岛核事故两年来美国核工业界采取的行动[J];中国核工业;2013年03期
7 武光江;赵熙;陈东宾;高宜朋;侯政良;刘瀚;王川;;核事故分析及防护措施[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年06期
8 王立鹏;唐秀欢;龙霖;包利红;万俊生;袁建新;;核事故早期场外应急干预措施优化技术研究[J];辐射防护;2013年06期
9 逸桥;;海洋世界的核事故[J];航海;1993年03期
10 曲静原;核事故情况下场外早期应急防护措施的决策分析[J];辐射防护;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真;;世界核事故对人类和生物学影响回顾[A];2000上海科技论坛BIO-X研讨会暨中德医学生物物理和上海流变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一龙;廖力;何旭;;福岛核事故对某高校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的现状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3 诸江;;企业防范核事故风险的法律责任分析——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冯嘉礼;张永兴;;基于属性坐标学习和分析的核事故评估与决策模型[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孙健;王百荣;姜文华;来永芳;;福岛核事故对北京地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1年
6 廖力;王一龙;何煦;;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民众恐慌的探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7 徐涵;张志辉;;福岛核事故后让全面风险管理更好的发挥作用[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杜金洲;王锦龙;刘丹彤;石金辉;张经;;福岛核事故核素在我国气溶胶及其近海分布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凯;王炜;;基于能量释放理论的核事故风险突变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朱雷;;国有大型发电企业在福岛核事故后的核电发展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珂;细数历史上“够级别”的核事故[N];中国国防报;2011年
2 记者 蓝建中;研究:福岛核事故或已致当地生物基因异常[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3 余昌;福岛核事故为何更多是“人祸”[N];北京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科;适度发展核电是正确选择[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 张志强;乌纪念核事故16周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孟桢尧;中国光有核事故演练还不够[N];中国保险报;2011年
7 记者 方祥生;对核事故的反思不应阻碍未来核能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禾;环保部:日本福岛核事故长期影响不容忽视[N];科技日报;2011年
9 龙智慧;福岛核事故处理何不交给国际社会[N];中国能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鸿良;福岛核事故怎样演变为七级[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阳;核事故早期实时剂量评价方法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潘欢欢;论核事故侵权责任[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诚杰;核事故危机应对中相关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王斌;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传播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5 蒋世松;国际核应急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宁莎莎;福岛核事故典型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弥散及辐射剂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王国君;湖南省三级甲等医院核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8 雷杰;福岛核事故背景下的核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9 谈文姬;核事故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系数的自适应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79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7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