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壁应变发展规律的压裂孔三阶段起裂特征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水力压裂 + 孔壁应变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08期
【摘要】:利用自行研制的煤岩体水力压裂试验系统,开展了配比型煤与原煤水力压裂试验,测试并分析了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孔壁应变-水压曲线,并基于孔壁应变的发展规律,分析了压裂孔的三阶段起裂特征。结果表明,在压裂孔起裂过程中,钻孔孔壁呈现拉伸与压缩应变两种类型,并呈现拉伸破裂区与压缩变形区,其中压缩型应变具有较好的可恢复性,其应变恢复比远大于拉伸型应变;钻孔起裂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水气作用诱导微损伤形成阶段,孔壁内形成气流通道并产生初始损伤;局部损伤带形成阶段,孔壁形成拉伸破裂区和压缩变形区;试件失稳破坏阶段,裂缝不断延伸直至试件破裂,拉伸破裂区依然保持拉伸变形并较好地保持残余变形,而压缩变形区则由于作用力转向而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钻孔起裂行为及能量的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Abstract]: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of briquette and raw coal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hydraulic fracturing test system of coal and rock mass. The strain-water pressure curve of pore wall in fracturing process was tes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law of pore wall strain wa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pore wall strain. The three-stage fracture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ing hol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fracture initiation, the borehole wall shows two types of tensile strain and compression strain, and the tensile fracture zone and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zone, in which the compressive strain is recoverable. The strain recovery ratio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tensile strain, the process of borehole initi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formation stage of micro-damage induced by water vapor, the formation of airflow passage and initial damage in the hole wall, the formation of local damage zone, an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damage zone. The tensile fracture zone and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zone are formed in the hole wall, and the fracture continues to extend until the specimen ruptures at the stage of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and the tensile fracture zone still maintains tensile deformation and good residual deformation. However, the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zone is recovered to some extent due to the force stee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behavior of borehole initiation and energy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No.2013M541815) 国家自然基金(No.51404009,No.51174002)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No.WS2013A02)
【分类号】:TD7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伟;;低透气性煤层井下分段点式水力压裂增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2 杜春志;茅献彪;卜万奎;;水力压裂时煤层缝裂的扩展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3 林柏泉;孟杰;宁俊;张萌博;李全贵;刘洋;;含瓦斯煤体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4 富向;;井下点式水力压裂增透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8期
5 蔺海晓;杜春志;;煤岩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11期
6 翟成;李贤忠;李全贵;;煤层脉动水力压裂卸压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1年12期
7 杨焦生;王一兵;李安启;陈振宏;陈艳鹏;邹雨时;;煤岩水力裂缝扩展规律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8 王耀锋;李艳增;;预置导向槽定向水力压穿增透技术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2年08期
9 杨勇;杨永明;马收;鞠杨;郭迎春;于永;;低渗透岩石水力压力裂纹扩展的CT扫描[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10 程远方;徐太双;吴百烈;李娜;袁征;孙元伟;王欣;;煤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庆迎;低透煤层水力致裂增透与驱赶瓦斯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向;刘洪磊;杨天鸿;杨宏伟;;穿煤层钻孔定向水压致裂的数值仿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2 杨宏伟;;低透气性煤层井下分段点式水力压裂增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3 田坤云;郭德勇;张瑞林;;高压水载荷下煤体裂缝的起裂判据及延展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4 赵宝友;王海东;;我国低透气性本煤层增透技术现状及气爆增透防突新技术[J];爆破;2014年03期
5 张春华;张卫亮;王继仁;;硬质体构造对煤层瓦斯流动的力学控制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6 代树红;王召;潘一山;王素玲;邰英楼;;水力压裂作用下裂隙在层状岩体内的扩展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5期
7 何建华;丁文龙;王哲;蓝宝锋;赵金利;赵冬;;页岩储层体积压裂缝网形成的主控因素及评价方法[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4期
8 卿启超;李秋林;吕贵春;刘辉辉;;水力化措施条件下工作面突出预测指标K_1临界值修正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4期
9 康志强;周云飞;温海民;;基于声发射监测的岩石水压致裂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2年06期
10 林柏泉;孟杰;宁俊;张萌博;李全贵;刘洋;;含瓦斯煤体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王瀚;水力压裂垂直裂缝形态及缝高控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付江伟;井下水力压裂煤层应力场与瓦斯流场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李贤忠;高压脉动水力压裂增透机理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陈向军;外加水分对煤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袁志刚;煤岩体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对瓦斯运移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田坤云;高压水载荷下煤体变形特性及瓦斯渗流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9 雷毅;松软煤层井下水力压裂致裂机理及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10 于斌;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顶板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锋;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展布特征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周杨洲;穿层水力冲孔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拣生;突出煤层底板水力冲孔消突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雷;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水力冲孔防突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百烈;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几何参数优化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谈健;低渗透煤层注入超临界CO_2增透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7 季长江;寺家庄矿井下钻孔水力压裂参数优化[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瑞健;鹤壁十矿水力压裂卸压增透技术研究及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古;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水力冲孔增透技术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10 丁红;多分层煤层井下水力压裂裂缝起裂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保县;赵宝云;姜永东;;单轴压缩煤岩变形损伤及声发射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2 何雨丹,毛志强,肖立志,张元中;利用核磁共振T_2分布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新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运华云,赵文杰,刘兵开,周灿灿,周凤鸣;利用T_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4 赵杰,姜亦忠,王伟男,童茂松;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岩石孔隙结构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3年03期
5 邵维志;丁娱娇;刘亚;刘诗琼;李玉泉;赵金河;;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9年01期
6 黄辅琼,欧阳健,肖承文;储层岩心裂缝与试件裂缝定量描述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1997年05期
7 冷雪峰 ,杨天鸿 ,国怀专 ,李连崇;单孔岩石水压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2年10期
8 冷雪峰,唐春安,杨天鸿,李连崇;岩石水压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9 王生维,陈钟惠,张明;煤基岩块孔裂隙特征及其在煤层气产出中的意义[J];地球科学;1995年05期
10 王生维,张明,庄小丽;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199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天雨;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2 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黄炳香;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陈同俊;P波方位AVO理论及煤层裂隙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华;本煤层水力压裂致裂机理及裂隙发展过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甲;曹立礼;高辛昊;蔡其默;;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断口起裂形态[J];电子显微学报;1986年04期
2 赵立强;邢杨义;刘平礼;邢杨梅;龚云蕾;;不同构造地层水平井压裂起裂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5期
3 陈勉,陈治喜,,黄荣樽;大斜度井水压裂缝起裂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4 曹明莉;杨海成;王立久;;基于起裂荷载的混凝土抗冻机理研究[J];混凝土;2011年01期
5 吕志凯;何顺利;罗富平;陆红军;王文雄;;射孔水平井分段压裂起裂压力理论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1年04期
6 刘勇;卢义玉;魏建平;刘笑天;王登科;;降低井下煤层压裂起裂压力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9期
7 朱泽奇;盛谦;冷先伦;张占荣;;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8 王素玲;董康兴;董海洋;;低渗透储层射孔参数对起裂压力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3期
9 陈莉静;李宁;王俊奇;;高能复合射孔爆生气体作用下预存裂缝起裂扩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6期
10 郭天魁;张士诚;刘卫来;赖文旭;;页岩储层射孔水平井分段压裂的起裂压力[J];天然气工业;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廷汉;沈亚鹏;周春虎;;高能气体压裂的起裂机理研究[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庆丰;岩石中不等长多裂纹起裂及扩展规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李强;压缩作用下岩体裂纹起裂扩展规律及失稳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军;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起裂准则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何颂根;具有弹塑性特征的地层水力压裂起裂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张杨;裂缝性储层人工裂缝起裂及延伸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6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1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