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范式及其历史演进
本文选题:灾害 + 范式 ; 参考:《地理科学》2016年06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灾害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灾害范式也在不断的演进,可以归纳为:荒政范式、工程范式、行为范式、社会范式和可持续范式5种灾害范式。通过分析这些灾害范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灾害的基本观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减灾防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2灾害范式与减灾实践的发展是互动生成的;3范式的产生与转变都有深刻的社会动因;4一定时期,存在一定的主流灾害范式,但其他灾害范式的影响依然存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disasters, and disaster paradigms are evolving continuously,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ive disaster paradigms: famine paradigm, engineering paradigm, behavior paradigm, social paradigm and sustainable paradigm. By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isaster paradigms,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disasters, the main problems concerned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1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disaster is the gradual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paradig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reduction practice is the interactive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aster paradigm, which has profound social motivation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there is a certain mainstream disaster paradigm. But the effects of other disaster paradigms remain.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411)资助~~
【分类号】:X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公学;;试论灾害的共性与防御对策——从地震谈灾害的共性与对策[J];灾害学;1988年02期
2 严立冬;农村灾害系统与农村灾害经济学(续完)[J];生态经济;1994年05期
3 任鲁川;灾害熵:概念引入及应用案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0年02期
4 刘仲桂;灾害与灾害经济的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年04期
5 吴为;《农业灾害学》评析[J];中国减灾;2000年01期
6 ;灾害学杂志1996年~1998年度所刊论文获奖情况汇编[J];灾害学;2000年01期
7 赵阿兴;灾害与经济发展浅析——兼论灾害经济学的应用[J];城市与减灾;2003年02期
8 王欣;栾贵勤;;我国区域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研究[J];经济视角(B版);2005年02期
9 王艳艳,刘树坤;灾害经济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5年01期
10 ;《灾害学》杂志征稿简则[J];灾害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仲桂;;灾害与灾害经济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黄邦升;;关于建立灾害生态学的思考[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欢迎订阅2011年《灾害学》杂志[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灾害学》杂志征稿简则[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5 ;《灾害学》杂志征稿简则[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许厚德;;减轻灾害的国际行动[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宋正海;;历史灾害学在中国产生和崛起的基本历程[A];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欧阳恩钱;;论核灾害应对的适应性制度[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润霞;;发挥优势 增强活力 努力为安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A];中国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周友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灾害学:新领域·新挑战·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张克敏;宏观视野关注灾害[N];学习时报;2012年
3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丁志刚;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灾害政治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金磊;中国需要“城市灾害学”的教材[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段华明;灾难蕴涵的生机[N];南方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许维萍;人文社会科学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是否缺位[N];辽宁日报;2008年
7 李大庆;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黎明;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于志勇;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姚宏伟;自然灾害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刚;企业技术灾害的构成要素及管理模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佳丹;灾害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张跃武;灾害学理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世军;美国救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汪晶晶;基于信息管理的协同应灾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7 张海静;辽宁省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6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1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