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导水裂缝带的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

发布时间:2018-05-24 06:35

  本文选题:煤地下气化 + 地下水渗流场 ; 参考:《中国煤炭》2017年12期


【摘要】: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形成的导水裂缝带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以FLAC 3D模型模拟导水裂缝带发育结果为基础,利用Visual Modflow构建分时段气化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来模拟气化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特征,并预测矿井涌水量。结果表明:上含水系统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在点火之后至燃烧结束变化不甚明显,气化过程未对上含水系统产生影响;顶板隔水层被导通的初始阶段,导通区域会形成明显的"反降落漏斗",导通沟通了气化层与顶板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与顶板含水层相似的地下水渗流场特征。三维数值模拟法预测矿井涌水量为164m~3/d,可以作为矿井排水方案的设计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water conduction fracture zone formed during coal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on th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the FLAC 3D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duction fracture zone. A numer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 in gasification area is constructed by Visual Modflow to simulat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seepage field during gasification and to predict the mine water dischar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seepage field in the upper water-bearing system are not obvious from the ignition to the end of combustion, the gasification process has no effect on the upper water-bearing system, and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roof water barrier is conducted. An obvious "reverse drop funnel" is formed in the conducting area, which communicates the hydrau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sification layer and the roof aquifer, and for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water seepage field similar to the roof aquifer over time. The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mine discharge of 164mt / d,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ine drainage scheme.
【作者单位】: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
【分类号】:TD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西学;万斌;马章顺;谢占良;;应用数值模拟法分析顶板裂缝带发育高度[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4期

2 闫康新;;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冒落裂缝带”高度探测[J];煤;2009年11期

3 栗加林;;用流量测井法确定导水裂缝带高度[J];煤炭科学技术;1978年05期

4 王作宇;康永华;刘霞;;煤矿探测导水裂缝带高度方法的初探[J];煤炭科学技术;1985年09期

5 申宝宏;一种求算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公式中岩性参数的新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1989年07期

6 许升阳;;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成功[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09期

7 朱德明;田恒洲;华兰如;孙振鹏;成枢;连传杰;;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10期

8 黄文峰;康延雷;冯超臣;;巨野煤田主采煤层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0年01期

9 成枢,孙振鹏,朱鲁,温兴水,曹升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探测研究[J];矿山测量;1999年04期

10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伟;滕永海;张华民;;王庄煤矿综放一次采全厚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实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苏本玉;于景惃;;煤层导水裂缝带裂缝延伸方向电各向异性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董诗林;;浅谈分段注水观测导水裂缝带[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晓君;张进军;;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5 杨建立;滕永海;;综采放顶煤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胡炳南;陈佩佩;刘鸿泉;张刚艳;;海下综放开采断层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与留设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7 刘治国;;变形分析方法预测中硬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8 赵春虎;丁湘;蒋勤明;何渊;;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矿井底板垂向导水构造[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剑锋;水下采煤又添新翅[N];中国矿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刚;地下气化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与地下水流场数值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宏宪;基于BOTDR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王守印;薛庙滩煤矿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3 李东东;红柳林煤矿2~(-2)煤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928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28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