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散射光谱的空间碎片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07:15

  本文选题:空间碎片 + 散射光谱 ; 参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年06期


【摘要】:采用地基光谱探测技术,观测到了最低亮度为4.2星等的空间碎片其分辨率为0.5nm的高精度散射光谱。并对卫星残骸和火箭残骸的光谱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和离散率分析,得到了不同类别目标的明显区别。火箭残骸的多帧散射光谱归一化后线型一致,而对于卫星的多帧散射光谱归一化后线型不一致,对归一化的空间碎片的每一帧光谱求离散率,得到的结果为火箭残骸的离散率低,都在0.978%~3.067%之间,且波动差值及平均值较小;而卫星的每帧归一化散射光谱的离散率高,在3.1184%~19.4727%之间。且波动差值及平均值较大。原因是火箭残骸的结构简单,组成材料较单一,卫星的结构复杂,组成材料较多。因此散射光谱分析可以应用于空间碎片分类的研究。
[Abstract]:By using ground-based spectral detection technique, high precision scattering spectra with a resolution of 0.5nm have been observed for space debris with a minimum brightness of 4.2 magnitude.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satellite wreckage and the rocket wreckage are normalized and the dispersion rate is analyzed,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targets are obtained. The multiframe scattering spectrum of the rocket debris is consistent after normalization, while the linear pattern of the satellite multi-frame scattering spectrum is different after normalization, and the dispersion rate of each frame spectrum of the normalized space debris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ersion rate of the debris is low, ranging from 0.978% to 3.067%, and the fluctuation difference and average value are small, while the dispersion rate of normalized scattering spectrum per frame of the satellite is high, ranging from 3.1184 to 19.4727%. And the fluctuation difference and average value are larger. The reason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rocket wreckage is simple, the composition material is single, the satellite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the composition material is more. Therefore, scattering spectrum analysis can be appli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ace debris.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07BA107A00-1)资助
【分类号】:V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雅男;孙晓兵;乔延利;;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的波段选择[J];光学学报;2009年01期

2 赵彬;杨苏辉;王世涛;赵长明;;空间小目标的光学建模与模拟观测[J];光学学报;2009年12期

3 王付刚;张伟;汪洪源;侯晴宇;;运动状态对卫星多谱段光学特性的影响分析[J];光学学报;2012年10期

4 韩玉阁,宣益民;卫星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年01期

5 黄涛;胡惠灵;胡以华;赵楠翔;;空间目标识别中的激光探测技术[J];激光与红外;2010年07期

6 刘文清,张玉钧,谢品华,宋炳超,王峰平,郑朝辉;多波长照射下聚四氟乙烯漫反射板的角散射分布特性[J];中国激光;2000年07期

7 门涛;徐蓉;刘长海;温昌礼;牛威;;光电望远镜暗弱目标识别算法及探测能力[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洋;汤心溢;高思莉;;基于蒙特卡洛法的红外坦克仿真[J];半导体光电;2010年02期

2 王国强;陈涛;王建立;;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姚月松;程正东;马东辉;樊祥;;激光箔片与漫反射板的反射效率及其应用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8年02期

4 石良臣;朱定强;蔡国飙;;卫星多光谱信号的仿真研究[J];光电工程;2009年05期

5 杨明;吴晓迪;吕相银;杨华;马丽芳;;基于涂层性能退化的卫星红外辐射灵敏度分析[J];光电工程;2010年07期

6 唐轶峻;姜晓军;卢晓猛;魏建彦;胡景耀;;利用光照反射模型分析中高轨人造卫星测光特性[J];光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武鹏飞;徐青山;方帅;饶瑞中;;大气非均匀路径中图像退化光学模型[J];光学学报;2012年05期

8 赵述芳;王渝;王洪涛;纪彩彦;;弹载星敏感器太空光环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9 叶露;;光电跟踪仪低对比度目标捕获能力检验方法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11期

10 赵娟;张耀鸿;黄文江;景元书;彭代亮;王力;宋晓宇;;基于热点效应的不同株型小麦LAI反演[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锐;万敏;路大举;;基于Tracepro的卫星光学特征模拟[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郝增周;龚芳;王迪峰;潘德炉;;利用HITRAN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和云滴粒子的红外特性[A];第八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杨政军;赵龙;李志军;;卫星红外图像序列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毛宏霞;南华;马静;董雁冰;吴开峰;;姿态运动对空间目标光学特性的影响分析[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伟清;卫星红外辐射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卢春莲;航天器目标红外和可见光辐射特性及其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振伟;空间目标光电观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曹建军;林下水蚀区侵蚀过程与植被恢复度多角度遥感监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廖钦洪;作物长势参数的垂直分布反演及遥感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胡海鹤;红外视景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续严;空间目标探测双通道光学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阳;深空红外目标场景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明明;复杂背景下空中目标红外图像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陈永胜;面向空间目标识别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及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芦瑶;空间在轨装配技术发展历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永阳;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研究与基于光谱的空间点目标特征提取[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述强;空间目标特性分析与成像仿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肖旭光;空间目标融合识别算法设计与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谢佳辰;大面积漫反射屏的研制及投影网格的几何校正[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10 郜龙浩;地面背景红外纹理生成及在场景仿真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续敏;王建立;王建军;陈涛;;CCD在卫星星等测量中的应用[J];半导体光电;2008年03期

2 左f ,高稚允;微光成像系统信噪比及图像探测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5年02期

3 曾瑞;周乐柱;李明之;王玮;;姿态变化条件下的典型卫星目标宽带散射特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光明,郭军海;空间目标反射太阳辐射的研究[J];飞行器测控技术;1994年02期

5 李斌成;;空间目标的光学特性分析[J];光学工程;1989年02期

6 高昕;王建立;周泗忠;黄惠明;熊仁生;;空间目标光度特性测量方法研究[J];光电工程;2007年03期

7 王付刚;张伟;汪洪源;;基于BRDF的在轨卫星反射特性[J];光电工程;2011年09期

8 曾为,陈培峰,朱明珠;激光振动测量的发展与展望[J];光机电信息;2005年05期

9 赵立新;轨道空间外热流计算的一种新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1995年06期

10 周彦平;舒锐;陶坤宇;郭松;;空间目标光电探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伯;张宝善;王玉君;;二甲苯的联合散射光谱分析[J];化学通报;1966年01期

2 王丽云;李刚;李哲;林凌;毕平;;分布式多位置散射光谱法对被测组织内部信息的初步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4期

3 衷明华;氯化银纳米粒子散射光谱的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05年03期

4 吕昌银;韩志辉;李庆;王永生;杨胜圆;;流式细胞术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银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6期

5 刘文伯;;晶态物质的联合散射光谱[J];化学通报;1966年04期

6 梁榕源,林竹光,苏兴平,周静波,黄贤智;乳化剂OP/水-氯化银体系光散射光谱应用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7 曾晓燕;黄婉莹;吴雪群;衷明华;;散射光谱法测定微量银的研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6年01期

8 刘庆业,蒋治良,蒙冕武;钯纳米微粒的微波高压液相合成及共振散射光谱研究[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1年04期

9 詹国庆;孔令波;;羧基化碳纳米管存在下茜素红-蛋白质的光散射光谱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绍璞,刘忠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曙红Y体系的二级散射光谱及其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J];分析化学;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淑德;;喇曼散射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2 陈英方;吴知非;龚俊;;单纤维喇曼散射光谱——聚丙烯纤维的光降解研究[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3 王宗明;;激光喇曼散射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4 王乐新;赵志敏;;正常和异常血清共振散射光谱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旭东;杨金;符若文;章明秋;;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聚合物相分离动力学[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王成;马俊领;李延;魏勋斌;;细胞光散射光谱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树霖;周赫田;容祖秀;刘丽珍;;MBBA和nocB的喇曼散射光谱[A];第一届全国光散射会议会议指南[C];1981年

8 陈俊科;孙予;侯晓强;;注射用针剂药物的拉曼散射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佑秋;金纳米微粒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健;基于金纳米棒的生物传感与癌症的光热治疗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王乐新;人体血样的光谱特征探索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辛宏梁;芴衍生物拉曼散射和隧穿电流电场响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丽云;多位置散射光谱法对皮肤组织内部信息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2 刘健;蛋白质—多糖反应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杜玲艳;后向偏振散射光谱系统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周金风;某些纳米微粒的共振瑞利散射和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5 覃爱苗;金、银纳米粒子的微波和光化学合成及其共振散射光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永敬;血清白蛋白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散射光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玲;铷原子共振布拉格散射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8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28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9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