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面能在煤吸附性评价方面应用的探讨
本文选题:煤 + 吸附 ; 参考:《煤矿安全》2015年05期
【摘要】:煤表面能是反映煤表面特性的重要热力学参数。常用的煤表面能求取方法是吸附法。对比前人研究成果,发现用该方法计算的表面能在描述煤吸附性时存在矛盾的结论。原因总结:用基于吸附实验的表面能计算结果来描述煤吸附性在逻辑上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认为用吸附法计算的表面能不可以用来反映煤的吸附性。为了避免循环论证问题,可以尝试用其它实验实测表面能,但实现难度大,可操作性不强。所以用表面能来解释煤对甲烷的吸附特征的意义不大。引入量子化学等学科,深入研究微观煤大分子结构与甲烷分子的相互作用,才是探索煤吸附甲烷本质的必经途径。
[Abstract]:Coal surface energy is an important thermodynamic parameter reflecting coal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surface energy of coal is the adsorption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energy calculated by this method has contradictory conclusions in describing coal adsorption. The reason is summariz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urface energy based on adsorption experiment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coal adsorption proper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urface energy calculated by adsorp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adsorption of coal. In order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circulatory demonstration, we can try to use other experiments to measure the surface energy, but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and not operable. Therefore, it is of little significance to use surface energy to explain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to methan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al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ethane molecule by introducing quantum chemist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methane adsorption by coal.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2145,41372163)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63)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胜,章宗城,柳襄怀;离子注入固体表面的表面能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邓锐;李敏;张佐光;贾晶晶;;接触角法测玄武岩及玻璃纤维表面能实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3 陈昌国,魏锡文,鲜学福;用从头计算研究煤表面与甲烷分子相互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杨继华;张树海;;毛细渗透法测定固体表面能[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1期
5 刘永明;施建宇;鹿芹芹;郭云珠;陈瑞卿;尹大川;;基于杨氏方程的固体表面能计算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1期
6 张世杰;李成武;丁翠;张浩;;煤表面分子片段模型与瓦斯吸附分子力学模拟[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7 吴俊;煤表面能的吸附法计算及研究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4年02期
8 于洪观,范维唐,孙茂远,叶建平;煤中甲烷等温吸附模型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4年04期
9 降文萍;崔永君;张群;李育辉;;煤表面与CH_4,CO_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10 降文萍;崔永君;张群;钟玲文;李育辉;;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与甲烷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波,黄丽,宋秀卿,徐定宇;PES高孔隙率多孔材料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4年04期
2 宋皖英;;物理化学概念教学的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马云龙;;连退机组生产冷轧硅钢表面氧化控制研究[J];鞍钢技术;2012年01期
4 吴珊珊;程晓敏;汪乐春;唐根;;聚丙烯膜表面光接枝MBA的合成及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吴世彪;;Origin软件在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8年06期
6 王和好,张光胜,赵建平;N~+注入GCr15钢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王健;钱晓钟;花日茂;唐俊;;胺苯磺隆在环境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8 易志刚;熊雄;;TiO_2-ZnO光催化性能及其降解苯酚废水动力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9 郭畅;张德生;;总熵判据的使用条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卢新生;张海玲;;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及其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萍;;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流固热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詹益腾;梁国柱;;酸性除油与碱性除油的互补作用[A];2001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易君明;;铁基体化学沉积镍铜合金工艺[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5 蔡波;吕存林;董山;;瓦斯压力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贺小刚;杨喜平;夏萍;张玉军;;纳米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丁酯[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高帅;李晓泉;蔡波;;突出煤样与非突出煤样三轴压缩试验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振;胡千庭;金洪伟;;煤岩失稳的发生机制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郭同兵;;化学危险品事故泄漏模型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张彩凤;王金玲;;腐植酸对Pb~(2+)、Ni~(2+)、Cr~(6+)的吸附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桂芳;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晓冬;碳纳米管的悬浮及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泉;四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肖知国;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熊思江;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莫光权;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徐亚荣;基于FCC汽油硫化物烷基化硫转移反应精馏脱硫的清洁汽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温正城;臭氧在烟气中氧化降解多种污染物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京禧;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炎昊;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子阳;阳泉无烟煤对CH_4、CO_2吸附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宝种;阳泉无烟煤对N_2-CH_4二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兰天丽;氢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晓英;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静;高压空气冲击煤体气体压力分布的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郑翠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重油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郑轩;菲和亚甲基蓝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韩化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DDT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东民;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黄根来;孙志杰;王明超;张佐光;;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实验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6年01期
3 钟玲文;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4 秦勇;国外煤层气成因与储层物性研究进展与分析[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5 唐书恒,杨起,汤达祯;二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实验结果与扩展Langmuir方程预测值的比较[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6 曹代勇,张守仁,任德贻;构造变形对煤化作用进程的影响——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例[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7 李康;钟大(Y>贝);;煤岩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与瓦斯突出的关系——以南桐鱼田堡煤矿为例[J];地质学报;1992年02期
8 张力,何学秋,聂百胜;煤吸附瓦斯过程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6期
9 张代钧,鲜学福;煤大分子结构研究的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许江,鲜学福,杜云贵,张广洋;含瓦斯煤的力学特性的实验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世杰;胺扩链聚氨酯的氢键相互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王丽敏;煤氧化自燃过程吸附氧气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士九,王霞,余云照;动态毛吸法测定纤维表面能[J];复合材料学报;1994年02期
2 杨继华;张树海;;毛细渗透法测定固体表面能[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1期
3 Donald H. Buckley ,杨明安;表面分析工具在磨损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下)[J];润滑与密封;1980年02期
4 刘勇,王静康,尹秋响;环丙沙星在溶液中固液表面能的测定[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年05期
5 潘慧铭;黄绍钧;刘杰;潘翔;;金属材料表面能的测算及其对粘合强度的影响[J];中国胶粘剂;1993年02期
6 吴俊;煤表面能的吸附法计算及研究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4年02期
7 肖丹;夏德宏;;晶粒超细化方法在降低材料表面能过程中的作用[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8 马全胜;李敏;孙志杰;顾轶卓;张佐光;;固化阶段环氧树脂表面能及其极性变化的表征[J];复合材料学报;2009年05期
9 宋华杰,董海山,郝莹;计算固体表面能的Young-Good-Girifalco-Fowkes方程的理论基础[J];粘接;2000年05期
10 马东旭;王晶禹;;超细HMX的表面能研究[J];山西化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慧铭;黄素娟;黄绍钧;潘翔;;二液接触角法测算固体表面能色散成份[A];北京粘接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胶黏剂论文集[C];1994年
2 陈小亮;黄开志;黄志敏;;表面能效应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探讨[A];2009年度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段慧玲;王岩;;表面应力/表面能的相关基本理论及其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金士九;王霞;余云照;;动态毛吸法测定纤维表面能的理论与实践(Ⅰ)[A];北京粘接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胶黏剂论文集[C];1992年
5 黎载波;赵三银;赵旭光;贺图升;;不同细度矿渣粉体表面能的测量[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振涛;苑文仪;甘学英;邢海青;王雷;;玻璃表面能色散分量测试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潘慧铭;黄素娟;;材料的表面能与粘接界面的酸碱作用[A];北京粘接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粘接技术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涛;张美云;刘文;;试剂表面能与芳纶纸强度关系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建云;宋晶如;魏悦广;;考虑表面效应的材料特征尺度参量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建中;朱虹;;染后头发的护理与修复[A];2004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霞;新型塑料表面能高效培育干细胞[N];科技日报;2011年
2 杨虎林 张虎生 马建军;高表面能防静电聚烯烃薄膜[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宇;若干与吸附相关的表面问题的第一原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赵宗彦;锐钛矿相二氧化钛表面及其与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洪峰;铁磁性半金属CrO_2表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宋代平;TiO_2纳结构表面RGD吸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解来勇;新型海洋防污涂层和技术的开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马国佳;钛合金表面疏水的等离子体改性及其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吴思竹;基于激光微纳加工的表面界面调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功宝;Al表面“类液”结构及自扩散的原子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万小波;Materials Studio计算金属表面能及在电镀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军;纳米有序多孔阳极氧化铝表面润湿特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付宝勤;基于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表面能分析及计算[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裴明德;铜铝表面的浸润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储鸿;薄板毛细渗透技术表征表面改性导致的粉体表面能及其各成分的变化[D];江南大学;2005年
7 王晓春;金属高密勒指数表面能和表面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王豆豆;晶体表面结构及能量各向异性的理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宏;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特性及液滴运动机理[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郑冬梅;微液滴的表面张力驱动及其自运动行为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7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5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