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压水上回采构造区底板注浆改造方案
本文选题:奥陶系灰岩 + 隔水层 ; 参考:《煤矿安全》2015年07期
【摘要】:为解放龙固煤矿21煤深部资源,延长矿井寿命,根据奥陶系顶部存在隔水层的理论,分析现有水文地质资料,证实了龙固煤矿奥陶系灰岩顶部存在隔水层并得出其厚度,并对本溪组14灰及15灰富水性及其对回采过程中突水的威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认为预防重点是底板中的陷落柱和底板等构造,并最终确定了注浆加固方案。
[Abstract]:In order to liberate the deep resources of 21 coal in Longgu Coal Mine and prolong the life of the min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at there is a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top of Ordovician system, the existing hydrogeological data are analyzed,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is a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top of Ordovician limestone in Longgu Coal Mine and its thickness is obtained. The water content of 14 ash and 15 ash in Benxi formation and the risk of water inrush during mining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vention emphasis is the collapse column and floor structure i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grouting reinforcement scheme is finally determined.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41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227900)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彦波;高全臣;;有机高水材料注浆堵水机理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刘其声;;关于突水系数的讨论[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从文;孔德山;马成友;;刘庄煤矿11-2煤层顶、底板砂岩水特征与防治技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司海宝;杨为民;吴文金;徐辉;;煤层底板突水的断裂力学模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王金安,彭苏萍,孟召平;岩石三轴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马海军;;罗厝山煤矿三采区+435巷道透水原因及防治措施[J];地下水;2010年02期
6 陈昌彦,王思敬,王贵荣,黄克兴;陕西渭北东部区新生代伸展构造网络系统对奥灰水的控制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4期
7 李运成;吴基文;胡雷;;完整水平层状结构底板采动效应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2期
8 李忠建;魏久传;郭建斌;徐建国;隋岩刚;;运用突水系数法和模糊聚类法综合评价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1期
9 孔海陵;陈占清;王路珍;;龙固矿底板突水危害性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5期
10 张宝柱;;浑江煤田岩溶水系统特征及合理利用[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梁冰;;采场覆岩层渗流场形成机理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社荣;卫兆祥;;象山矿井探放水工程与效果[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3 马宝彦;韩佳明;;陈家沟煤矿井巷施工中的治水技术[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施龙青;于小鸽;尹会永;魏久传;朱鲁;刘同彬;;“下四带”理论及其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吴有信;方含珍;;综合物探在煤矿深部开采与灾害防治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6 桑泽宏;;薄层底板防治奥灰水技术[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7 吴有信;韩东亚;王琦;;煤矿采区瞬变电磁法的应用现状与地质效果[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8 吴有信;韩东亚;王琦;;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区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9 王琳;唐远游;;城郊煤矿煤层底板多层含水层裂隙突水防治技术[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10 匡伟;刘立忠;姜升;陈书客;时代;;三维地震与瞬变场数据综合解释系统研究[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建;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惠功领;煤矿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瓦斯灾害协同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小琴;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霍丙杰;复杂难采煤层评价方法与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敦文;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雷达探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10 胡耀青;带压开采岩体力水学理论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志军;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瑞华;李粮店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桂海;基于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星;采场底板突水判测系统及水害防治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曾庆铭;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机理和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新凤;砂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及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毕作庆;大平煤矿矿井涌水量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伟;高密度电法在煤层底板破坏规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哲,何修仁,刘斌;基于岩体注浆理论的可靠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王连国,宋扬;煤层底板突水突变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3 阎海珠;利用突水系数指导带压开采的实践[J];河北煤炭;1998年04期
4 沙雨勤;周保东;;带压系数及突水系数在防治水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07年04期
5 毕贤顺,王晋平;矿井底板突水的数值模拟[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桂和荣,龚乃勤,孙本魁;“深部开采底板突水控制论”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案(续)[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施龙青,尹增德,刘永法;煤矿底板损伤突水模型[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施龙青,张东,尹增德;隔水底板应力溶蚀机理[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唐平,孙明贵;岩石渗流系统动力学响应及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2期
10 马培智;华北型煤田下组煤带压开采突水判别模型与防治水对策[J];煤炭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立岩(山严);王毅;;东亚地区构造发展中的压力构造与张力构造[J];海洋地质译丛;1981年02期
2 王纯厚;构造分析方法探讨[J];贵州地质;2000年04期
3 杨华宾;;微幅度构造识别在葡北油田应用效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22期
4 李廷祺,曹书静;克里牙北部含油构造的遥感解译[J];青海地质;1998年01期
5 谢洪波,赵鹏举,申江,宁超,王恩营,康继武;河南板内北纬35°构造带的主要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3期
6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构造煤结构-成因新分类及其地质意义[J];煤炭学报;2004年05期
7 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影响油井生产机理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陈焕疆;景学立;张锡南;朱平;;东海北部及邻区的基底和构造区划[J];中国海上油气;1990年06期
9 李兴国;;对油层微型构造的补充说明[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年01期
10 张东东;贾楠;王建强;梁利平;;浅谈横向构造带及其对沉积作用和油气成藏的影响[J];地下水;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纯厚;喻元秀;;构造分析方法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陈时军;魏绪云;刘元生;马丽;;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多重分形特征研究[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3 米素婷;闻学泽;;京西北活动盆岭构造区的现代构造形变[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一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张福勤;;初论东亚大陆移置构造[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5 陈硕彦;;秦岭地区的线、环构造及其地质、成矿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6 袁铁良;;遵化穹褶束构造区划与铁金矿预测[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7 傅容珊;陈凌;黄建华;;由地震层析数据讨论中国大陆下部的构造框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俞建宝;;应用重震联合解释确定东海TB构造区的基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谢窦克;商玉强;;东南大陆岩石圈板块地体构造[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3)[C];1989年
10 蔡军涛;赵国泽;汤吉;;青藏高原东边缘美姑—绥江剖面深部电性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强;二元周期小波的构造[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小多;雪峰山构造带及其邻区磁性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张炜斌;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温泉流体地球化学[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3 谭富荣;南祁连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4 朱嘉;闽东滨海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李超;北京—二连浩特地区遥感解译及其深部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徐国强;葵东Ⅰ构造人工岛工程适宜性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01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1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