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6-12-05 16:07

  本文关键词: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和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65.张虹波.刘黎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66.杨子生.王云鹏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云南金沙江;67.牛振国.李保国.张凤荣基于区域土壤水分供给;68.张红旗.李家永.牛栋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69.刘彦随.方创琳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70.陈利顶.吕一河.田惠颖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71.张惠远.王仰麟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72.秦向

65.张虹波.刘黎明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理科学进展 2006(05)

66.杨子生.王云鹏 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初探[期刊论文]-山地学报2003(04)

67.牛振国.李保国.张凤荣 基于区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2(03)

68.张红旗.李家永.牛栋 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3(05)

69.刘彦随.方创琳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以三峡库区为例[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2001(04)

70.陈利顶.吕一河.田惠颖 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和方法[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7(03)

71.张惠远.王仰麟 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0(08)

72.秦向东.闵庆文 元胞自动机在景观格局优化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7(04)

73.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1999

74.刘小平.黎夏.彭晓鹃 "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在土地可持续规划模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7(06)

75.杨小雄.刘耀林.王晓红 基于约束条件的元胞自动机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模型[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12)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易湘生 榆阳沙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居民地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2007

本文选择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阳沙区作为研究区,一方面在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分类得到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图,进而对榆阳沙区土地利用整体变化与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就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对生态安全影响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就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居民地这一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研究,在基于地形图和基于波段组合对研究区居民地进行提取后,对居民地变化、分布格局及对生态安全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居民地与耕地、灌草地、裸沙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位置关系,归纳总结出研究区4种典型居民地分布模式,最后根据居民地优化调整原则,就每种典型模式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方案建议。研究表明:

(1)建立的榆阳沙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强调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三大用地系统并重,反映了榆阳沙区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榆阳沙区生态环境影响,体现了榆阳沙区生态用地的合法和重要地位,便于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榆阳沙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从1986年到1996年再到2005年,榆阳沙区生态用地比重降低,但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均大于90%);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增加,且增大幅度生产用地大于生活用地,生产用地比重从5.17%增加到7.2%再到9.14%,生活用地比重从0.51%到0.61%再到2005年的0.72%;榆阳沙区各乡镇中马合镇和牛家梁镇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一直大于研究区整体变化幅度,榆阳乡和刘官寨乡生活用地变化幅度一直大于研究区整体变化幅度,岔河则乡生产用地变化幅度一直大于研究区变化幅度。研究区难利用地面积和比重在逐渐下降,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榆阳沙区生态形势整体好转,只有补浪河乡难利用地面积先减后增、可可盖乡和马合镇难利用地面积一直在增加,不利于区域生态安全,榆阳沙区呈现"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现象。

(3)从1986年到1996年再到2005年,榆阳沙区居民地从24.88km<'2>增加到29.72 km<'2>再增加到35.31 km<'2>。城市居民地不断增加,变化幅度较大,从3.66 km<'2>→7.88 km<'2>→11.57km<'2>;绝大多数乡镇的乡镇居民地面积不断增长,仅金鸡滩镇、刘官寨乡和牛家梁镇乡镇居民地面积先增后减,但变化幅度不大,乡镇居民地总体从0.26km<'2>→0.71 km<'2>→1.00 km<'2>;各乡镇农村居民地变化不一,农村居民地呈现一直增加、先增后减、一直减少和先减后增四种类型,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呈稳定增加趋势,从20.94 km<'2>→21.12 km<'2>→22.73 km<'2>。榆阳沙区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居民地与耕地相伴生,呈现以沿河流和沿交通线的带状分布、甸子地的小斑块岛状的空间分布格局。

(4)研究区居民地分布主要有4种模式,分别为居民地集中分布在耕地中间,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地-耕地-灌草地-裸沙;居民地分散镶嵌在耕地中,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地耕地夹杂分布-灌草地-裸沙;居民地分布在耕地外侧及四周,位于耕地与灌草地过渡带,自中心向外依次为耕地-居民地-灌草地-裸沙;居民地镶嵌分布在灌草地中,自中心向外依次为耕地-居民地灌草地夹杂分布-裸沙。针对4种典型模式提出的相应优化调整方案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期刊论文 杨子生.LIANG Luohui.王云鹏 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初探 -山地学报2003,21(4)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建立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保住人民生命线的根本举措.水土流失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应以允许土壤流失量(即T值)为基础,一方面确保各地块的土壤流失降至最低,以保持地块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使区域性的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区域性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并极大地减轻中下游的泥沙淤积和洪水灾害.另外,还应因地制宜地推行多样化土地利用、发展多功能农业,建立斑块镶嵌性与生态多样性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而言,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应突出三大重点:(1)以坡地梯田梯地化、建立梯田梯地农业与地埂经济为重点的耕地与园地利用与治理;(2)以乔灌草结合、多层配置为重点的林地和陡坡退耕地的利用与改造;(3)着力于地面绿化(而非"空中绿化")的荒山荒地开发利用.

3.学位论文 薛东前 城市群空间演化与城市区域土地潜力:理论与实证 2001

该文以城市群空间扩展与土地潜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不同层面的城市群结构及演进框架,阐述了城市群演化潜能与土地利用潜力模式,分析了城市群影响域与土地扩展域,通过剖析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初步建立了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在研究无锡市土地动态和静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拓展的模式、方向、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相对资源承载力为背景,建立了城市土地潜力的指标分级系统.该文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长时段分析与短期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试图全面透视、剖析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基本规律、土地演化的趋势和方向,为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在基于土地利用的无锡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土地扩展的时空相关性和土地潜力的指标体系方面有所创新.

4.学位论文 程岩 巴彦淖尔市生态状况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08

本文利用各种相关资料,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通过对现状数据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地调查与综合分析,从宏观上分析了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整体分布格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未来的生产力布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本文以1995年和2006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3S技术,结合对巴彦淖尔市的实地调查,完成影像的解译,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分析巴彦淖尔市的土地覆盖/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生态足迹及草原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各行政区、各不同生态地理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总结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的综合状况,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试图从宏观上构建巴彦淖尔市的生态安全体系。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巴彦淖尔市草地面积为36156.3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巴彦淖尔市最主要的土地覆盖/利用类型;受气候与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巴彦淖尔市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占评价区总面积的近1/3;耕地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南部的河套灌区,约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5,水域、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都较小。

2.2006年与1995年相比,巴彦淖尔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变化,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局部调整。草地是巴彦淖尔市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保持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频繁以及放牧过度、不合理的开垦等造成草原退化,造成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增加。因此,应当增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草地保护意识,遏止草地的退化趋势。

3.巴彦淖尔市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为193.41亿元人民币。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最高,达63.42亿元,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32.79%;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为123.73亿元,分别占巴彦淖尔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32.30%和31.67%,河流湿地发挥着气体调节、干扰调节、水调节等多种功能,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农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为4.82亿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最低,因此,把森林、草原和湿地开垦为农田,所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4.在对巴彦淖尔市进行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各生态功能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方式(驱动力分析)、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不同区域生态功能的准确定位,提出为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的保护与建设对策,把巴彦淖尔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5.学位论文 朱利凯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10

6.会议论文 贺一梅.杨子生.李云辉.张义琳.王云鹏 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宾川县为例

云南金沙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水土流失及与此相关的自然灾害较为突出,建立该区域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保住人民生命线、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举措.本文以宾川县为例探讨了水土保持型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原理和方法,并具体构建了宾川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县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依据.

7.期刊论文 张宁.常学礼.李秀梅.孙小艳.ZHANG Ning.CHANG Xue-li.LI Xiu-mei.SUN Xiao-yan 基于沙漠化程度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 -中国沙漠2010,30(2)

以内蒙古奈曼旗为研究区域,以乡镇为评价尺度,在凸显沙漠化作用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权重确定中,在一级层次上分为沙漠化土地和非沙漠化土地:其中,沙漠化土地权重赋值为0.7;非沙漠化土地赋值0.3.在二级层次上分为流动沙丘、林地等12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权重采用评价时间尺度内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确定.结果表明:在1975-1985年、1985-1995年到1995-2005年这3个时期间,奈曼旗的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极不安全-安全-较安全的过程,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4.06、2.56和1.06.其中从1985-1995年到1995-2005年这段期间,生态安全状况趋向恶化,但是从1975-2005年,奈曼旗整体的生态安全水平呈好转的趋势.

8.学位论文 肖华斌 城乡非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生态安全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2010

城市化作为全球性的事件,对地球支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会带来长久的影

响。珠三角地区正在或已经经历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中心城市“摊大饼”

式不断外拓和地方城镇沿交通干线蔓延为代表的建设用地扩张形式。土地资源的

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论文基于生态安全提出城乡非建

设用地的概念,是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面临巨大资源与环境挑战的空间响应,也

是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文在整合了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分

类数据、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实地勘察和监测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引入了

遥感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开

展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生态安全响应的综合研

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景观生态安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产

生的生态空间冲突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构建类型结构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全面揭示了佛山市城

乡非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类型结构方面表现为:总体规模不断下降,内

部功能逐渐异化,趋于异化和浮动未定型非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

型;空间特征方面表现为:部减少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围绕中心城区呈逐渐降低

的圈层结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减少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观格局指数方面

表现为:景观异质性增强,斑块形状趋向不规则化和复杂化,斑块分布趋向分散

和破碎化的混合排列。

通过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因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足

迹,从定量角度系统解析了佛山市城乡非建设用地变化对生态安全两个层面——

生态系统自身(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为:水文效应——年均径流系数增大,历年洪水最高水位有升高趋势;气候因子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强热岛区范围有连绵成片趋势,区域年平均气温升高;

生物多样性——大型森林斑块数量减少,高覆盖植被面积下降趋势非常显著。对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逐渐下降,人类需求的

服务功能逐渐成为主导。

通过构建水文系统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以及乡

土文化安全格局,识别了佛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并分析了景

观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存在的生态空间冲突。借鉴景观生态学中

“结构-功能-改变”研究范式,构建了“空间-结构-功能”的城乡非建设用地的

分析框架。根据“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格局和平原河网地区自身的地形特

点和现实的土地利用格局,提出“山地-河网-农田”模式是平原河网地区非建设

用地成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结构性空间要素的必然选择,也是“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格局研究范式的现实选择。

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空间冲突是中国转型期制度背景下土地伦理缺失、土

地利用制度、城乡规划体系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关系的空间表现,这种冲

突体现在空间冲突、社会冲突和功能冲突三个方面,最终以城市蔓延导致的土地

利用冲突和自然资源保护形成的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出现。经济转型和空间转型

是城乡非建设用地规模不断萎缩的直接驱动力,导致了空间冲突产生。政治转型

和社会转型是生态空间冲突产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导致了社会冲突的产

生。都市环境转型加速导致非建设用地受到多层级的环境污染冲击,导致了功能

冲突的产生。土地利用冲突表现为土地利用中各利益相关者对土地利用的方式、

数量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谐,以及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与环境方面的矛盾状态,

其中土地利用产生的正向外部效应的空间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冲突产生的根本

原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规划部门以及村民之间的各利益相关者之

间的博弈关系则是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全面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非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

及其规律,从定量的角度对非建设用地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

生态安全构建了佛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了生态过程空间需求的景观生态

安全格局与人类发展需求的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冲突,并从定性的角度解析了快

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空间冲突形成机制。论文从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土地利用变化的

研究内容,拓展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响应研究方法,,丰富了景观生态学中

景观格局的研究范式,构建了生态空间冲突机制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非建设用地、生态安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土地利用冲突、佛山

9.期刊论文 方淑波.肖笃宁.安树青.FANG Shubo.XIAO Duning.AN Shuqing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

中尺度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针对区域的实际生态安全问题展开,处于各尺度生态安全概念的核心地位.作为特殊的区域,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景观格局研究,生态价值评估以及社会经济驱动分析为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保障体系、生态缓冲体系以及生态过滤体系所构成,经过分析,认为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成为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城市未来扩展格局的定量分析成为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安全级别的判别函数,根据不同的响应,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化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3个级别.

10.学位论文 李娟娟 上海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 2007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剧烈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空气污染蔓延、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水环境恶化、地面沉降加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高密度城市人群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显著胁迫,直接影响了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对日益加剧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安全响应的研究迫在眉睫。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上海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在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因此,本论文选择上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空间统计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从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入手,根据研究区域内存在的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海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城市空气环境、热环境和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价了上海地区近年来的生态安全状况与趋势,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思路,构建上海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针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提出相关调整建议。

论文首先对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根据对1997年和2004年两个时段遥感影像的解译、制图和动态分析,发现上海地区城市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形态结构更加复杂,且沿着城市扩展轴和主要交通干线向外辐射延伸,使得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育得更为完善。采用多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发现,在景观水平上,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面积保持稳定,水系面积有所减少,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而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城镇建设用地、植被和水系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都显著增加,景观聚集度指数降低,表明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且城市景观斑块呈现规模小而分割的状态;景观形状指数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表明城市景观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和复杂化。

基于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的分析,本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在分析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对空气环境的潜在影响中,对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格局进行了时空特征差异比较,发现NO<,2>和SO<,2>年均浓度在近年呈较明显上升趋势,而PM<,10>和大气降尘的年均浓度则有所下降。对1997-2004年间空气污染状况与城市居民疾病死亡进行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O<,x>与循环系病、泌尿生殖系病死亡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SO<,2>与神经系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死亡率之间分别有较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SP与循环系病死亡率之间有较显著正相关。构建城市发展综合指标UDI与城市气候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城市气候指标与城市发展综合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并表现为随着城市化过程推进先稳步升高后下降的一致规律。而城市发展综合指数与城市居民疾病年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居民疾病包括呼吸系病、肿瘤、精神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内分泌免疫代谢病和神经系病死亡率影响显著。

其次,在对上海城市景观格局与热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根据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得到1997年和2004年两时段的上海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对上海城市热环境分布格局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变异函数分析以及分形分析表明:城市热岛空间自相关程度比1997年有显著增强,且城市热岛斑块自相关尺度有明显增加;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表明城市热岛空间分布除受到结构性控制因素影响外,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也占了较大的比重,随机因素主要体现在1km以下的小尺度上。在探讨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热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构建的土地覆盖指数NDVI和NDWI与地表温度之间表现为二元抛物线式显著负相关性,NDBI与地表温度之间表现为一元线性显著正相关性,NDBaI与地表温度之间呈二元上抛物线较显著正相关性。

再者,对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及其水环境响应的分析中,针对黄浦江干流水质监测断面周围3000m为半径形成的缓冲区样带,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辨识,同时构建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对黄浦江干流主要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评价。对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周围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黄浦江干流主要断面的水体有机污染综合指数与缓冲区样带内林地和绿地所占面积比例呈显著负相关性。对上海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显示,淀山湖水质状况明显恶化,黄浦江干流水质保持缓慢改善趋势,而苏州河水质虽表现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污染指数在近年有回升趋势。

最后,在上海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分析中,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资源支持系统因子和产业环境系统因子,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度指标ESDI,对1997至2004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上海市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尤其是在2003年后生态安全指数出现转折性提高和2004年生态安全指数出现大幅度上升。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中,基于上海市自然基础条件和区域景观格局现状,对上海市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辨识,构建了由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斑和生态楔组成的上海地区城乡一体化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针对城市生态安全控制与改善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城市人口布局、发展新城等功能格局调整的具体措施。

引证文献(2条)

1.黄辉玲.罗文斌.吴次芳.李冬梅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10(3)

2.谢花林.李秀彬.陈瑜琦.范员华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0(1)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zjcjxytsg),授权号:02464547-e147-4b3a-8d26-9e6701885df1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下载地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_图文90.Doc

  【】

最新搜索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_图文

氮原子在NH4HCO3里的质量分数是( ) A.18%B.1

2015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实务考前三页纸

生理实验--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

高中14篇古诗理解性默写

首页

校妆网的营销策略现状及对策研究95

Connectionism

湿挂大理石施工工艺

南京银行联行号


  本文关键词: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和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5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