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动力灾害的氡监测技术初探
本文选题:安全工程 + 氡 ; 参考:《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矿井开采深度和强度的逐年增加,致使深部煤与瓦斯突出等煤岩动力灾害变得更为严重,迫切需要有既行之有效又安全可靠的方法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煤岩体的破裂过程伴随能量耗散及放射性核素氡析出,因此,检测氡的变化可以作为一种对煤岩动力灾害的预测方法。先介绍了我国煤矿井下氡的水平,分析了破裂煤岩氡析出异常机理,研究了煤岩放射性核素赋存的影响因素,再利用自主设计的循环式破裂煤岩氡析出测定试验系统,初步研究了煤岩块试样破坏前后的氡析出变化。结果表明,煤岩块试样在破坏前后,氡浓度出现异常变化,破坏后较完整的煤样氡气放射增加50%以上,破坏后较完整的岩样氡气放射增加1倍以上。这表明氡检测技术在煤矿动力灾害探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As the mining depth and intensity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coal and rock dynamic disasters such as deep coal and gas outburst become more serious. It is urgent to have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s to predict them. The fracture process of coal and rock mass is accompanied by energy dissipation and radionuclide radon emission. Therefore, the detection of radon change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ion method for dynamic disasters of coal and rock.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level of radon in coal mines in China, analyzes the abnormal mechanism of radon exhalation from fractured coal and rock,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radionuclides in coal and rocks, and then makes use of the self-designed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adon exhalation from fractured coal and rock. The radon exhalation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ailure of coal and rock samples are studied preliminari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on concentration changes abnormally before and after failure, the radon emission of the intact coal samples increases by more than 50% after the destruction, and the radon emission from the intact rock samples increases by more than twice after the destruc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radon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oal mine dynamic disaster detec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13022A);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IRT123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2CB723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4072)
【分类号】:TD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光伟,石锡忠;岩石标本受压时氡和钍射气量的实验结果[J];地震学报;1980年02期
2 方方,贾文懿,周蓉生;氡气测量研究[J];核技术;1999年04期
3 孙树庭;;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无接触预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炜;任宏微;;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J];地震;2009年01期
2 刘雷;杜建国;周晓成;李营;谢超;崔月菊;;青海玉树M_S 7.1地震震后断层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3期
3 向宏发;隐伏活动构造探测研究的若干问题讨论[J];地震地质;2003年03期
4 刘耀炜;陈华静;车用太;;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7期
5 靳泽先,马金辉,,王念秦,白晓华;边坡变形与氡(Rn)浓度异常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6 严易会;王洪;;氡气测量在贵州煤矿采空区圈定中的应用[J];贵州地质;2013年01期
7 邹功江;葛良全;赵剑锟;谷懿;罗耀耀;卢贞瑞;;岩石氡析出的瞬态响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8 冯延强;张兆山;易超;韩耀照;戴忠强;;闪烁法土壤氡气测量在东胜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5年03期
9 徐宏坤;方方;崔均亮;王攀;丁卫撑;;基于LabVIEW的能谱分析系统设计[J];核技术;2009年01期
10 余传涛;刘鸿福;张新军;;测氡法用于隐伏断层探测的实验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邓明;煤与瓦斯突出早期辨识与实时预警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2 方方;野外地面伽玛射线全谱测量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3 朱嘉伟;黄河下游河南段第四纪构造演化与悬河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刘菁华;活断层上覆盖层中氡迁移的数值模拟及反演拟合[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炜;覆岩采动裂隙及其含水性的氡气地表探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华;用测氡技术和激发极化法探测地下多层煤层火区位置和范围的尝试[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朱景良;氡气测量和测氡仪器的标定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葛民荣;牛头嘴滑坡群特征及稳定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吕茂;基于ARM9的α能谱测氡数据采集系统[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汪万红;秦岭北缘断裂带深部流体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6 李蕊;复杂地质条件下立井揭煤突出参数测定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7 庞清良;煤与瓦斯突出逾渗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8 戴骜鹏;焦作地区第四纪主要断层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光伟;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77年04期
2 贾文懿,许必文,苗放,方方;便携式常压空气脉冲电离室 α辐射仪的研制[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3 贾文懿,方方,唐孔,邹力,葛君伟;静电α卡法及其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电磁辐射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及装备[J];煤炭工程;2010年10期
2 谢和平;电磁辐射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及装备[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3年09期
3 王云刚;魏建平;孙海涛;;煤岩动力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2期
4 蓝航;潘俊锋;彭永伟;;煤岩动力灾害能量机理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5 王俊儒;;利用监测设备预防井下动力灾害[J];陕西煤炭;2012年02期
6 杨威;曹旭;张小刚;王启飞;;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综合预警指标建立及效果考察[J];中国煤炭;2013年06期
7 高峰;;大雁二矿深部煤矿动力灾害综合防治与生产实践[J];河南科技;2014年02期
8 姜福兴;王平;冯增强;王道宗;;复合型厚煤层“震-冲”型动力灾害机理、预测与控制[J];煤炭学报;2009年12期
9 葛及;欧阳文t
本文编号:2069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6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