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的孔隙分布对其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03 03:26

  本文选题:孔隙分布 + 吸附解吸 ; 参考:《煤炭技术》2015年08期


【摘要】:为了研究煤的孔隙分布规律对其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对干燥煤样进行了压汞实验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煤的吸附解吸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和解吸过程的滞后性,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煤样孔径为100 nm以下的孔隙比较发育,容易形成毛细凝聚;煤样中孔隙的比表面积主要被过渡孔和微孔所占据,微孔的比表面积占总表面积比例分别为68.82%和72.96%,这决定了煤的吸附能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distribution on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s and isothermal adsorption de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dry coal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cess of coal has irreversibility and the hysteresis of desorption proces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ag is that the pore size below 100 nm of experimental coal sample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capillary condensation is easy to be forme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pores in coal samples is mainly occupied by transition pores and micropor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icropores accounts for 68.82% and 72.96% of the total surface area respectively, which determines 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coal.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40-00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201206)
【分类号】:TQ531;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唐书恒,汤达祯,杨起;二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及其对煤层甲烷开发的意义[J];地球科学;2004年02期

2 蒋静宇;程远平;王海锋;周红星;金侃;;岩浆侵入对煤吸附瓦斯特性的影响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张占存;;煤的吸附特征及煤中孔隙的分布规律[J];煤矿安全;2006年09期

4 陈萍,唐修义;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1年05期

5 张宏伟,李胜;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模式识别和概率预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6 唐巨鹏;潘一山;李成全;石强;董子贤;;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7 张小东;张子戌;;煤吸附瓦斯机理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矿业;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勇强;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东全;顾锋;;基于可拓模式识别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2 汪云甲;杨敏;张克;;数字矿山与煤矿瓦斯监测及预警[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5期

3 黄启翔;;瓦斯压力对煤岩材料全应力-应变过程瓦斯渗透特性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16期

4 邓洋波;马晓旺;葛少成;;长焰煤孔隙结构及其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孙佰仲;王擎;李少华;王海刚;孙保民;;桦甸油页岩及半焦孔结构的特性分析[J];动力工程;2008年01期

6 孙佰仲;周明正;刘洪鹏;王擎;关晓辉;李少华;;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J];动力工程;2008年02期

7 李培;周永刚;杨建国;赵虹;张翔宇;;蒙东褐煤脱水改质的孔隙特性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彭守建;许江;陶云奇;程明俊;;地球物理场中煤岩瓦斯渗流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9 王志文;潘保芝;李舟波;夏志林;龚劲松;徐卫良;;基于等温吸附线的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4期

10 杨新乐;张永利;;气固耦合作用下温度对煤瓦斯渗透率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汪云甲;杨敏;张克;;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煤矿瓦斯监测与预警[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仇海生;王志权;都锋;朱立凯;;煤与瓦斯突出的因果聚类模糊预测法研究[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蔡佳丽;;不同煤体结构煤储层物性差异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松航;唐书恒;潘哲军;汤达祯;李忠诚;张静平;;晋城无烟煤CO_2&N_2-ECBM数值模拟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翟雨阳;胡爱梅;王芝银;段品佳;张冬玲;;韩城地区煤层气井合理动液面高度控制方法探讨[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铸;李虹燕;董必钦;邢锋;;磷铝酸盐水泥材料的抗渗性及孔隙特征的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7 佟顺增;刘建春;胡忠波;;高灰难选煤泥的解离特性研究[A];2014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民;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肖知国;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飞;脉冲放电电凝并结合碱液吸收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郭红玉;基于水力压裂的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力;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矿井瓦斯突出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刘秀如;城市污水污泥热解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旭明;长期水浸煤中溶出物质及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东民;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小东;秦勇;桑树勋;;不同煤级煤及其萃余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5期

3 唐书恒,杨起,汤达祯;二元混合气体等温吸附实验结果与扩展Langmuir方程预测值的比较[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4 孙培德,鲜学福,钱耀敏;煤体有效应力规律的实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2期

5 陈昌国,魏锡文,鲜学福;用从头计算研究煤表面与甲烷分子相互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赵志根,唐修义;对煤吸附甲烷的Lang muir方程的讨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刘继认,王启明,冯军;安林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危险性分布的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苏现波,刘保民;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赵益晨;矿井地质灾害及其预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8期

10 冯文光;提高解吸速度是煤层气藏工业化生产的关键[J];矿物岩石;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俊;金奎励;童有德;钱荣德;;煤孔隙理论及在瓦斯突出和抽放评价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1991年03期

2 张玉涛;王德明;仲晓星;;煤孔隙分形特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11期

3 尹志军;盛国君;王春光;;基于压汞法的煤岩各段孔隙的分形特征[J];金属矿山;2011年09期

4 邹艳荣;杨起;;煤中的孔隙与裂隙[J];中国煤田地质;1998年04期

5 许江;陆漆;吴鑫;刘东;;不同颗粒粒径下型煤孔隙及发育程度分形特征[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Flavio S.Anselmetti;李建平;;用数字图像分析定量描述碳酸盐岩孔隙体系[J];国外油气勘探;1999年04期

7 杜修力;金浏;;含孔隙混凝土复合材料有效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6期

8 张小东;苗书雷;王勃;柴松峰;;煤体结构差异的孔隙响应及其控制机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赵永刚;赵明华;赵永鹏;王宝清;曹宝格;;一种分析碳酸盐岩孔隙系统数字图像的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6年12期

10 彭瑞东;张玉军;杨永明;刘坚志;;孔隙煤岩损伤破坏行为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齐吉琳;谢定义;;孔隙分布曲线与土的结构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孔令伟;罗鸿禧;谭罗荣;;红粘土孔隙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宇;煤层中封存二氧化碳的双重孔隙力学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翔;复合材料二维随机孔隙模型优化及孔隙形貌对声学参数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2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92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