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三维漏风路径示踪测试
本文选题:安全工程 + 三维漏风测试 ; 参考:《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采用SF6示踪气体探测技术,对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三维裂隙场漏风路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示踪气体在采空区内发生弥散,采样点采集到的示踪气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呈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具有拖尾现象;距工作面155 m范围内,采空区裂隙带上部漏风速度较小,示踪气体体积分数高,裂隙带下部及冒落带漏风速度较大,示踪气体体积分数低;155 m后,冒落带、裂隙带下部和裂隙带上部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相差不大;采空区漏风路径是经顶板裂隙绕流后下降至冒落带的曲线渗流路径。
[Abstract]:The SF6 tracer gas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test the air leakage path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issure field in the goaf under Y venti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cer gas is dispersed in the goaf,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tracer gas collected at the sampling point increases rapidly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the time, which has the trailing phenomenon, and is 155 from the working face. In the range of M, the air leakage velocity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goaf zone is small,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racer gas is high, the air leakage speed of the lower and caving zone of the fracture zone is large,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tracer gas is low. After 155 m, the caving zone,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acture zone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acture zone are not very different, and the air leakage path of the goaf is down after the flow around the roof fissures. The curve percolation path to the caving zone.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13a096)
【分类号】:TD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西华,马恒,梁栋;综放无煤柱复合采场漏风示踪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作华;陈开岩;李尚国;贺俊杰;;示踪气体测量理论在矿井漏风定量测量中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6期
3 王德明,王省身,李增华;用SF_6示踪气体测定停采线及上分层采空区的漏风[J];煤矿安全;1994年01期
4 王建文;张辛亥;李龙清;文虎;;塌陷裂隙漏风规律现场测定与分析[J];煤矿安全;2010年11期
5 谢华东;张青松;辛民;符真伟;;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漏风规律分析[J];煤矿安全;2011年04期
6 秦汝祥;戴广龙;闵令海;陈清华;;基于示踪技术的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检测[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2期
7 李迎春;杨胜强;张帅;;基于示踪气体采空区漏风通道定性识别[J];煤矿安全;2013年01期
8 李玉明;;能位测试与示踪气体联合检测在复杂采空区漏风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ARPA Gabriel;WIDIATMOJO Arif;WIDODO Nuhindro Priagung;SASAKI Kyuro;;Tracer gas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diffusion in mine ventilation airway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2008年04期
10 任搴华;赵耀江;周家川;;Y型通风系统采空区漏风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法田;汪长明;梁运培;张军;;采空区气体弥散规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6期
2 刘伟;秦跃平;郝永江;桂天柱;;“Y”型通风下采空区自然发火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3 梅福树;戴广龙;秦汝祥;周言安;陈梅勇;;潘一东矿Y型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检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2期
4 鲍云杰;俞凌杰;;基于气体示踪的岩石样品渗透率自动测定方法与装置[J];分析仪器;2014年02期
5 裴晓东;;高瓦斯易自燃矿井漏风规律测试分析与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3期
6 武晓敏;芮国相;张华;;U型和U+L型通风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3期
7 高建良;刘明信;王立峰;;风帘长度对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及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8 张学博;靳晓敏;;“U+L”型通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4期
9 秦波涛,李增华;利用SF_6气体测定矿井漏风技术[J];河北煤炭;2002年01期
10 杨晓红;马步才;樊少武;;沿空留巷Y型通风瓦斯治理效果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西华;双高矿井采场自燃与爆炸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2 陆刚;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明广;示踪法测量大口径管道气体流量的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2 赵晓坤;防止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关键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辛亥;席光;徐精彩;周金生;张健;;基于流场模拟的综放面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兰泽全;张国枢;马汉鹏;;多漏风采空区“三带”分布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4期
3 王继仁,,梁栋,章庆丰,马平;半封闭采空区瓦斯运移的示踪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4 施群德,赵建锋,苏仲杰;矿山开采沉陷中的裂隙分形分布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5 郝圣艾;张作华;赵红梅;贺俊杰;;矿井采空区漏风的定量检测[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李斌;张景钢;刘海忠;康怀宇;;新峪矿6114综放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漏风测定[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秦波涛,李增华;利用SF_6气体测定矿井漏风技术[J];河北煤炭;2002年01期
8 赵阳升,杨栋,郑少河,胡耀青;三维应力作用下岩石裂缝水渗流物性规律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1999年01期
9 张琰东;Y型通风方式治理高产综采面瓦斯研究[J];矿山机械;2005年03期
10 王东江;杨胜强;刘松;李亚东;;采空区漏风对煤自燃危险性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晓晨;裂隙岩体渗流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阿梅,袁旭音,乔磊;水系物质迁移过程示踪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4期
2 邵辉,李西才,戴广龙,王爱平;SF_6示踪气体连续稳定定量释放技术在煤矿漏风检测中的应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3 郭振仁,许振成;大江大河污染示踪模拟与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0年04期
4 郑维民,杨福存;铷-86用作钾的示踪剂的可能性分析及其在农业示踪上的应用[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S2期
5 刘同敬;张新红;姜汉桥;代兴斌;张培信;;井间示踪测试技术新进展[J];同位素;2007年03期
6 鲜福;韩静;;城镇燃气PE管示踪探析[J];上海煤气;2014年02期
7 林大泽,吕中杰;雷管示踪方法的研究[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03期
8 周世良;;水扩散示踪实验在环评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09年06期
9 王伟;何明;陈春英;李柏;陆丽燕;龚杰;吴绍雷;周国强;焦芳;许耀刚;赵金璇;武绍勇;姜山;;~(79)Se-AMS生物示踪方法学的研究[J];质谱学报;2009年03期
10 杨士荣;闫学红;杨玲;王伟;苗杰;;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测试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艳兵;;病案的示踪[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帆;李坤成;;磁共振锰离子(Mn2+)传导束示踪技术与组织学示踪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贺晓慧;夏国杰;荣丽威;;创新的数字化病案示踪管理系统[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培信;放射性井间示踪测试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本文编号:2097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09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