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煤火燃空区覆岩裂隙分布模型和局部化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derivation of the surface equation of overburden subsidence and the surface dilatation equation, a two-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fracture rate, fracture rate and total fracture rate of each overburden rock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combustion zone is established. The overburden fracture field is a nonhomogeneous porous medium with anisotropic vertical discontinuities,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racture field and the fracture field of the separated strata. The fracture rate around the overburden rock is large and the internal fracture rate is small, and the degre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overburden depth. The maximum value of fracture rate of separated strata decreases successively from 0.36 ~ 0.20 ~ (0.20) ~ 0.140.12, and the maximum of fracture rate decreases from 0.32 ~ 0.110.05 ~ (0.02) to 0.32 ~ 0.110.05 ~ (0.02). The vertical change of fracture rate occurs in the middle part of overburde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rate around overburden is dominated by broken fracture. The interior is dominated by fissures. Based on the infrared thermal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 of borehole, an indirect field measurement method of overburden fracture is proposed.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difference rate of fracture rate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of five selected points is less than 9, the difference rate is low, and the model has high reli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34020,No.11472311,No.51374243)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海飞;李树刚;成连华;王红胜;;覆岩采动裂隙带动态演化模型的实验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2 梁运涛;张腾飞;王树刚;孙金鹏;;采空区孔隙率非均质模型及其流场分布模拟[J];煤炭学报;2009年09期
3 曾强;王德明;蔡忠勇;;煤田火区裂隙场及其透气率分布特征[J];煤炭学报;2010年10期
4 李宗翔;衣刚;武建国;郭达;赵春景;赵丹;;基于“O”型冒落及耗氧非均匀采空区自燃分布特征[J];煤炭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石嘴山一矿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水理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5期
2 夏红春;程远平;柳继平;;利用覆岩移动特性实现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朱令起;郭立稳;张盈;侯欣然;;岩层破坏与移动对地面瓦斯抽放的影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4 洪林;冯寸寸;周西华;徐显伟;;红庙矿综放面防灭火合理注氮参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张嘉勇;郭立稳;;钱家营7煤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瓦斯涌出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王伟;肖峻峰;卢平;;特厚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分布规律模拟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7 于洋;郭树芳;师庆东;蔡忠勇;魏军;陈龙;;新疆煤田灭火区植被恢复无土基质配比试验研究——以乌鲁木齐松树头煤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4期
8 高建良;崔亚凯;李星星;;综采支架对采空区漏风及瓦斯分布规律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9 林海飞;李树刚;索亮;黄猛;赵鹏翔;;走向高抽巷合理层位的FLUENT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Pei-wang Zhu;Wei-qiang Zeng;Xiu-lin Xu;Le-ming Cheng;Xiao Jiang;Zheng-lun Shi;;Influence of acid leaching and calcination on iron removal of coal kaol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海飞;李树刚;赵鹏翔;索亮;肖鹏;;采高影响采动裂隙椭抛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乃忠;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李小琴;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胡戈;综放开采断层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张炜;覆岩采动裂隙及其含水性的氡气地表探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董海波;煤矿采场瓦斯分布与分布场重构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曾强;新疆地区煤火燃烧系统热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刘星魁;沿空侧碎裂煤柱耗氧升温的特征研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宋万新;含瓦斯风流对煤自燃氧化特性影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宋常胜;超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裂隙演化及渗流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宗贤;煤自然过程与临界着火条件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运增;综采面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蒋东杰;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规律及其与矿山压力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传明;倾斜长壁工作面围岩力学特征及对煤层渗透影响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5 蒋威杰;土朱矿上保护层开采保护范围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迟子豪;矿井尺度下煤矿床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正林;覆岩采动裂隙带瓦斯运移规律及其抽取与利用研究[D];西安科技学院;2001年
8 乔国刚;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覆盖层合理厚度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9 汪长明;地面钻孔抽采条件下半封闭采空区瓦斯运移及分布规律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10 胡英俊;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风流场分析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宗翔;贾进章;周志林;;工作面反风时采空区场量分布变动的数值模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赵德深,朱广轶,刘文生,范学理;覆岩离层分布时空规律的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刘泽功,袁亮,戴广龙,石必明,卢平,涂敏;开采煤层顶板环形裂隙圈内走向长钻孔法抽放瓦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5期
4 王月红;温佳丽;秦跃平;张九零;;采空区多参数气-固耦合渗流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贾茂欣,郭文兵,陈敬年;地表非连续变形破坏类型及特征分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李树刚;综放面采空区矿压特征与漏风形态[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7 张电吉,白世伟,杨春和;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03年01期
8 侯忠杰;老顶断裂岩块回转端角接触面尺寸[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9 李树刚,石平五,钱鸣高;覆岩采动裂隙椭抛带动态分布特征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10 缪协兴;钱鸣高;;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虎;煤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2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宗翔;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瓦斯与自燃耦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艺,钟梅英,蔡建安,汪文革;岩性与覆岩破坏高度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J];陕西煤炭;2001年01期
2 康永华,王济忠,孔凡铭,刘秀娥,靳仁昌,郑景奇;覆岩破坏的钻孔观测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12期
3 任奋华,蔡美峰,来兴平,康永华,刘治国;采空区覆岩破坏高度监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刘伟韬 ,武强 ,李献忠 ,陈东印;覆岩破坏高度的实测与模拟方法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5年05期
5 马占国;黄伟;郭广礼;陈占清;;覆岩失稳破坏的时变边界力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刘瑾;张观瑞;;煤矿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赵小平;;煤矿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伟;;采空区覆岩失稳引发冲击性灾害机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李连崇;唐春安;梁正召;;考虑岩体碎胀效应的采场覆岩冒落规律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11期
10 徐廷甫;康钦容;张卫中;邓月华;;仰斜开采覆岩移动及对地表坡体稳定性的影响[J];煤炭科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洪伟;许家林;朱卫兵;;覆岩移动的拱-梁组合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孙如华;李文平;李小琴;;叠加开采顶板覆岩变形破坏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庆松;高延法;刘松玉;;覆岩结构破坏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杨逾;范学理;刘文生;赵德深;;覆岩离层注浆中注浆量的确定[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李培现;谭志祥;闫丽丽;邓喀中;;采动覆岩裂隙发育数值模拟力学参数反演[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昆轮;张传玖;;宽沟煤矿覆岩活动及应力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刚;梁冰;;采场覆岩层渗流场形成机理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易德礼;康永华;赵开全;;祁东煤矿高水压裂隙岩体综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9 杨居友;;覆岩(离层)注浆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A];开滦矿区采矿技术与实践文集[C];2009年
10 耿养谋;;矿山开采覆岩应力拱演化规律研究[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士良;对采场矿山压力有明显影响的覆岩破坏运动演化规律[D];山东科技大学;2002年
2 马其华;长壁采场覆岩“O”型空间结构及相关矿山压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汪华君;四面采空采场“θ”型覆岩多层空间结构运动及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4 尹增德;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春意;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演化规律的预测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常西坤;深部开采覆岩形变及地表移动特征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胡青峰;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冯锐敏;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变形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炜;覆岩采动裂隙及其含水性的氡气地表探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赵德深;煤矿区采动覆岩离层分布规律与地表沉陷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国;采场覆岩破坏规律预测及咨询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2 朱蕾;陕北煤层开采覆岩变形数值仿真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李磊;祁东煤矿高水压下原生纵向裂隙发育覆岩采动破坏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4 魏义强;大采深条件下采煤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阔;双层混合开采条件下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强;采场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高建强;急倾斜煤层采空区覆岩稳定性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青海;石圪台煤矿浅埋较薄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少刚;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运动规律及失稳冲击灾害防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开元;厚松散含水层下薄基岩采场覆岩移动与开采参数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65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6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