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植物油-活性炭复配体系对甲烷的吸收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a new water-based methane absorbent, an anionic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methane absorption by compounding castor oil, olive oil, cottonseed oil and menthol oil in a certain proportion, and adding a suitable amount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 The volume fraction of methane absorbed was measured by air extraction method, and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SDS and castor oil was screened out. The size of micelle in solution was analyzed by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and methane absorption was studied. When the mass ratio of SDS to castor oil was 19:1, 0.017 g activated carbon and 2 g decamethylcyclopentasiloxane were added, the methane absorption rate could reach 11.92%.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生态功能材料研究所;
【分类号】:TQ424;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玉刚;何国球;袁永立;刘斌;;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甲烷的吸收及其机理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03期
2 ;Methane absor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xed organic aggregate prepared from Span80 and alkaline salt[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8期
3 孙建华;吴强;张保勇;;非离子型吐温系列表面活性剂对瓦斯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4 张增志;谷娜;张际飞;;Span80在瓦斯吸收抑爆材料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年03期
5 张保勇;吴强;;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瓦斯水合物生长速率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6 张增志;陈志纯;曹蕾;;十二烷基硫酸钠复合胶束液对甲烷的吸收作用及其吸收机理[J];煤炭学报;2010年06期
7 郑顺朝;;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J];山西煤炭;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谷娜;表面活性剂有机聚集体对甲烷的吸收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强;张保勇;;瓦斯水合物在含煤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生成影响因素[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2 李冬;陶刚;张礼敬;许丹枫;;尿素合成塔内化学爆炸机理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3 吴强;庞博;张保勇;徐涛涛;;THF对高浓度瓦斯气体水合物生成压力-温度影响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4 吴强;朱玉梅;张保勇;;低浓度瓦斯气体水合分离过程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高岭土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9年05期
5 吴强;张保勇;王海桥;;煤矿瓦斯固化防突及低浓度瓦斯固化分离新技术[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吴强;徐涛涛;张保勇;庞博;;甲烷浓度对瓦斯水合物生长速率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李中凯;刘宏;;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及防治[J];河南科技;2010年18期
8 徐锋;吴强;张保勇;;煤层气水合化的基础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2期
9 郭朝岗;;浅谈矿井瓦斯治理[J];煤;2011年05期
10 张增志;谷娜;张际飞;;瓦斯抑爆材料研究进展及瓦斯吸收剂初步研究[J];煤矿安全;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增志;路锐;邢蕊峰;魏莉;王光;;低浓度甲烷吸收过程分析及装置的试验研究[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2 张增志;邢蕊峰;路锐;谷娜;;SDS、蓖麻油体系快速吸附甲烷的动力学研究[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齐黎明;卸压密闭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谷娜;表面活性剂有机聚集体对甲烷的吸收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朱锴;表面活性剂降低瓦斯涌出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邓浩鑫;煤矿通风瓦斯蓄热氧化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张俊春;多孔介质燃烧处理低热值气体及燃烧不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欧阳少波;煤矿瓦斯真空变压吸附分离与富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铮;瓦斯爆炸及其细水雾抑制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崔秀华;矿工身心健康分析及相关管理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申培培;含氧煤层气真空变压吸附脱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岑桂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胶束性质及协同效应[D];海南大学;2012年
5 黄敬敬;稀土助剂对甲烷催化燃烧整体式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王磊;絮凝剂的反相乳液制备及改性在赤泥沉降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3年
7 彭丽娟;热逆流氧化装置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帅;煤矿乏风瓦斯预热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9 杜德娟;大型多反应室煤矿乏风预热催化氧化器的工作过程仿真[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徐涛涛;低浓度瓦斯水合物生成动力学及促进剂实验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友花,沈兆武,陆守香,张立,郭子如;水雾对气体火焰传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1期
2 谢波,范宝春,夏自柱,王克全;大型通道中主动式水雾抑爆现象的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2期
3 许红,刘守全,王建桥,蔡乾忠;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主要技术构成[J];中国地质;2001年03期
4 李东旭;许潇;李娜;李克安;;时间分辨荧光技术与荧光寿命测量[J];大学化学;2008年04期
5 胡千庭,蒋时才,苏文叔;我国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1期
6 蔡周全;MGS型密封式隔爆水袋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3期
7 李国彪;充分发挥监测装置作用 确保高瓦斯矿井安全生产[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6期
8 陈东科;王璐;金龙哲;宋存义;;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研究展望[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6期
9 侯晨涛;王生全;聂文杰;曾社教;;微生物技术治理煤矿瓦斯的初步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2期
10 肖普朝;煤层固化防突的机理与实践[J];煤炭工程师;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关国强;运动微液滴表面瞬态传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高士祥;环糊精和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及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1999年
3 黄超;燃爆消减剂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fE亚;水雾作用下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燃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刘秀伍;有序介孔材料吸附功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吴丹;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冯少良;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辉;矿井瓦斯爆炸控制材料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3 林滢;瓦斯爆炸水系抑制剂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4 苏俊杰;超细无机阻燃材料对瓦斯控爆效能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5 武凯;对煤层气(甲烷)有吸附选择性的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刘新爱;石灰浆荷电雾化脱硫中雾滴吸收SO_2的传质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东坡;李克华;尹先清;郑延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聚丙烯酰胺复配体系组分的定量测定[J];日用化学工业;2011年02期
2 贺国旭;王耀先;李松田;周肖肖;;硫代甜菜碱1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体系协同作用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2年01期
3 吴自强,曹红军;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J];上海涂料;2004年03期
4 吴文祥;母丽敏;张涛;邹积瑞;;弱碱三元复配体系筛选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3年04期
5 何云龙;李迪;;改性腐植酸盐及其复配体系的抗盐吸附[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6 鲁红升;唐昌强;黄志宇;;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型泡排剂的性能[J];精细化工;2013年08期
7 孙洁如,陈孔常,周鸣方,张蕾;无患子表面活性物及其复配体系的性质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4期
8 贺国旭;潘自红;李松田;张鲁雅;;硫代甜菜碱12/十二烷基磺酸钠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周雅文;徐宝财;韩富;肖阳;;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傅明连;郑炳云;陈彰旭;刘淑琴;;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仲妮;孟琳;周武;李怀祥;;Brij 35/PEO-PPO-PEO二元复配体系的六角状液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东翔;李一鸣;;聚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小分子复配体系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许虎君;方银军;黄亚茹;丁振军;陆莉;;α-磺基脂肪酸甲脂(MES)复配体系研究[A];第31届[2011]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仲妮;周武;陈鲁生;孟琳;;Brij 35/PEO-PPO-PEO二元复配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骆毅;杨春明;施云海;;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导电聚苯胺的形貌调控[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国宝;苑再武;郝京诚;;表面活性剂选择性电极研究季铵盐/脂肪酸盐二元复配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莉娟;董金凤;张高勇;;高聚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华;含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自组装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王敬政;M~(2+)(Zn~(2+)、Ca~(2+))离子诱导囊泡相的形成及其模板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芳;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肖婧文;微生物脂肽复配体系性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岑桂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胶束性质及协同效应[D];海南大学;2012年
4 韩宇;第三组分对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0年
5 郭红;含硅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聚集结构及流变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王敏;胆汁盐复配体系聚集体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安志敏;tween40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核磁共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赵素粉;含三嗪环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9 崔邶周;中药添加剂对AES/6501体系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彭艳春;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浮选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19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