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X射线衍射实验的堆垛结构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8-29 13:48
【摘要】:为了研究煤尘堆垛结构对其润湿性的影响,对从全国选取的10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结合液-固界面动态接触角测定结果,分析得到煤尘微晶参数与其润湿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机矿物种类随着煤样变质程度的提高逐步减少,且原生矿物种类数量越多,润湿性则越好,次生矿物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则较小.变质程度高的煤种晶态成分较多,芳晶结构单元较大,芳香环缩合度较高;而中低变质程度煤种的非晶态成分较多,往往是一些亲水性的烷基小分子侧链、含氧官能团等.随着堆砌度和延展度不断升高,面网间距逐渐减小,煤尘润湿性逐步变差.当煤尘X射线衍射的堆砌度为18.5 nm,延展度为41.7 nm,面网间距为0.898 nm时,煤尘润湿性最佳,其X射线衍射微晶参数越接近上述组合,润湿性越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al dust stacking structure on its wettability, 10 kinds of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metamorphism were tested by X-ray diffraction,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contact angle of liquid-solid inter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crystalline parameters and wettability of coal dust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s of inorganic minerals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etamorphic degree of coal samples, and the more the number of primary minerals, the better the wettability, and the less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minerals on the wettability of coal dust. The coal with high degree of metamorphism has more crystalline composition, larger aromatic crystal structure unit and higher condensation degree of aromatic ring, while the low metamorphic coal has more amorphous components, which are often hydrophilic alkyl small molecular side chains,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and so o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iling and extensibility, the space between surface nets decreases and the wettability of coal dust becomes worse. The wettability of coal dust is the best when the piling degree of coal dust X-ray diffraction is 18.5 nm, and the interfacial spacing of coal dust is 0.898 nm. The closer the X-ray diffraction microcrystalline parameter is to the above combination, the better the wettability of coal dust is.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能源研究分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261205,51474139,512041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M570602) 山东科技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4JQJH106) 山东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YBSYS2014105) 2014年度青岛市黄岛区科技资助项目(2014--1--30)
【分类号】:TD7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景来;煤表面与高分子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徐龙君,鲜学福,刘成伦,张代钧,陈昌国;用 X 射线衍射和 FTIR 光谱研究突出区煤的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罗陨飞,李文华;中低变质程度煤显微组分大分子结构的XRD研究[J];煤炭学报;2004年03期

4 李小明;曹代勇;;不同变质类型煤的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景来,吕朝晖,王剑波;含复式非极性基团浮选药剂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3 叶翠平;冯杰;李文英;;同步荧光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中国动力煤大分子芳香层片结构[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7期

4 赵佳;;活性炭纤维吸附剂在矿井瓦斯中的选型与改性设计[J];工业设计;2015年09期

5 管嵘清;杜梅芳;李洁;陈龙;陈玉爽;张忠孝;;高熔点煤灰添加硼砂助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闫爱珍;;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煤岩显微组分的结构[J];河北化工;2010年02期

7 ;Spectra response from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of differ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08期

8 陈鹏;许红英;李立业;崔文权;梁英华;;煤炭自燃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09年04期

9 司忠业;高艺霞;;煤系颗粒在高分子材料生产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6年11期

10 陈润;秦勇;杨兆彪;王国玲;;煤层气吸附及其地质意义[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绪尧;煤中活性基团的氧化及自反应过程[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肖雷;基于褐煤的生物质型煤成型机理及其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宫贵贞;煤在NaOCl水溶液中的选择性氧化和产物的精细分离[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邓存宝;煤的自燃机理及自燃危险性指数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5 杨志远;超细煤粉体的光催化氧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宝俊;煤结构与反应性的量子化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单亚飞;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氧化自燃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8 吴诗勇;不同煤焦的理化性质及高温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

9 夏筱红;煤中有害元素直接液化迁移行为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陈红;微波辅助溶剂对煤抽提机制研究及煤组成结构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东乌旗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动力学及其挥发分析出规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飞;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甲烷吸附相关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胡新星;煤岩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吸附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燕;褐煤结构的实验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5 刘静;我国特种煤——烛煤溶剂抽提物类型与工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先建;淮南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7 成奖国;酚醛树脂改性煤粉增强填料的力化学法制备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亚婷;神府3~(-1)煤光氧化反应性及产物组成和结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9 于伟超;微波诱导碳基催化剂催化甲烷裂解及重整制氢的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10 郝宏蒙;烘焙生物质疏水性能及热解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代勇,张守仁,任德贻;构造变形对煤化作用进程的影响——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例[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2 徐龙君,鲜学福,刘成伦,张代钧;突出区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2期

3 徐龙君,鲜学福,张代钧;突出区煤的化学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4 ;Influence of tectonic stress on coalification:Stress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polycondensation mechanism[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年01期

5 李小明,曹代勇,张守仁,邢秀云;不同变质类型煤的XRD结构演化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3期

6 王丽,张蓬洲;煤的XRD的结构分析[J];煤炭转化;1997年01期

7 张代钧,陈昌国,徐龙君,鲜学福;南桐煤镜质组非晶结构的X射线衍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7年01期

8 张代钧,鲜学福;煤微组分结构的X-射线实验研究[J];分析测试通报;1991年03期

9 田承圣,曾凡桂;镜煤与丝炭结构的X射线衍射初步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李小明;曹代勇;;不同变质类型煤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对比分析[J];现代地质;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菊;宫本奎;孙全胜;;金属/陶瓷的润湿性[J];山东冶金;2007年06期

2 达渔卫,罗泽平,张孝;涤棉混纺织物润湿性机理的探讨[J];纺织学报;1990年10期

3 陈广琪;;木材润湿性的测定及其应用[J];建筑人造板;1991年04期

4 何海峰,汪伟英;注入水对油藏岩石润湿性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8期

5 侯冠中;侯秀兰;康云;刘志波;;热引发的润湿性转换机理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8期

6 金家锋;王彦玲;蒋官澄;徐超;张坤;魏传荣;;气润湿性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2年09期

7 李庆会;游艺;欧阳云丽;柯文丽;杨林江;;浅析影响煤岩润湿性的因素[J];石油化工应用;2013年01期

8 陈康华,包崇玺,刘红卫;金属/陶瓷润湿性(上)[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3期

9 李戈扬,汪磊,戴嘉维,中江秀雄,羽根哲哉;液态铝的润湿性测量[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9年05期

10 许春富;谢刚;阎江峰;李荣兴;张雄飞;;液态铝与陶瓷的润湿性改变机理[J];云南冶金;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卫东;姚同玉;肖汉敏;郑德温;杨烨;;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肖锋;野城清;;旨在观察熔融镍与固态多晶Al_2O_3润湿性的改良静滴方法评价[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辉;杨继生;;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硅胶粉体系润湿性改变及模拟油回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冒海燕;周定国;杨蕊;贾,

本文编号:2211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11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5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