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明清时期陕南汉江上游山地灾害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4:22
【摘要】: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 River in southern Shaanx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requency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from 1368 to 1911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space-time regularity of the occurrenc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valley flood, slope gravity and debris flow. The disasters generally show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with an average of 2.9 years. Mountain disas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368-1467, 1468-1567, 1568-1717, 1718-1911,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study area was uneven, mainly in June and September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frequency of mountain disasters is differen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kang City and Xunyang in Ankang Basin, Mian County in Hanzhong Basin and Nanzheng are high frequency centers, while Langao, Zhenping, Luonan, Shangnan and Shanyang in the southern foothills of Qinling Mountains are located in Daba Mountains. Danfeng is the center of low frequency.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are the basis of mountain disasters, climate and hydrology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disaster factors of mountain disaster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0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GK201301003) 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201111)
【分类号】: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翔;任洪玉;;陕西省山洪灾害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2 张力仁;;清代陕南秦巴山地的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3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丽;黄春长;;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0年04期

4 孟婵;殷淑燕;;清末以来陕西省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5 仇立慧;殷淑燕;黄春长;詹蕾;陈进海;;清代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6 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年01期

7 徐蕊;;明清时期中国大陆的气候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孙果梅,况明生,曲华;陕西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5期

9 李玉文;王盘兴;杜继稳;李丽萍;;秦巴山区暴雨及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7年01期

10 钟敦伦;谢洪;韦方强;刘洪江;汤家法;;论山地灾害链[J];山地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志海;;20世纪云南省农业干旱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刘兰芳;;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3 海香;李强;徐刚;;泉州海岸带灾害系统及防灾减灾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4 杨彬云;吴荣军;郑有飞;关福来;吴超;;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5 武玉艳;葛兆帅;蒲英磊;刘光启;;基于熵值法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6 张新厂;娄伟平;;基于主成分支持向量机的台风灾害房屋倒塌间数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7 田敏;柴钰翔;陈余萍;刘菲;;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8 顾留碗;王春;李伟涛;魏守月;;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9 彭洁;冯明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10 舒时光;;明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的兴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宗恬;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诸因素之间关系的初探[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月臣;杨华;陈晋;赵纯勇;;重庆市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价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晔;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杨富平;姚清林;黄崇福;曲国胜;赵晗萍;王野;;灾害救援仿真模式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周健;柏奎盛;逯馨华;黄崇福;杨富平;;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蔡红艳;张树文;杨久春;;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区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区-以吉林省为例[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权典;;论环境安全视角下我国灾害防治法制建设[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9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于飞;谷晓平;罗宇翔;熊华;;贵州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及农业生态安全评价[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勇;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周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与机制设计[D];西南大学;2011年

6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唐康;基于受灾点需求动态变化的多阶段应急物资分配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志香;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兰艳;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化世太;民国后期陕西黄龙山垦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曼;德州市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世刚;重庆丘陵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孙杰;我国自然灾害应对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瑞;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佳宏伟;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2 张健;曹志红;;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孙莉英;毛小苓;黄铮;刘永伟;;洪水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张兰生,史培军,王静爱,朱骊;中国自然灾害区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5 史培军,,王平;三种反映区域自然灾害数据的相对精度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6 高景明 ,林剑鸣 ,张文立;关中与汉中古代交通试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郭荣章;论古褒斜道上栈阁的分布、形制及邮驿等建筑设施[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8 蔡述明,陈国阶,杜耘,吴宜进;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9 李思悦;刘文治;顾胜;韩鸿印;张全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10 肖汉忠;降雨对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基本作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齐;山地灾害 防治措施综述[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2 陈润东,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3 王道杰,陈吕容,周麟,崔鹏,朱波;山地灾害治理中生物工程存在的问题[J];山地学报;2004年04期

4 陈润东 ,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防御对策及措施[J];中国减灾;2004年02期

5 陈润东 ,黄华军;山地灾害防御对策及措施[J];中国减灾;2004年05期

6 岳丽霞;欧国强;;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研究[J];中国减灾;2005年10期

7 本刊编辑部;;防治山地灾害[J];中国减灾;2006年06期

8 李忠万;;对新时期防御山地灾害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07年05期

9 孙凤贤;皖南山地灾害的组合形式及相关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年02期

10 文海家,张永兴,张建华;山地灾害对新重庆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国志;;暴雨山洪诱发山地灾害及其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韦革宁;;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4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关君蔚;;台湾纪行——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的体会[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吕校华;王楚凤;;邵阳山地灾害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7 陈自生;;四川华蓥山地区山地灾害发育特征[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杜政清;;重庆市华蓥山南段地区山地灾害及防治规划探讨[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前言[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毛以伟;周月华;陈正洪;谌伟;金琪;王仁乔;王珏;;降雨因子对湖北省山地灾害影响的分析[A];三峡库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研究[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孙又欣;加强江河险库山地灾害防控[N];湖北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张晏如 许战 葛秋芳;山地治理:常抓不懈才是治本之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晏如;日本山地灾害的日常防治与应急管理[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铁铮;北林大成立专家组主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跃刚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洪虎对东部防汛提出具体要求注意暴雨引发山地灾害[N];吉林日报;2004年

6 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从宣汉县山地灾害浅议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徐伟;宜宾市实施山地灾害险区群众搬迁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记者 张俊;努力把握突发山地灾害规律 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N];安康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清洁 通讯员 粤水婷;粤严防新一轮强降雨成灾[N];南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赵石星;落实防汛措施 确保安全度汛[N];石家庄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晏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带山地灾害对水质影响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2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和平;庆元县山地环境数据库建立及山地灾害综合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曾作良;云南省楚雄州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瑜;基于遥感技术的“5·12”震后北川县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董少坤;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7 俞建强;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及区划功能研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66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266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