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矿井避难硐室环境有害气体浓度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2018-11-09 10:09
【摘要】:为有效控制煤矿避难硐室内有害气体浓度,保证避灾人员安全,分析了避灾过程人体代谢产生有害气体类型与释放速率,结合有害气体环境中人体的耐受能力,提出对人体代谢产生的CO、H2S、NH3、CH4等有害气体可不必采取净化措施。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均供风量为107 L/min时可将硐室内CO2平均浓度控制在0.5%,满足硐室CO2净化需要,人均压风供气量为450 L/min时,才满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对CO快速净化的需要,结合人体对CO浓度环境的耐受能力,建议延长硐室内CO快速净化时间。通过试验得出2台风量4.7 m3/min、有效净化功率20%~30%的净化装置可满足50人避难硐室空气净化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 of harmful gas in coal mine shelter chamber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disaster avoidance personnel, the types and release rate of harmful gases produced by metabolism of human body during disaster avoidance are analyzed, and the tolerance ability of human body in harmful gas environment is comb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purification measures should not be taken for harmful gases such as CO,H2S,NH3,CH4 produced by human metabolism.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indoor CO2 can be controlled at 0.5 when the per capita air supply is 107 L/min,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chamber CO2 purification, and when the per capita pressurized air supply is 450 L/mi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rapid purification of CO in "interim regulations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Emergency risk avoidance system in Coal Mine", combined with the tolerance of human body to the environment of CO concentr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extend the rapid purification time of CO in the chamber.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ifying device with 2 typhoon volume 4.7 m3 / min and 20% effective purifying power can meet the air pur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50 asylum chambers.
【作者单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K04B09)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3QNJJ09)
【分类号】:TD7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娜;金龙哲;樊晶光;赵岩;黄志凌;张晓晨;;矿井避难硐室防护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11期

2 闫秀卿;刘炳如;;智利矿难与避难硐室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1年11期

3 曹利波;蔡玉飞;付建涛;周年勇;;矿井避难硐室的热负荷计算与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1期

4 李廷泽;史庆武;;九道岭煤矿避难硐室研究与设计[J];能源与节能;2012年01期

5 雷忠青;;四台矿311盘区永久避难硐室方案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16期

6 雷军;;上湾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探讨[J];煤炭工程;2012年08期

7 张福伟;;永久避难硐室在千秋煤矿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2年14期

8 赵晓举;朱光辉;;浅谈平宝公司永久避难硐室的设计与应用[J];中州煤炭;2012年10期

9 苗成标;唐绍斌;李矿;;泰安煤机公司首座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成功[J];煤矿机械;2012年11期

10 ;国内首家全方位实景式井下避难硐室实验中心落成[J];矿业装备;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东祥;;浅谈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建设[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金龙哲;;避难硐室供风量的研究与试验[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杨建华;;对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内部配置的研究[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避难硐室及其作用[N];民营经济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徐维欣;避难硐室:矿井深处的“诺亚方舟”[N];文汇报;2011年

3 孙伟伟;井下遇险有了永久避难硐室[N];中国航天报;2011年

4 记者 陈遥 通讯员 张凯 王海宁;神东建成大型永久避难硐室[N];中国煤炭报;2012年

5 苏时谊;水银洞避难硐室载人试验成功[N];中国黄金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冀业;揭秘“地下救生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本报记者 倪金合;井下避难空间:带来生的希望[N];中国黄金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琼杰;为井下矿工装备一个安全的“家”[N];中国矿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飞 高文静;探秘井下紧急“避难室”[N];中国煤炭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武晓娟;避险系统建设盼操作性指引[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隆庭;基于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煤矿应急模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祝雁辉;煤矿避难硐室通风及温度调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侯造水;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难硐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佟永楠;避难硐室位置及进出口有毒气体湍流弥散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5 张明禄;煤矿救生舱参数化虚拟设计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尹先锋;兖州矿区井下全硐室紧急避险系统研究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7 姚壮;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安全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肖时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及位置优化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9 王淇;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0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320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6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