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吸附法分离富集乏风瓦斯的实验研究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中,膜容易堵塞和磨损,所以应用较少;相比之下,变压吸附技术能够很好的弥补上述2种方法的缺陷,因此本实验采用变压吸附分离技术来分离低浓度甲烷气[3-4]。1实验设备与方法1.1实验设备对于低浓度煤矿甲烷,利用变压吸附法(VSA)进行富集和分离,自行设计了双塔式变压吸附设备作为主体吸附设备,,整个流程由常压吸附联合真空解吸2个部分构成。整个VSA过程如图1,附压力为60~80kPa,温度为35℃等温吸附,每个塔都经历进气、吸附、顺向排气、抽真空等4个主要步骤。在第1个半循环周期内,V-1、V-3、V-6保持打开,V-2、V-4、V-5保持关闭,接下来的半个循环周期内V-1、V-3、V-6保持关闭,V-2、V-4、V-5保持打开,在整个过程中反吹阀V-7始终保持打开。本实验中V-1、V-2、V-3、V-4、V-5、V-6均为电磁阀,电磁阀的动作通过控制系统PLC来实现。其中用V-1、V-3、V-5来操作通过吸附塔1的气体,用V-2、V-4、V-6来操作通过吸附塔2的气体,用V-7来实现反吹清洗步骤。图1真空变压吸附循环流程图实验中利用空气钢瓶与纯甲烷气瓶摸拟体积分数在0.1%~0.3%的煤矿低浓度乏风瓦斯,选用QGS-08C红外线分析器作为甲烷测量仪器(附带干燥瓶与缓冲瓶)。实验过程中进气和排放气的流量可以通过数字式质量流量计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利用压力传感器表征吸附塔内压力变化,并通过数据采集卡在线传输到计算机终端;通过甲烷气体检测仪检测CH4浓度变化,并在线传送到计算机终端储存。1.2吸附剂制备乏风甲烷主要成分为N2、O2和CH4,它们分子动力学半径分别为3.64姒、3.46姒和3.82姒(1姒=10-10m)。其中,甲烷分子直径稍大,而N2和O2分子直径稍校吸附剂孔径若与吸附质分子动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2吸附剂I和吸附剂II的吸附曲线表1吸附剂特性参数吸附剂比表面积/(m2·g-1)吸附孔容/(cm3·g-1)吸附平均孔径/nm脱附孔容/(cm3·g-1)脱附孔径/nmI728.20.55276D=314.4nm3.033730.52884D=314.4nm2.90249II1124.30.60806D=799.34nm2.163270.53651D=799.34nm1.908722.2切换时间与吸附后气体及解吸气流量的关系当原料气气量稳定不变、吸附塔中填充吸附剂II时,吸附后气体流量随切换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解吸气流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如图3。在较短的吸附时间内,吸附剂II对CH4的吸附量较少,真空泵抽走了大量的原料气,从而导致解吸气流量增大,吸附后气体流量减少。延长切换时间,在相同时间内进行的循环次数减少,抽真空的次数减少,从而造成单位时间内的解吸气流量降低。需要指出的是,切换时间超过150s,解吸气量继续减小,解吸气中CH4浓度亦继续降低,此时已无法保证瓦斯分离效果。2.3切换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保持原料气量稳定不变,选取相同的吸附和解吸时间,反吹气流量为0.5L/min,吸附塔中分别填充吸附剂I和吸附剂II时,进气浓度随切换时间变化的吸附情况如图4、图5,吸附后气体CH4浓度随切换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在6min时,逐渐接近原料气浓度。在实验中,变压吸附装置的最佳切换时间为150s(依实验设置的目的不同和实验条件的差异,确定的最佳切换时间是不同的)。图3切换时间与吸附后气体、解吸气流量的关系图4吸附剂I进气浓度随切换时间变化的吸附情况由图4、图5亦可知,在切换时间为150s时,所获得的解吸气CH4浓度最高。当切换时间较短时,吸附没有达到饱和,导致吸附后CH4浓?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气候变化与CDM工作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8453)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20967)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2ZG8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9QH03)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应书,乐恺,冯俊小,侯庆文;微型PSA制氧技术试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王长元;王正辉;陈孝通;;低浓度煤层气变压吸附浓缩技术研究现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6期
3 刘文革,胡予红;煤矿通风瓦斯利用技术现状及其潜力[J];中国煤炭;200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应书,崔红社,乐恺,张德鑫,赵治;SARS患者专用微型制氧机工艺参数实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崔红社,刘应书,乐恺,赵治,张德鑫;SARS患者专用PSA制氧机变压吸附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卜令兵;刘应书;刘文海;侯庆文;张德鑫;;微型变压吸附分离空气制氧均压过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4 卜令兵,刘应书,刘文海,赵华,邢若星;微型变压吸附制氧与氧疗保健[J];低温与特气;2005年01期
5 马熹焱;齐庆杰;;燃用超低浓度瓦斯燃气轮机的热力特性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6 向广艳;潘红艳;张煜;林倩;;含氧煤层气分离提纯技术的研究进展[J];贵州化工;2012年02期
7 滕召晖;徐楠;张航;虞昊天;李娜;周屈兰;荆强征;;太阳能富集煤矿瓦斯并选择性催化脱硝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11期
8 张玲;马东祝;;变压吸附法富集分离煤矿乏风瓦斯的研究进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9 杨水清;王随岭;;风量调节对上隅角瓦斯浓度的影响分析[J];安全;2014年08期
10 解安昌;李传兵;;风排瓦斯回收利用发电系统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立国;;崔家沟煤矿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S1期
2 朱佳;龙兴旺;;1081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的治理[J];能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兰成,常万国,许世强;变压吸附空分制氮技术的应用[J];轻金属;2001年02期
2 韩慧,白敏冬,白希尧;变压吸附技术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1年04期
3 朱学军,郭彤;两床变压吸附制氧工艺的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1年01期
4 胡鸣,周兴贵,顾峥,袁渭康;活塞驱动变压吸附反应器的模型化[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12期
5 符向民;变压吸附制氮机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4期
6 吴小明,王日洪;变压吸附脱碳技术运行总结[J];化肥设计;2001年03期
7 戴新;变压吸附程控阀典型故障剖析[J];化肥工业;2001年03期
8 Dr.M.Grahl,Dr.P.Leitgeb,江楚标;变压吸附生产氧气[J];深冷技术;2001年05期
9 魏长亭;变压吸附脱碳的应用[J];小氮肥;2001年03期
10 杨晓勤,蒋远华,何涛;“8·13”工程变压吸附脱碳气体损失及电耗计算[J];小氮肥;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红珍;;高原环境变压吸附设备的设计应用[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华金;;大型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的现状及应用[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3 王华重;;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技术的运用与现状[A];全国玻璃纤维专业情报信息网第二十八次工作会议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徜徉;曹义鸣;赵勇;邓麦村;;膜分离技术与变压吸附技术结合制取高浓度氧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华金;;变压吸附制富氧装置技术的发展与现状[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郜豫川;;变压吸附技术在炼厂的应用[A];炼厂制氢、废氢回收与氢气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栾正红;彭亚伟;;我国变压吸附技术的工业应用现状及展望[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古世擰;刘应书;吴天瑞;杜雄伟;蒋华峰;刘文海;;变压吸附制氮关键工艺参数实验研究[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延波;;变压吸附在焦炉煤气提氢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范志涛;;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单元的应用[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庆;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冶金用氧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谢昭萍;变压吸附:从气体中淘金[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繁泓;节能减排期盼创新先锋[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王华金;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在冶金行业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陶小康;变废为宝的神奇事业[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谢昭萍;变压吸附技术为传统工业“提气”[N];中国化工报;2003年
8 肖滢;向多领域发展[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9 ;创新转化中感悟生命[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记者 谢昭萍;我建造世界最大变压吸附制纯氢装置[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昌忠;新型四塔变压吸附提纯氢气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王啸;非等温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过程的计算和优化[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刚;变压吸附制氮气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书林;变压吸附空分制氮用炭分子筛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申培培;含氧煤层气真空变压吸附脱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雷利春;煤矿乏风中低浓度甲烷的变压吸附提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东荣;变压吸附回收乙烯(乙烷)的实验与模拟[D];天津大学;2009年
6 徐徜徉;膜分离与变压吸附集成制取高浓度氧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欧阳小芳;微型化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苏超;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吴迪;变压吸附制氧新工艺及吸附剂的应用研究[D];烟台大学;2014年
10 顾飞龙;碳分子筛变压吸附(PSA)法制取高纯度氮气的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14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1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