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矿区深部开采热害治理现场试验研究
【图文】:
焐?深度/m12009801197960126010006201000此次现场试验工程选取张双楼、张小楼和三河尖三个矿井实施,主要原因:①三个矿井高温热害都很严重;②三个矿分别采用矿井涌水、矿井回风和地表水三种不同冷源实施热害治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徐州地处北纬34°15'左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压:1012.3hPa,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15.8℃,相对湿度:69%,降水量:831.7mm,蒸发量:1795.1mm,平均风速:2.5m/s,日照时数:2220.9h。可以看出,徐州每年5月份开始直至10月份都是日均气温超过22℃(如图1所示),日最高气温也是在每年5月份开始超过30℃直至10月份(如图2所示)。徐州地区相对湿度超过70%的月份为2~3月和5~10月(如图3所示),其中2~3月相对湿度较大是由于春季降雨引起。因此,可以看出5~10月份徐州地区地面温度高、湿度大。在这个时段也更容易加重井下高温热害,所以选择现场试验运行时间都在该时段。图1徐州日平均气温变化图(2007-2011年)图2徐州日最高气温变化图(2007-2011年)图3徐州相对湿度变化图(2011年)2热害治理现场试验设计原理及步序热害治理现场试验采用以水为能量输运载体,详细设计原理图如图4所示,可以分为冷源部分、制冷部分和降温部分三块。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包括2个等温过程和2个等熵过程,经过整个逆卡诺循环热力过程,将制出的总冷量Q2通过蒸发器传递到降温系统,同时,将井下所带的热量和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凝器传递给冷源部分,再进换热器释放到矿井涌水、回风或地表水冷源中。设计时需要保障总冷源Q1大于降温所需冷量Q2和压缩机功率W之和。图4热害治理原理图深井热害治理现场试验步序如图5所示。首先,查明与热害相
温热害都很严重;②三个矿分别采用矿井涌水、矿井回风和地表水三种不同冷源实施热害治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徐州地处北纬34°15'左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压:1012.3hPa,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15.8℃,相对湿度:69%,降水量:831.7mm,蒸发量:1795.1mm,平均风速:2.5m/s,日照时数:2220.9h。可以看出,徐州每年5月份开始直至10月份都是日均气温超过22℃(如图1所示),日最高气温也是在每年5月份开始超过30℃直至10月份(如图2所示)。徐州地区相对湿度超过70%的月份为2~3月和5~10月(如图3所示),其中2~3月相对湿度较大是由于春季降雨引起。因此,可以看出5~10月份徐州地区地面温度高、湿度大。在这个时段也更容易加重井下高温热害,所以选择现场试验运行时间都在该时段。图1徐州日平均气温变化图(2007-2011年)图2徐州日最高气温变化图(2007-2011年)图3徐州相对湿度变化图(2011年)2热害治理现场试验设计原理及步序热害治理现场试验采用以水为能量输运载体,,详细设计原理图如图4所示,可以分为冷源部分、制冷部分和降温部分三块。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包括2个等温过程和2个等熵过程,经过整个逆卡诺循环热力过程,将制出的总冷量Q2通过蒸发器传递到降温系统,同时,将井下所带的热量和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凝器传递给冷源部分,再进换热器释放到矿井涌水、回风或地表水冷源中。设计时需要保障总冷源Q1大于降温所需冷量Q2和压缩机功率W之和。图4热害治理原理图深井热害治理现场试验步序如图5所示。首先,查明与热害相关的开采条件,主要为气候参数、热源参数和冷源参数,其中气候条件参数包括年气温变化情况、年相对湿度变化情况和极端气候条件;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胜强;王义江;于宝海;韩家根;张秀才;;辅助通风技术改善深部热环境的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袁亮;;淮南矿区矿井降温研究与实践[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曹胜根;;论科学采矿[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4 孙希奎;李学华;程为民;;矿井冰水冷辐射降温技术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5 郭平业;朱艳艳;;深井降温冷负荷反分析计算方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6 乔华,王景刚,张子平;深井降温冰冷却系统融冰及技术经济分析研究[J];煤炭学报;2000年S1期
7 胡汉华;古德生;;矿井移动空调室技术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8年03期
8 苗素军;辛嵩;彭蓬;褚召祥;;矿井降温系统优选决策理论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9 何国家;阮国强;杨壮;;赵楼煤矿高温热害防治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1年01期
10 何满潮;郭平业;陈学谦;孟丽;朱艳艳;;三河尖矿深井高温体特征及其热害控制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音;郭晓葭;;山东省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恢复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申涛;;基于生态水位保护的陕北煤炭开采条件分区[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3 吴继忠;刘祥来;姚向东;王建军;;孔庄煤矿集中降温方案的选择与优化[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11期
4 黄华良;;永川煤矿-500m水平高温热害治理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4期
5 杨秋媛;;煤炭完全成本化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互馈机制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6 李新娟;;中国煤矿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7 李春;胡春胜;;压缩空气降温技术在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8 褚召祥;;掘进工作面降温参数拟合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9 张习军;;我国矿井空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1期
10 张洋;孙学峰;朱国敏;褚召祥;;局部降温技术在高温回采工作面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亓玉栋;宋桂梅;刘志国;;我国煤矿高温矿井热害治理现状综述[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庆享;;浅埋煤层覆岩采动隔水性与保水开采分类控制[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3 何灿;何文丽;;矿井热害及防治[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4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杨泽元;王国柱;申涛;;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黄庆享;;榆神府矿区覆岩隔水岩组的隔水性与保水开采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满潮;徐敏;;HEMS深井降温系统研发及热害控制对策[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全根;王和平;陈平生;;局部降温制冷设备在平煤十矿三水平己四回风下山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何满潮;郭平业;陈学谦;孟丽;朱艳艳;;三河尖矿深井高温体特征及其热害控制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凯军;黄冲;肖睿;何世辉;冯自平;;冰浆潜热输送矿井空调设计及其经济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褚召祥;张习军;姬建虎;陈孜虎;;我国煤矿高温热害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平业;我国深井地温场特征及热害控制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王平虎;寺河矿高瓦斯抽放与突出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4 曹秀玲;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资源化利用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李维明;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冠男;高温采煤工作面热害机制及风流特性的热—流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王义江;深部热环境围岩及风流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陆刚;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李涛;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闫玉彪;张双楼煤矿深井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纪志久;艾友矿热害治理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唐丽娟;深部巷道围岩的导热性试验与温度场分布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李亚威;水力通风换热机性能参数关系及换热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卢宇鹏;水力通风换热机设计及其性能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朱庭浩;岩巷掘进工作面热环境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7 褚召祥;矿井降温系统优选决策与集中式冷水降温技术工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星;新型自洁净式矿用空冷器的研发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洪彪;东滩煤矿矿井热力分析与通风极限区域的确定[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灿;冰输冷降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程卫民;改进的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热舒适度影响因素评定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4期
2 邓孝;矿山地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3期
3 胡春胜;高温矿井降温方案的选择与设计[J];煤炭工程师;1991年06期
4 彭担任,杨长海,隋金峰,马建升;高温矿井热害的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1999年06期
5 王文,桂祥友,王国君;矿井热害的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3期
6 刘红星,张建甫;利用制冷设备降低综采工作面温度的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7 王志亮,周心权,徐景德;多目标决策法在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3期
8 齐吉龙;张全亮;王念强;逯心杰;刘华玲;;矿井建设期间高温热害防治新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9 褚召祥;辛嵩;骆伟;;多目标决策法在赵楼矿降温系统优选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5期
10 孙艳玲,桂祥友;煤矿热害及其治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新明,吕先昌;高峰矿100号矿体井下深部开采热害调查分析[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年06期
2 刘天新,董轩龙,杨永华;梧桐庄矿的热害分析与处理[J];煤矿安全;2003年10期
3 吴晓辉;邓军;;跃进矿热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J];煤矿安全;2008年05期
4 褚召祥;辛嵩;王伟;张祥云;;赵楼矿井局部热害现象分析[J];现代矿业;2009年01期
5 李红阳;;高海拔地区高温隧道热害预测与控制技术[J];煤矿安全;2009年08期
6 刘宗超;赵文;;白集煤矿深部热害分析与防治[J];江西煤炭科技;2009年03期
7 程永伟;菅从光;王敏;;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热害分析[J];矿山机械;2009年03期
8 王伟宁;许光泉;李佩全;黄向菁;刘泽功;张海涛;;丁集矿区地温变化规律及深部热害预测[J];煤矿安全;2010年06期
9 常月芹;;深水平水采区热害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9期
10 百世奇;;高地温矿井开采期间的热害防治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明;孙利;曹大鹏;;北徐楼煤矿地温热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孙永;魏永东;郭政;;煤矿热害及其治理[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何满潮;郭平业;陈学谦;孟丽;朱艳艳;;三河尖矿深井高温体特征及其热害控制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靳志宇;高永坡;;深井长距离独头掘进巷道热害治理技术[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5 邵景柱;吕树杰;王伟;丁勇军;李士栋;;高地温矿井建设期间的热害防治技术[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6 赵鹏;英鹏程;尚传峰;;潘西矿井深部采区热害成因及治理对策简析[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黄华良;张习军;姬建虎;褚召祥;吴修宇;;永川煤矿高温热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耀凯;胡军生;;泥河铁矿深井热害防治技术方案的探讨[A];2012中国矿山安全技术装备与管理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杨子祥;;ZLSOG-800型局部制冷机在星村矿热害防治中的应用[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姬建虎;;热害矿井围岩散热研究[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平业;我国深井地温场特征及热害控制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姬建虎;掘进工作面传热特性及热害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刘冠男;高温采煤工作面热害机制及风流特性的热—流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升孛;湖北省水稻热害与夏季冷害变化规律及防御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陈安明;济二煤矿深部开采热害调查及治理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旭;热泵技术对井下局部热害的治理[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纪志久;艾友矿热害治理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丁丁;朱集矿热害特征及其控制效果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7 崔文广;深井热害对矿工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宋佰超;金川二矿井下热力状况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黄寿元;周源山煤矿深部热害分析及掘进工作面热环境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鑫健;热害隧道隔热材料及隔热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5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7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