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nanoPAN5375的煤矿井下一维目标跟踪定位系统

发布时间:2020-02-20 10:35
【摘要】:针对煤矿井下一维环境中人员及设备的定位问题,对一维定位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维分段定位法,设计了基于无线射频模块的定位系统。定位系统以ATmega1284P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以nano PAN5375射频模块为核心,采用对称双边双路测距算法(SDS-TWR)实现测距,利用一维分段定位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得到最后的定位信息。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完成实时测距和定位,定位误差可达1 m以内。
【图文】:

流程图,测距算法,双路,流程


际?CSS技术最早应用于雷达领域,用于解决雷达距离测量和距离分辨率的问题,后来被逐步应用于定位当中。CSS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处理增益大、通信可靠稳定性好、功率谱密度低、传输距离远以及系统功耗低等特性[7-9],这些特性使得CSS技术很合适应用于定位。基于CSS的定位技术采用对称双边双路测距(SDS-TWR)算法进行测距,,可以得到精确的测距信息。SDS-TWR算法能减小节点之间的时钟不同步和时钟漂移带来的误差,提高测距精度[10]。该方法包括2次对称距离测量和1次距离修正,对称双边双路测距算法流程如图1。第1次测量:节点A首先发送数据包到节点B,节点B会返回1个应答确认信息,节点A记录下此过程的传播延迟T1。节点B在接收到节点A数据包时开始计时,并在返回应答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节点B的处理延迟T2。此时,数据包往返时间为T1-T2。第2次测量:节点B首先发送数据包到节点A,节点A会返回1个应答确认信息,节点B记录下此过程的传播延迟T3。节点A在接收到节点B的数据包时开始计时,并在返回应答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节点A的处理延迟T4。此时,数据包往返时间为T3-T4。假设信号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c,则A、B2节点之间的理论距离d为:d=c·(T1-T2)+(T3-T4)4(1)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晶体振荡器存在频率漂移,由节点A的晶振测得的时间延迟为T1、T4,假设测量偏差分别为δ1、δ4,则δ1=δ4;由节点B的晶振测得的时间延迟为T2、T3,假设测量偏差分别为δ2、δ3,则δ2=δ3,那么2节点之间的实际距离d′为:d′=c·(T1+δ1)-(T2+δ2)+(T3+δ3)-(T4+δ4)4d

结构图,系统硬件,结构图


攵喔雒?节点的测距信息实时传送到基站,基站将这些测距信息汇总后发送给上位机,上位机的软件系统会自动生成TXT文档并保存接收到的测距信息,并同时利用定位算法计算得到移动标签的具体位置。2.1硬件设计硬件系统中,锚节点、移动标签和基站采用完全相同的硬件结构,以ATmega1284p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它具有低功耗、操作简单等特点,并且自带完整的SPI接口控制器,能够完成对nanoPAN5375射频模块的控制及数据收发工作;以nanoPAN5375射频模块为核心,采用CSS技术产生扩频信号及管理无线信号收发。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nanoPAN5375射频模块集nanoLOCTRX接收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组件于一体,工作在2.4GHz免授权频段,提供了3个可自由调整中心频率的非重叠2.4GHzISM频道;它采用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完成线性调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可使用125kbps~2Mbps的可编程数据速率,接收灵敏度可达-95dBm;它同时具有4个可编程数字I/O口,可实现点对点间的精确测距等功能[11]。2.2软件设计2.2.1软件架构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包括数据发射接收控制程图1对称双边双路测距算法流程图2系统硬件结构图·106·


本文编号:2581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1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d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