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极高温条件下瓦斯爆炸极限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2 18:57
【摘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炭自燃、二次爆炸等都极易导致高温环境,为研究极高温条件下瓦斯爆炸极限的变化规律,利用1 L极高温气体爆炸特性测试系统对瓦斯在25、100、200、300、400℃初始温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5~400℃范围内,瓦斯爆炸极限与初始温度大致呈线性关系,且初始温度由25℃升高到400℃时,瓦斯爆炸上限升高了7.7个百分点,爆炸下限下降了1.53个百分点;随初始温度升高,瓦斯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大。研究得出的结论为预防煤矿极高温条件下瓦斯爆炸事故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文】:

原理图,爆炸特性,极高,测试系统


升高5%~7%以上作为爆炸的判定依据[3]。前2种方法都是通过观察火焰情况来判断发生爆炸与否,从而计算得出爆炸极限;后2种方法都是通过测定点火前后压力变化情况来判断发生爆炸与否,从而确定爆炸极限。2实验系统与方法2.1实验系统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1L极高温气体爆炸特性测试系统进行,该实验系统主要由1L爆炸罐体、加热系统、配气系统、点火系统、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其原理图如图1。该装置类似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E918-83中的实验装置,且可用于测试极高温条件下易燃易爆气体的爆炸特性。图11L极高温气体爆炸特性测试系统原理图加热系统由加热器、保温层、温度传感器组成,实验时预设一目标温度,加热器便开始加热,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爆炸罐体内温度,等罐体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时,控制系统便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配气系统由高压气体、压力传感器、进样电磁阀组成,实验采用气体体积分压的方式进行配气,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爆炸罐体内气体压力,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进样电磁阀实施配气。2.2实验方法实验测试时先对实验系统进行总体检查,确保各连接部位完好且无漏气现象。通过控制系统和加热系统将罐体内温度升高到预设标准,用真空泵将爆炸罐体抽至真空度为0.005MPa,然后将一定压力的瓦斯和空气分别充入爆炸罐体内,待气体混合均匀并充分预热后,,开启点火系统引燃混合气体,同时,计算机采集系统接收实验数据。参照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判断爆炸发生与否,即爆炸后压力超过原来压力7%以上为发生爆炸的判据。2.3环境条件实验是在标准大气压(0.101MPa)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室环境温度在16~30℃之间,实验室环境相对湿度在60%~90%RH之间。爆炸前罐体内混合气体处于静止无湍流状态,?

变化图,爆炸压力,采样时间,变化图


3.2高温条件下爆炸极限结果分析采用1L极高温气体爆炸特性测试系统,对瓦斯在初始温度为25、100、200、300、400℃时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定。25℃时,不同浓度瓦斯爆炸压力随采样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图2爆炸压力随采样时间变化图由图2可见,点燃点火药头时的最大爆炸压力为0.018MPa,瓦斯浓度为17.2%时的最大爆炸压力为0.025MPa,因此,判定25℃时,瓦斯的爆炸上限为17.2%。以此类推,可以测出其它各温度测点的爆炸极限。瓦斯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随初始温度的变化情况图如图3、图4。图3瓦斯爆炸上限随初始温度变化情况图4瓦斯爆炸下限随初始温度变化情况由图3、图4可以看出,在初始温度为25~400℃范围内,瓦斯爆炸极限与初始温度接近线性关系,并且在此范围内,瓦斯爆炸上限随着初始温度升高而升高,瓦斯爆炸下限随着初始温度升高而降低。初始温度由25℃升高到400℃时,瓦斯爆炸上限升高了7.7个百分点,瓦斯爆炸下限下降了1.53个百分点。将瓦斯爆炸极限与初始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如下所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L=L0+CT(T-25)(1)式中:L为爆炸极限,%;L0为初始温度为25℃时的爆炸极限,%;CT为温度每升高1℃时爆炸极限的变化幅度,%/℃;T为初始温度,℃。式(1)中各参数取值以及相关系数R2的数值见表2。表2爆炸极限拟合公式中的参数L/%L0/%CT/(%·℃-1)R2爆炸上限17.3000.0210.998爆炸下限4.652-0.0040.996关于初始温度对瓦斯爆炸极限的影响,可以从反应动力学方面来进行讨论,阿累尼乌斯(SvanteAugustArrhenius)曾提出反应速率常数k与反应温度T之间有如下关系[10]:k=k0exp(-EαRT)(2)式中:k为阿累尼乌斯反应速率常数,m3/(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姚洁;蒋军成;潘勇;;初始温度对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影响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2 刘振翼;李浩;邢冀;黄平;周轶;;不同温度下原油蒸气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含量[J];化工学报;2011年07期

3 黄子超;司荣军;张延松;李润之;;初始温度对瓦斯爆炸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2年05期

4 金满平;张帆;孙峰;徐伟;石宁;谢传欣;;温度对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5 卢楠;陈德展;董川;;瓦斯爆炸极限及反应热力学温度的计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忠斌;;20L爆炸容器内甲烷爆炸特性参数分布规律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2 司荣军;;温度压力耦合对甲烷爆炸极限影响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4期

3 周轶;刘振翼;钱新明;李浩;潘振祥;邹贵福;;注空气管内原油蒸气爆炸过程数值分析[J];科技导报;2012年22期

4 李银昌;杜扬;梁建军;欧益宏;;环境温度对汽油蒸气爆炸下限的影响[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张俊明;袁鹏;郭继香;许伟宁;宋永会;;基于MATLAB模拟的石化企业蒸馏装置泄漏扩散环境风险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6 张利明;孙雷;王雷;夏彪;候大力;;注含氧氮气油藏产出气的爆炸极限与临界氧含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05期

7 刘文辉;蒋新生;周建忠;王冬;;不同环境条件油气爆炸极限测试模拟实验系统[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金满平;张帆;孙峰;徐伟;石宁;谢传欣;;温度对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9 刘文辉;蒋新生;何标;孙国骏;;氧气体积分数对油气爆炸特性的影响[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10 王艳秋;宋考平;孙建松;;特低渗透油田注空气驱油调研及认识[J];中外能源;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贞堂;瓦斯(煤尘)爆炸物证特性参数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祝钊;瓦斯抽采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及多级防护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永亮;红外吸收式甲烷浓度报警器研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婷婷;瓦斯爆炸及催化氧化的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杨兴春;湿式电除尘器泄爆过程的模拟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4 朱静丽;热气溶胶灭火剂抑制油池火规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佳;臭氧氧化法结合钠法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姜海鹏;煤尘浓度对瓦斯爆炸极限的影响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7 陈若钊;瓦斯抽采管路内的爆炸流场模拟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4年

8 崔晓娜;沈150块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注空气可行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金潮;高温冶金炉煤气爆炸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李玉峰;苑春苗;;高温和高压下CBM的爆炸极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宇红,祁海鹰,张宏武;甲烷预混燃烧火焰的详细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3 申志兵;何衍兴;高春艳;李列平;;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的改进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9期

4 李成兵;吴国栋;经福谦;;CH_4-O_2-N_2预混气体爆炸二维数值模拟[J];高压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5 黄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烷烃高温下爆炸极限的测定[J];化工进展;2002年07期

6 刘振翼;李浩;邢冀;黄平;周轶;;不同温度下原油蒸气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含量[J];化工学报;2011年07期

7 刘光永;;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数据[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2年03期

8 翟志勇;;氢气爆炸极限实验的探究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年09期

9 刘彬;;有机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推荐计算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1期

10 何博文,高广伟,汪洪斌;环境高温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J];煤矿安全;198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近藤重雄;李淑金;;磷烷的爆炸极限[J];低温与特气;1989年04期

2 彭湘潍;;可燃性有机物爆炸极限的计算[J];化学工程师;1990年05期

3 ;几种石油产品的爆炸极限(%)[J];消防科技;1991年03期

4 黄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一元醇非常温爆炸极限的测定[J];天然气化工;2002年05期

5 黄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高温醇水体系爆炸极限的测定[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晨晓霓;刘斌;胡婷婷;董川;;瓦斯爆炸极限及其热力学分析计算[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季云娣;曹亮;周月红;李楠;;高温乙二醇在不同水和氮气含量下爆炸极限的测定[J];上海化工;2010年05期

8 陈行表;关于热爆炸的极限理娭[J];化学世界;1962年03期

9 王金泉;李自明;纪秀英;刘象坤;;乙苯氢过氧化物的稳定性及静态燃烧爆炸极限的测定[J];石油化工;1979年01期

10 李继忠;对《混合燃气爆炸极限计算方法的补充》一文的修正意见[J];煤气与热力;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村;顾雄毅;隋志军;;丙烷脱氢氧化反应体系爆炸极限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锐;马志光;曹强;国锋;程逵炜;顾榕彬;陈光明;;可燃性制冷剂爆炸极限实验装置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谢新财;爆炸极限下的生死之搏[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2年

2 艾丽;氯乙烯气体窜入常压加水系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超;燃爆消减剂的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田贯三;可燃制冷剂爆炸理论与燃烧爆炸抑制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村;丙烷氧化脱氢爆炸极限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傅志远;可燃性混合气体(蒸气)安全含氧量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3 姜海鹏;煤尘浓度对瓦斯爆炸极限的影响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4 李玉峰;非标准状态条件下CBM爆炸参数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王晓明;可燃制冷剂燃爆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刘毛毛;环氧乙烷热危险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6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586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