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超轻充气自维型增阻球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8 04:42
【摘要】:为了预防和清除空间碎片,本文开展了超轻充气自维型增阻球离轨技术研究。针对近地轨道迫切的离轨需求,提出了全向增阻、依靠充气展开、离轨效率高、可自我维持阻力面积的充气增阻球离轨装置设计方案。针对近地轨道大气摄动环境,建立了近地轨道空间碎片离轨的计算模型,得到影响离轨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近地轨道空间碎片高精度轨道预报仿真分析,研究了空间碎片的离轨时间与轨道高度、空间碎片面质比以及开始离轨日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增阻球在极限高度下所受的最大大气阻力,为下文的充气增阻球设计提供参考。充气增阻球离轨装置的核心是可在近地轨道空间环境长期使用的超薄薄膜球体,依靠球型结构来提供全向阻力。通过对比分析了近地轨道空间环境对各种备选薄膜材料的影响,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球体薄膜材料。设计了增阻球体分瓣结构。提出了标准模块化的折叠方案,通过实验得到了折叠方案的折叠效率并制作了增阻球标准模块折叠样机。提出了三种增阻球受控展开方案设计。通过在封闭实验箱内的展开实验,验证了增阻球折叠方案的易展开性和展开稳定性,为增阻球离轨装置的功能实现提供保证。增阻球在长期离轨过程中不能依靠气体维持形状。根据得到的增阻球在极限高度下的大气摄动阻力,对增阻球在近地轨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其维持球体形状的安全系数。结合增阻球体结构特点和折叠方案,设计了接缝增强和局部非连续增强两种自维型增强方案来对球体结构进行增强。并通过微压缩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自维型增强方案的增强效果.增强了充气增阻球离轨装置在近地轨道长期离轨过程中的阻力面积维持能力,有效地支持了充气增阻球离轨功能的实现。超轻充气自维型增阻球离轨装置可提供全向增阻能力,不消耗卫星燃料,结构简单,质量轻体积小,离轨效率高,对于近地轨道空间碎片的预防和清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

时间曲线,空间,网站,时间曲线


五年来数量急剧增加,如图 1-1 所示。监测结果表明空间常庞大,对空间安全的危害已经发展到严峻的程度,其中位于 2000km 以下的近地轨道[3-4]。当空间碎片的数量达到空间碎片碰撞几率会增大,发生碰撞时甚至有可能发生连资源也会逐渐成为废墟[5-7]。21 世纪国际关于应对空间碎也陆续出台[8]。

离轨,系绳,重力空间,航天器


绳系离轨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空间碎片研究征稿启事[J];空间碎片研究;2018年01期

2 ;空间碎片研究征稿启事[J];空间碎片研究;2018年02期

3 泉浩芳;张小达;周玉霞;陆静;;空间碎片减缓策略分析及相关政策和标准综述[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年01期

4 孙棕檀;;欧洲“空间碎片移除”在轨试验任务简析[J];中国航天;2019年02期

5 唐明亮;王颖;古艳峰;;《空间碎片减缓要求》主要变化及建议[J];空间碎片研究;2019年01期

6 戈赛楠;;空间碎片清除国际法律责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08期

7 董富祥;周志成;曲广吉;;柔性航天器拖拽空间碎片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8年02期

8 娄雨锟;;空间碎片的侵权行为划分与侵权责任承担[J];法制与社会;2018年14期

9 李明;龚自正;刘国青;;空间碎片监测移除前沿技术与系统发展[J];科学通报;2018年25期

10 张晓;鲁军勇;侯重远;戴宇峰;王杰;;应用地面电磁发射清除空间碎片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武斌;曾德贤;;基于开源情报的空间碎片研究[A];第二十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20th CCSSTA 2019)[C];2019年

2 董富祥;周志成;曲广吉;;柔性服务航天器清除空间碎片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研究[A];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赵剑衡;;激光清除空间碎片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C];2016年

4 鹿瑶;;光变曲线反演空间碎片旋转运动参数[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5 李洪峻;王宇红;韩辉;吴国福;;面向空间碎片减缓工程的测控技术研究[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6 张宇;曾国强;高玉东;;一种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卫星协同自主探测方法[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7 孙琼阁;高龙;李辰;;基于光负向力的空间碎片清理新途径-牵引激光[A];第二届空间目标与碎片监测、清理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8 朱毅麟;;空间碎片的观测与模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朱维坤;曾国强;;微小卫星空间碎片清理方式应用探讨[A];2007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耀;王人东;;空间碎片减缓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明明;空间碎片:隐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N];科学时报;2011年

2 记者 赵汉斌;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测得空间碎片自转周期[N];科技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倪思洁;清扫太空垃圾:技术狂欢无法可依[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付丽丽;空间碎片越来越多,,咋办?[N];科技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游雪晴;航天器空间安全如何保障[N];科技日报;2016年

6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晨;空间碎片监测应用中心成立[N];中国工业报;2015年

7 记者 姚天宇 通讯员 邱学雷;空间碎片监测应用中心挂牌[N];中国航天报;2015年

8 记者 付毅飞;我组建空间碎片监测“国家队”[N];科技日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王敬涛 张格苗 段昊书;空间碎片隐患重重[N];中国气象报;2013年

10 记者 陈龙;我国空间碎片研究应用成果丰硕[N];中国航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建丽;面向空间碎片编目的天基监测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卢哲俊;空间碎片群目标状态估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尤岳;空间碎片清除仅测角相对导航与机动规划[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4 王伟林;空间机动飞行器清除碎片任务规划与制导控制技术[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彭科科;近地轨道空间碎片环境工程模型建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宏伟;微小空间碎片撞击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7 董雪;高重复频率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徐金中;基于SPH方法的空间碎片超高速碰撞特性及其防护结构设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唐颀;超高速撞击板波特性与声发射空间碎片在轨感知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迟润强;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碎片云建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云鹤;基于机器学习的空间多碎片清除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张义;超轻充气自维型增阻球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黄烨飞;空间碎片撞击源定位监测网络布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曾小峰;天基主被动融合式空间碎片光学探测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5 徐艺灵;用于空间碎片监测的科学级CCD相机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6 董礼;在轨实时空间碎片检测和识别算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刘启超;空间碎片高速斜撞击填充防护结构的损伤与防护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宋张弛;基于射线法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生存力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朱嘉伟;空间碎片环境对高精度航天器指向及定位性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马晓刚;基于离子束的非接触式空间碎片清除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4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684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