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专家PID的隔爆试验配气系统研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0-09-09 19:39
   防爆电气设备是指在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结构上能防止由于在使用中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成为爆炸性混合物的引燃源,广泛应用于煤矿、危险化学品及涉爆粉尘场所。防爆电气设备中,隔爆型电气设备使用范围最广,其隔爆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使用场所的安全性。为了准确、高效地验证隔爆电气设备的隔爆性能,开展隔爆试验配气系统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单位现有隔爆试验设备(Ф1.6m试验槽)存在的配气稳定性差、配气时间长等问题,分析了现有隔爆试验配气系统的原理及工艺特点,提出了本次配气系统总体研究目标;通过对现有隔爆试验设备配气系统流量配气法的分析,进一步改进了配气工艺,采用分压配气法与流量配气法相结合的配气方式,运用专家知识与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完成了基于专家PID的隔爆试验配气系统的设计方案。在配气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配气系统的功能进行软硬件模块规划,根据模块功能特点进行软硬件设计。硬件部分包括上位机监控单元、下位机控制单元、配气执行单元。软件基于上位机LabVIEW软件及下位机STEP 7编程软件联合设计开发,采用模块化编程的思想,设计完成配气逻辑控制、三元气体流量控制、空压机/冷干机/真空泵控制、PID控制算法、数据采集以及数据记录等模块。为验证改进后配气系统的稳定性、配气效率等性能指标,在Ф1.6m隔爆试验槽(以下简称:试验槽)中进行了配气系统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专家PID的配气方式,提高了“外壳耐压试验”的配气稳定性;基于流量配气法与分压配气法结合的配气新工艺,节省了“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的配气时间。
【学位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50;X932
【部分图文】:

流程图,配气,内部点,流程


图 2-1现有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配气流程程验中“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配气环节采用槽样同进气”环节耗时过长。分压配气法的求,缩短“抽真空”时间,且进气时间短。可弥补流量配气法在这两个环节耗时过长的分压配气法配气精度低的缺陷。因此,改造量配气相结合的配气工艺。试验工艺流程如程分为以下 7个步骤:槽与试验样品内部抽负压,负压值依公式(量配气法按比例配制二元可燃性试验气体;燃性试验气体达到要求配比后,充入试验槽压状态后停止进气;量配气法配制符合表 2-1要求的试验气体;

流程图,内部点,配气,流程图


图 2-2改进后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配气流程图型电气设备的“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为例充入可燃气体含量为(12.5±0.5)%的空气-和氢气的占比分别为(58±1)%和(42±1)充入纯可燃气时,若将甲烷的进气流量设氢气的进气量则应设定为 72.5L/min,以实现-4),可得:1 2P P C混示某种可燃气体在试验槽内的压力,Pa;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试验槽内示可燃性气体在给定容积 V下的含量。.5%,P2=-1atm=-0.101325MPa,可得P1=-0.0-0.0127MPa,再向试验槽内充入占比分别烷和氢气至常压。为确保试验槽及试验样品法配气阶段,将采用配置好的含量为(12.5

控制原理图,配气系统,配气


论文 第二章 配气气系统控制方案有配气系统控制方案有隔爆试验配气系统采用基于流量配气法的开环控制方案。通过气路流量控制器的开度,在配气过程中设置好的开度为恒定值。和大气压环境下,开环控制能够满足配气试验要求,但稳定性差浓度不符合要求时,只能根据经验手动调整配气参数。配气原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海阳;;电气防爆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简介[J];电气防爆;2017年02期

2 李仲杰;吴亦锋;沈在平;;基于Profibus-DP的HNC与PLC数据通信实现[J];机床与液压;2016年04期

3 陈卓;;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发展趋势综述[J];电子世界;2016年01期

4 高鹏;侯原亮;刘俊杰;林伟通;;煤矿井下防爆电气标准和技术发展概述[J];工矿自动化;2015年06期

5 张德忠;;OPC通讯在西门子PLC与LabVIEW通讯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15期

6 肖吉新;陈军印;;CP5611卡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中华纸业;2015年10期

7 李红梅;;基于流量配气法的防爆试验系统研究[J];电气防爆;2014年03期

8 陈志明;蒋漳河;王新华;谢超;;基于分压配气和流量配气的隔爆型设备爆炸试验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4年04期

9 叶树亮;陈磊侃;杨遂军;左晓菲;;专家PID算法在自燃点试验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13年12期

10 李庆哲;梁秀满;刘振东;唐颖;;改进型增量式PID算法在S7-200中的程序实现[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东兴;可压缩性及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苓青;基于专家PID算法的矿井提升机调速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2 韩帮华;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及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芝强;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5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15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