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的组成及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9:05
   煤炭自然发火是我国煤炭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煤自燃不仅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还会浪费煤炭资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自燃倾向性是煤自燃发火的内在属性,它反映出的是煤自燃发火能力大小,影响煤层自燃倾向性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是由于煤内部组成与结构差异引起煤自燃倾向性的不同。因此,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深入探讨煤的组成和结构对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揭示导致自燃倾向性差异的本质,为矿井火灾防治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首先为了鉴别煤的种类,对6种煤样进行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同时运用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判定方法对煤样自燃倾向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随着镜质组反射率增大,判定指数越来越大,煤自燃倾向性越来越小。然后分别从煤的组成与结构入手,研究煤样之间差异性以及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在煤的组成上,采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显微组分分析手段,分析煤的组成指标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与影响机理,在煤的结构上,采用SEM初步观察煤体结构差异,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进一步研究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孔径分布情况,为了研究煤分子结构不同,采用FIFT技术手段,分析了煤样在常温以及升温过程中活性基团种类以及含量差异。最后系统综合分析煤的组成与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煤样的组成与结构差异性明显,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加深,活性基团种类和数量逐渐变少,煤体结构由疏松变得紧致,阻碍煤自燃影响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强,煤的自燃倾向性也就随之减弱。由此可知正是因为煤中的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异才最终导致了自燃倾向性强弱。对于了解煤自燃机理以及矿井火灾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D752.2
【部分图文】:

氧化动力学,综合指数,过程


图 1 氧化动力学综合指数判定装置Fig 1 Oxidative dynamic synthesis index determination device过程

交叉点,煤种,温度,氧化能力


图 2 不同煤种的交叉点温度Fig.2 The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coal temperature点温度是指煤样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相同时温度,它代煤的氧化能力大小,由图 2 和表 4 可知,煤的交叉点温度与

氧气浓度,煤种,煤样


图 3 不同煤种的 70℃氧气浓度Fig.3 Different coal 70℃ oxygen concentration不同煤样的 70℃氧气浓度,实验时测定的是煤样罐出口的氧化完之后剩下的氧气浓度,剩余氧气浓度越大,则与煤样反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王海晖;;基于交叉点温度法煤自燃倾向性评定指标的物理内涵[J];煤炭学报;2015年02期

2 董宪伟;王福生;孟亚宁;;煤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自燃倾向性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11期

3 王德明;辛海会;戚绪尧;窦国兰;仲晓星;;煤自燃中的各种基元反应及相互关系: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4 戴广龙;;煤低温氧化过程中自由基浓度与气体产物之间的关系[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5 戚绪尧;;煤中活性基团的氧化及自反应过程[J];煤炭学报;2011年12期

6 仲晓星;王德明;徐永亮;辛海会;;煤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变化特性[J];煤炭学报;2010年06期

7 李林;姜德义;B.B. Beamish;;基于绝热实验活化能解算煤自然发火期[J];煤炭学报;2010年05期

8 李林;B.B. Beaimsh;姜德义;;煤自然活化反应理论[J];煤炭学报;2009年04期

9 罗道成;刘俊峰;;不同反应条件对煤中自由基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8年07期

10 邓存宝;王继仁;叶兵;邓汉忠;;煤表面对单氧分子的物理吸附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兰君;有机硫对煤自燃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许延辉;煤自燃特性宏观表征参数及测试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3 郑欢;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曹凯;综放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规律及高效防治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张[?妮;煤氧化自燃微观特征及其宏观表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勇军;水浸烟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2 陈军朝;煤自燃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高东;林南仓矿煤层CO产生机理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婧昱;煤二次氧化自燃的微观特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冯酉森;煤微观孔隙结构与自燃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2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32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