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应力变化效应的煤岩体渗透率演化规律研究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D712
【部分图文】:
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图2.3),该显微镜分辨率如下:高真空模式3.0nm@30kV,8nm@3kV;高真空减速模式7nm@3kV(可选项);低真空模式3.0nm@30kV , 10nm@3kV ; 环 境 真 空 模 式 3.0nm@30kV ; 背 散 射 电 子4.0nm@30kV,能谱分辨率优于132eV。QUANTA200型SEM显微镜除了不仅可以在高真空状态下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成像,还可以在低真空模式(15Pa~130Pa)和环境状态模式(130Pa~2600Pa)下直接观察样品,且其样品室大,且工作距离大,能够更加有效地观察大块样品和磁性材料。该型号的SEM除样品室压力最高可达2600Pa,加速电压范围为200V~30kV。FEI ESEM在环境扫描模式下,探测器为8/16bitSSD,视域能够达到3584×3094像素,能够单帧或四幅图像显示,支持TIF8位或者16位、BMP、JEGP图像格式。
聚光器则主要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聚光镜起到凸透镜的作用,能够会聚光线,主要用来增强标本的照明,光圈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用于调节光强度,同时使聚光镜的数值孔径与物镜的数值孔径和相匹配。本次试验所采用的光学显微镜为OLYMPUS的BX52TF显微镜(图2.4),并将加热台与该显微镜连接进行试验研究。显微镜内置透射科勒照明系统,采用12V,100W卤素灯泡(预先对中)12V100WHAL,光强电压范围:直流不高于1.0V到12.0V(连续),额定电压:100-120/220-240V、1.8/0.8A,、50/60Hz,额定功率为140W。通过滚轴导轨改变载物台高度来聚焦,总行程范围为25mm,视场数为22~26.5,镜筒倾斜度能达到30°;载物台移动范围:垂直方向52mm,水平方向76毫米。本文试验放大倍数为500倍,加热台采用5℃/min的升温速率,温控精度为±0.1℃。
25(e)制备好的型煤样品图3.1 型煤样品制备3.2 煤岩渗透率试验研究3.2.1 试验设备渗流试验仪器采用河南理工大学煤储层实验室的储层渗透性动态伤害评价系统实验机,该实验系统主要由储层渗透性动态伤害评价系统、环压跟踪泵(KDHB-60)、气体供给系统以及恒温箱(KDCT-Ⅲ)三部分组成,气体供给系统又包含高压氮气罐、减压阀、压力表以及一些导管等。实验参数主要有:岩心直径,单位CM;岩心长度,单位CM;气体粘度,单位mpa.s,由于实验所采用的是N2,所以气体粘度在此处为定值0.01758mpa.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钰铭;洪成云;尹帅;郑莲慧;杜月明;;高煤级煤储层成岩特征及其力学响应间关系研究[J];矿物岩石;2015年02期
2 薛华庆;胥蕊娜;姜培学;周尚文;;岩石微观结构CT扫描表征技术研究[J];力学学报;2015年06期
3 汤晓萍;刘超;韩欣怡;;偏光显微镜法检测工业矿物粉料中石棉[J];冶金分析;2015年04期
4 刘亚非;赵慧博;高志文;来志庆;叶美芳;;应用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技术研究安徽铜官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伴生元素金银铂钯铀的赋存状态[J];岩矿测试;2015年02期
5 魏建平;吴松刚;王登科;李富仁;;温度和轴向变形耦合作用下受载含瓦斯煤渗流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6 李茂华;杨延清;黄斌;罗贤;张伟;韩明;汝继刚;;先进的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发展——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10期
7 李凤滨;盛金昌;詹美礼;徐力猛;吴强;贾春兰;;Evolution of limestone fracture permeability under coupled thermal, hydrological,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4年02期
8 李佳伟;刘建锋;张泽天;裴建良;刘星光;张茹;;瓦斯压力下煤岩力学和渗透特性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孙可明;吴迪;粟爱国;陈治宇;任硕;岳立新;谈健;;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渗透性与孔隙压力–有效体积应力–温度耦合规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10 王醒东;林中山;张立永;夏芳敏;孔梅梅;;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对样品的制备[J];广州化工;2012年1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宝强;振动条件下煤体渗流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王司建;不同温度、蠕变条件下的含瓦斯煤渗流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毅;原煤、型煤吸附—解吸变形规律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李明敏;褐煤热解渗透及其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2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5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