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是实现深部煤与瓦斯共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打通一矿7#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进行了含瓦斯煤岩力学和渗流特性研究。建立了采动裂隙场工程简化三维矩形梯台几何模型,采用运移-扩散方程和Fick扩散定理构建瓦斯运移数学模型。利用COMSOL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对Y型通风条件下采动裂隙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U型通风进行对比,分析两种通风下采动裂隙场中的瓦斯运移及浓度分布规律,得出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从煤层微结构、煤层瓦斯赋存状态、采动裂隙场特性及形成过程、卸压煤岩体的渗流特性和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对煤层中瓦斯流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将采动覆岩用裂隙发育的矩形梯台三维工程模型来描述,并对矩形梯台分区,更为准确的描述了采动条件下采空区裂隙场的分布规律。 (2)分别进行了不同瓦斯压力和不同围压下型煤全应力-应变瓦斯渗流实验,并得到了含瓦斯煤在三轴条件下的力学特性与渗流规律。在围压一定的条件下,,型煤三轴抗压强度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而减小,渗透率随瓦斯压力的增加不呈单调的变化;在瓦斯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型煤三轴抗压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渗透率随围压的增加呈现单调减小的趋势。从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看,渗透率在轴向应变增加的进程中呈“U”字型变化,即渗透率随轴向应变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3)在本次模拟所设定的条件下,与U型通风相比较,Y型通风条件下整个工作面的瓦斯浓度都比较低,沿煤层走向瓦斯浓度从工作面往采空区深部区域逐渐升高,离工作面距离越远的区域,瓦斯浓度越高,瓦斯等值面图形态越趋近于空间V字形。U型通风工作面回风巷附近瓦斯浓度较高,瓦斯浓度变化形态比较规则,瓦斯浓度变化速度快。本次模拟结果显示:Y型通风,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26%;U型通风,上隅角瓦斯浓度为6.62%,Y型通风较好地解决了工作面瓦斯超限的问题。
【关键词】:采动裂隙场 渗透率 煤与瓦斯共采 Y型通风 瓦斯浓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选题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3
- 1.2.1 岩体裂隙场演化研究现状10
- 1.2.2 采动裂隙场演化研究现状10-11
- 1.2.3 瓦斯流动理论的发展11-13
- 1.2.4 采动裂隙带与瓦斯流动规律研究现状1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15-17
- 2 瓦斯在煤层中流动的理论分析17-37
- 2.1 煤层微结构17-21
- 2.1.1 孔隙微结构类型17-18
- 2.1.2 裂隙微结构类型18-20
- 2.1.3 煤体微结构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0-21
- 2.2 煤层瓦斯的赋存状态21-22
- 2.3 采动覆岩裂隙场的形成22-25
- 2.3.1 采动覆岩裂隙场三区划分23
- 2.3.2 采动覆岩裂隙场三带划分23-24
- 2.3.3 采动裂隙场的空间形态24-25
- 2.4 采动裂隙场基本特性25-27
- 2.4.1 煤层空隙特点25-26
- 2.4.2 多孔介质特性26
- 2.4.3 采空区瓦斯的升浮26-27
- 2.4.4 采空区瓦斯的扩散27
- 2.4.5 采空区瓦斯的聚集27
- 2.5 卸压煤岩体的空隙渗流特性27-32
- 2.5.1 采动卸压瓦斯空隙渗流特性27-28
- 2.5.2 卸压瓦斯运移特性28-29
- 2.5.3 瓦斯运移关键控制因素29-32
- 2.6 煤层瓦斯含量影响因素32-34
- 2.7 煤层瓦斯涌出量分析34-36
- 2.8 本章小结36-37
- 3 煤岩瓦斯流动规律的实验研究37-53
- 3.1 实验原理37-38
- 3.2 实验装置38-39
- 3.3 试验方案39-41
- 3.3.1 试件准备40
- 3.3.2 试验过程40-41
- 3.4 试验结果分析41-50
- 3.4.1 不同瓦斯压力煤岩全应力-应变瓦斯渗流实验41-43
- 3.4.2 不同围压煤岩全应力-应变瓦斯渗流实验43-45
- 3.4.3 应力-应变全过程中含瓦斯煤岩渗透率变化规律45-50
- 3.5 本章小结50-53
- 4 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53-71
- 4.1 采动裂隙场中卸压瓦斯运移数学模型53-56
- 4.2 COMSOL Multiphysics 数值计算软件介绍56-57
- 4.2.1 结构力学模块56
- 4.2.2 地球科学模块56-57
- 4.2.3 CAD 导入模块57
- 4.3 采场几何模型57-59
- 4.4 模型网格划分59
- 4.5 主要模型参数的确定59-62
- 4.5.1 渗透率和孔隙率60-61
- 4.5.2 瓦斯质量源项61-62
- 4.5.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62
- 4.6 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研究62-68
- 4.6.1 采空区瓦斯平面分布特征62-64
- 4.6.2 采空区瓦斯三维空间分布特征64-67
- 4.6.3 Y 型通风工作面瓦斯治理情况67-68
- 4.7 本章小结68-71
- 5 结论及展望71-73
- 5.1 主要结论及创新71-72
- 5.1.1 主要结论71
- 5.1.2 主要创新71-72
- 5.2 展望72-73
- 致谢73-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79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邴吉杰;浅议瓦斯管路系统中阻爆装置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0年07期
2 马志勇;熊飞;丁文彦;;瓦斯狂魔几时休[J];民防苑;2005年02期
3 马增旭,赵凯;双石墙预留排瓦斯巷在新立矿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5年05期
4 程建军;;专用排瓦斯巷应用问题的探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8年03期
5 杨洋;郭佳;郭力;;基于极值统计理论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煤炭;2009年06期
6 郭美玲;;瓦斯形成的地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鹿瑾;张剑英;牛光东;王青青;赵艳萍;;煤矿瓦斯浓度时间序列的分形特性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07期
8 王栓林;樊少武;马超;;突出危险性预测中的瓦斯浓度实时指标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9 董丁稳;李树刚;常心坦;林海飞;;瓦斯浓度区间预测的灰色聚类与高斯过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童碧;黄伟;沈力军;沈颂策;;瓦斯浓度异常预警系统及应用[J];测控技术;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麟;王君杰;;低浓瓦斯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红卫;费奇;;智能瓦斯预报系统[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李瑞敬;;瓦斯逆流现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杨双安;宁书年;张会星;姜铁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预测瓦斯的研究成果[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5 吴强;张保勇;;瓦斯水合化技术研究进展[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6 李长庚;;淮南矿区瓦斯浓缩技术应用及市场前景分析[A];2010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江涛;;风电瓦斯闭锁功能设计与现场实现[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8 禄利刚;郭畅;程龙彪;;节能减排视角下我国瓦斯的抽采和综合利用[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9 彭苏萍;;瓦斯富集部位高分辨地震探测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姜文忠;;采空冒落区瓦斯扩散-通风对流模拟研究[A];2007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经;把瓦斯变成拳头产品[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2 罗虎昌;大湾矿瓦斯月发电量创纪录[N];中国煤炭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晓军;“西北第一瓦斯站”的尴尬[N];甘肃日报;2006年
4 白增安邋郭东;救援围绕降低瓦斯浓度展开[N];河北日报;2007年
5 张沉;山西的新瓦斯时代[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胡明军;打通一矿治理岩溶瓦斯有新招[N];经理日报;2008年
7 张延颖;河北金牛葛泉矿新装备筑牢瓦斯防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记者 王新生邋通讯员 张延颖;葛泉矿新装备筑牢瓦斯防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解张伟;将“第一杀手”变成能源新宠[N];中国矿业报;2005年
10 记者 钱海山 通讯员 袁宏伟;河南最大瓦斯电厂年底投产[N];中国煤炭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丁稳;基于安全监控系统实测数据的瓦斯浓度预测预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刚;瓦斯浓度的分形分析与混沌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刘彦伟;煤粒瓦斯放散规律、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向军;外加水分对煤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刘纪坤;煤体瓦斯吸附解吸过程热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魏明尧;含瓦斯煤体气固耦合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7 罗维;双重孔隙结构煤体瓦斯解吸流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刘延保;基于细观力学试验的含瓦斯煤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程庆迎;低透煤层水力致裂增透与驱赶瓦斯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天;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瓦斯浓度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2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管玲玲;基于蓝光平台的瓦斯浓度分析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阎东慧;高瓦斯矿井掘进通风瓦斯浓度预测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维吉;不同孔径下瓦斯流动机理及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6 杨静;矿用瓦斯浓度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7 赵勇;煤吸附/解吸瓦斯的低频振动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铭辉;采动条件下煤岩力学特性及瓦斯运移时空演化规律[D];重庆大学;2013年
9 丁润东;瓦斯粉尘协同检测与预警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10 周翔;瓦斯监测数据及瓦斯流分析与程序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采动裂隙场中瓦斯运移规律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28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