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基质变形特征及储层能量演化机理 ——以滇东雨汪区块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9 17:58
  煤储层能量是流体产出的动力,受多个参数影响,揭示排采过程中煤储层能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机理,对煤层气井排采制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东雨汪区块煤储层为研究对象,在阐明研究区地质背景和煤储层物性的基础上,利用驱替实验对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进行了物理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阶段煤基质变形与时间、驱替压力、流量、渗透率和流体含量间的联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气体弹性能数学模型,基于煤体受力分析,建立了排采过程中煤基质弹性能相互转化的数学模型。定量计算了排采过程中气体弹性能、煤基质弹性能和煤基质膨胀变形能,分析了排采过程中煤储层能量演化特征及其与各参数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煤储层能量与排采调控参数及煤储层内部参数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驱替压力具有促进流体运移和抑制流体解吸的双重作用。同一驱替压力下,煤基质变形率随时间变化符合朗格缪尔规律。实验范围内,煤基质变形率随驱替压力增加线性增大。当流体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时,煤基质变形率的变化速率与驱替压力关系不明显;之后,氮气驱替过程中,煤基质变形率变化速率随驱替压力增大而增大,水驱替过程与之相反。氮气驱替过程中,各阶段煤基质变形率相差不大;渗透率随驱替压...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基质变形特征及储层能量演化机理 ——以滇东雨汪区块为例


论文技术路线流程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区块,卡以头组,菱铁


17图 2-2 雨汪区块综合地层柱状图(王博,2018)Figure 2-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Yuwang Block2)长兴组(P3c):2#煤层至卡以头组底,厚约 20.9 m。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夹细砂岩、菱铁岩和薄煤层,底部为生物泥状灰岩。1#煤为半暗型煤,结构单

老厂矿区,构造纲要图,师宗,弥勒


博士学位论文2#煤为半亮型煤,结构单一局部可采,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018)。特征(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区属于老厂圭山煤田北段,位于师宗—弥勒断裂东南,主体为0°、倾向 SE 的复背斜。西北翼构造复杂,靠近弥勒-师宗断裂带育(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岩层理效应对甲烷吸附-解吸及渗流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J]. 陈宇龙,张宇宁,唐建新,杨建均,李国栋.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8(04)
[2]三轴应力下软煤和硬煤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变形特性[J]. 陈结,潘孝康,姜德义,范金洋,欧阳振华,孙海涛.  煤炭学报. 2018(S1)
[3]煤体结构与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相关性实验研究及启示[J]. 康志勤,李翔,李伟,赵静.  煤炭学报. 2018(05)
[4]不同含水饱和度低渗透岩石气体滑脱效应研究[J]. 巢志明,王环玲,徐卫亚,贾朝军,方应东.  岩土工程学报. 2017(12)
[5]中国煤储层渗透率主控因素和煤层气开发对策[J]. 康永尚,孙良忠,张兵,顾娇杨,叶建平,姜杉钰,王金,毛得雷.  地质论评. 2017(05)
[6]吸附瓦斯含量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与能量分析[J]. 王汉鹏,张冰,袁亮,李清川,李术才,薛俊华,周伟,周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0)
[7]加卸载下含水率对含瓦斯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分析[J]. 张民波,朱红青,吝曼卿,周德红,李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05)
[8]煤层气吸附-解吸规律研究进展[J]. 朱苏阳,杜志敏,李传亮,彭小龙,王超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9]高压注水抑制高瓦斯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技术研究[J]. 李志刚,孙博.  煤. 2017(04)
[10]有效应力对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J]. 陈世达,汤达祯,高丽军,许浩,赵俊龙,陶树.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4)

博士论文
[1]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试验研究[D]. 李尧斌.安徽理工大学 2013
[2]煤岩强度、变形及微震特征的基础试验研究[D]. 杨永杰.山东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老厂雨旺区块煤储层特征及水力压裂优化设计[D]. 王博.中国矿业大学 2018
[2]滇东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甜点区段优选[D]. 王肖.中国矿业大学 2017
[3]煤与瓦斯突出能量耗散机理理论与实验研究[D]. 熊阳涛.重庆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26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026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