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9:13
本文关键词: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矿井易形成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热灾害问题突出。高温高湿环境不仅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升高,而且会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因此,研究热湿环境对矿工人体机能的影响,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将热源分为相对热源、绝对热源和其它热源三类,详细分析了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形成机理;其次,分析人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可定量研究的参数,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研究需要建立实验方案,制定测量记录表;然后,通过对实验获取的数据取均值,分析了不同环境中人体指标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人机工效学和生物节律理论,确定工效偏离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 实验是在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环境舱内进行,实验样本是18至28岁的男性学生,将实验环境定为34℃60%、36℃60%、38℃60%、40℃60%、34℃80%、36℃80%、38℃80%、40℃80%八种温湿度组合,试验内容是完成静立看书、做操和托举哑铃三种强度的运动。在实验中测量并记录实验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指标数据,生理指标是口腔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血压,心理指标是人体热感觉指数和疲劳指数,行为参数是臂力、反应力、记忆力。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增加幅度同生理、心理、行为能力的下降幅度和变化速率呈正比关系,反应力和记忆力因人体应激作用存在能力小幅提升现象;在初始进入热湿环境的半小时内各指标变化明显,变化幅度是明显到平缓再明显;分析得到人体口腔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热感觉打分值的安全极限值分别为37.6℃、37.3℃、140次/分钟、19分;对行为的三个分指标赋加权值分析,湿度60%时,效率同最优工作效率偏离率在10%以上,最高达到70%,实验3小时后工效下降速率最大。
【关键词】:矿井 高温高湿环境 人体机能 生理 心理 行为 工效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3
- 1.1.1 问题的提出11
- 1.1.2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概念11-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危害13-14
- 1.2.2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研究的必要性14
- 1.3 研究现状14-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4 研究目标16-17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第二章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因素19-29
- 2.1 矿井热害产生机理19-20
- 2.2 相对热源20-23
- 2.2.1 围岩散热20-21
- 2.2.2 地下热水散热21-22
- 2.2.3 运输中煤与矸石的散热22
- 2.2.4 地表温度22-23
- 2.3 绝对热源23-26
- 2.3.1 机械设备散热23
- 2.3.2 空气压缩热23-24
- 2.3.3 爆破产热24-25
- 2.3.4 人体散热25
- 2.3.5 氧化散热25-26
- 2.4 其他热源26
- 2.5 矿井湿源26-27
- 2.6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人体热平衡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29-43
- 3.1 人体与环境热平衡29-33
- 3.1.1 人体的基本生理代谢29-30
- 3.1.2 人体热平衡公式30-32
- 3.1.3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32-33
- 3.2 人体体温调节和温度感受系统33-35
- 3.2.1 体温调节系统33-34
- 3.2.2 温度感受系统34-35
- 3.3 人体热舒适35-37
- 3.3.1 人体热感觉35-36
- 3.3.2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36-37
- 3.4 人体的生物节律37-38
- 3.5 评价指标38-42
- 3.5.1 生理学指标38-39
- 3.5.2 环境指标39-41
- 3.5.3 心理学指标41
- 3.5.4 行为性指标41-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高温高湿环境人体机能研究实验方案43-49
- 4.1 实验目的和对象43
- 4.2 高温高湿环境实验室的建立43-45
- 4.2.1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的建立43-44
- 4.2.2 环境舱的结构及工位44-45
- 4.3 实验测试设备及项目45-46
- 4.3.1 仪器45-46
- 4.3.2 实验测量项目46
- 4.4 实验内容及流程46-49
- 4.4.1 环境变量的设定46
- 4.4.2 活动强度的设定46-47
- 4.4.3 实验安全47
- 4.4.4 实验流程47-49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49-61
- 5.1 人体生理指标实测数据分析49-54
- 5.1.1 口腔温度49-50
- 5.1.2 平均皮肤温度50-52
- 5.1.3 血压52
- 5.1.4 心率52-54
- 5.2 人体心理指标实测数据分析54-56
- 5.3 人体行为指标实测数据分析56-59
- 5.3.1 臂力56-57
- 5.3.2 反应力57-59
- 5.3.3 记忆力59
- 5.4 本章小结59-61
- 第六章 人体机能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61-67
- 6.1 人机机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61-64
- 6.1.1 工效指标分析61-62
- 6.1.2 生产工效的计算62-64
- 6.2 安全对策64-66
- 6.2.1 通风降温64-65
- 6.2.2 控制湿热源65
- 6.2.3 制冷降温65
- 6.2.4 防护措施65-66
- 6.3 本章小结66-67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67-68
- 7.2 展望及不足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74-75
- 附录 B:测试软件界面75-76
- 附录 C:心理问卷调查表76-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义,吴兴裕,付川,沈小凤,吴燕红,王涛;急性轻、中度缺氧暴露对人情绪的影响 (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1期
2 钟敏,宁竹之,石凯,张彦文;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脑-体工作能力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3 刘晓鑫;胡汉华;;我国深部矿井热害治理设想和展望[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4 刘卫东;;高温环境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5 何满潮;张毅;乾增珍;郭东明;;储冷对井治理深部矿井热害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5期
6 曾建强;李冰冰;;千米深井热害防治[J];煤;2010年08期
7 杨德源;矿井风流热交换[J];煤矿安全;1980年09期
8 左前明;程卫民;苗德俊;王刚;;基于热害对人影响的高温矿井热环境模糊综合评价[J];煤矿安全;2009年07期
9 李化敏,李华奇,周宛;煤矿深井的基本概念与判别准则[J];煤矿设计;1999年10期
10 孙丽婧;朱能;;高温高湿下人体热应力评价指标的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6年10期
本文关键词: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4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