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余热驱动的液体除湿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17:12
内燃机是生产中最常用的动力设备之一,它的缸套热水中含有丰富的余热,但由于余热的品位低,一直以来难以回收利用。通常内燃机缸套水的热量通过风扇和冷却塔散发到周围的环境中,这样既浪费了这部分热量,又造成对环境的热污染,急需寻找一种有效利用内燃机缸套水余热的办法,实现缸套水余热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液体除湿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对环境友好的除湿技术,液体除湿系统对热源温度要求不高,80℃左右的热源就可以驱动溶液再生,很适合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地热能等低品位能源驱动其工作。利用液体除湿技术回收工业余热具有可行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内燃机冷却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以内燃机缸套热水余热驱动的液体除湿系统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研究进口空气湿度、流量,进口溶液温度、流量对除湿效果的影响,当进口空气含湿量从7.6g/kg(干空气)上升到9.4g/kg(干空气),除湿量相应从0.27g/s上升到0.48g/s,除湿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从2.5℃上升到3.6℃;当除湿溶液温度从17.5℃上升到27.5℃,除湿量从0.46g/s下降到0.14g/s。内燃机的节温器在82℃时打开,当缸套热水温度在85℃左右时进行再...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2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航改型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蒸汽系统的优化[J]. 吴波,王立. 可再生能源. 2012(02)
[2]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及配置方案分析[J]. 马悦,董舟. 节能. 2011(04)
[3]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溶液再生性能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J]. 王强,王刚. 制冷与空调. 2010(04)
[4]液体除湿空调的传热强化研究[J]. 高文忠,柳建华,邬志敏,张青. 制冷学报. 2010(03)
[5]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称谓与定义[J]. 韩晓平.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2)
[6]冷热电联产系统新评价准则研究[J]. 和彬彬,段立强,杨勇平. 热能动力工程. 2009(05)
[7]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比较[J]. 易晓勤,刘晓华.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9(07)
[8]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蓄能特性实验研究[J]. 丛大勇,柳建华,安守超,沈钰龙. 制冷. 2008(03)
[9]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J]. 吴佐莲,刘小春,王萌,刘慧.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10]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江泽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D]. 蒋润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9
[2]吸收式除湿工艺研究[D]. 田龙舟.北京化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1343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2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航改型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蒸汽系统的优化[J]. 吴波,王立. 可再生能源. 2012(02)
[2]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及配置方案分析[J]. 马悦,董舟. 节能. 2011(04)
[3]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溶液再生性能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J]. 王强,王刚. 制冷与空调. 2010(04)
[4]液体除湿空调的传热强化研究[J]. 高文忠,柳建华,邬志敏,张青. 制冷学报. 2010(03)
[5]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称谓与定义[J]. 韩晓平.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2)
[6]冷热电联产系统新评价准则研究[J]. 和彬彬,段立强,杨勇平. 热能动力工程. 2009(05)
[7]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比较[J]. 易晓勤,刘晓华.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9(07)
[8]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蓄能特性实验研究[J]. 丛大勇,柳建华,安守超,沈钰龙. 制冷. 2008(03)
[9]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J]. 吴佐莲,刘小春,王萌,刘慧.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10]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 江泽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D]. 蒋润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9
[2]吸收式除湿工艺研究[D]. 田龙舟.北京化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1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350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