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23:00

  本文关键词: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矿山数量与开采量均居世界前列,受开采技术条件所限,采用空场法开采的矿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采空区。虽然部分空区得到了充填等手段治理,但随着采出矿量的显著增加,危险采空区体积仍较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故对采空区围岩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监测十分必要。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岩移监测大多为静态的,仍为人工测量。一方面间断数据无法实时反映岩体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无法监测采空区围岩的突变垮塌;另一方面,耗费的人力和时间较多,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本论文针对静态人工岩移监测方法的缺陷,开发了一套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利用相位式激光测距仪远距离对沉降岩体或空区围岩进行监测。实时的将监测的数据传输到地表PC机终端,监测人员只需在电脑前即可直观看到岩体位移的变化波形,且能自动统计形变量和变形回归计算。同时,当岩体累计移动超过设定的预警值时能通过短信Modem向监测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是一套实时监测的、连续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结论总结为以下几点: (1)利用测程仪的高精度性能和实时的特性,成功开发了一套非接触式岩移实时监测系统。针对现场应用条件,结合几何算法,设计了一套实用的测量方法,可以将测距仪测得的距离改变量转变为岩体的空间位移量,从而使激光仪可以远离采空区和沉降岩体进行测量,定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同时,这套测量方法也能用于高大边坡及尾矿库的稳定性监测。 (2)设计了一套实时显示和处理数据的岩移智能监测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完善,可以对所测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对累计岩移变化量进行统计和回归预测,,并实现了手机短信预警功能,可以在累计变形值超过预设的预警值时向监测人员的手机发送预警短信。 (3)通过对不同的合作目标在白天和黑夜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实验对比研究,说明激光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测距的影响很小,而合作目标表面的粗糙度不同对测距的影响很大。这一结论为提高测程仪的量程提供了依据。 (4)本系统在柿竹园多金属矿山和大红山铁矿均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岩体变形数据,为矿山人员掌握岩体移动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关键词】:危险采空区 非接触式 岩移监测 合作目标 智能预警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D7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的意义11-13
  • 1.1.1 我国矿山采空区现状11-12
  • 1.1.2 采空区灾害与隐患12-13
  • 1.1.3 采空区防治措施13
  • 1.2 研究现状13-16
  • 1.2.1 机械式测量仪器13-15
  • 1.2.2 电测式测量仪器15-16
  • 1.3 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原理18-24
  • 2.1 激光测距原理18-20
  • 2.1.1 激光的产生的原理18
  • 2.1.2 激光测距系统原理18-20
  • 2.2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原理20-23
  • 2.2.1 系统整体结构20-22
  • 2.2.2 测量方法22-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非接触式岩移监测系统硬件开发24-39
  • 3.1 电气设计24-30
  • 3.1.1 电气元件选型24-26
  • 3.1.2 系统整体原理图设计26-30
  • 3.2 机械设计30-37
  • 3.2.1 激光仪安装架设计30-37
  • 3.2.2 合作目标及安装架的设计37
  • 3.3 防爆设计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智能型岩移预警系统软件开发39-63
  • 4.1 设计目标与需求分析39-40
  • 4.1.1 设计目标39
  • 4.1.2 需求分析39-40
  • 4.2 总体设计40-41
  • 4.3 功能模块设计41-45
  • 4.3.1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模块41-42
  • 4.3.2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42-43
  • 4.3.3 回归分析模块43-44
  • 4.3.4 短信预警模块44-45
  • 4.4 软件核心技术45-48
  • 4.4.1 操作界面设计45
  • 4.4.2 数据库建立45-46
  • 4.4.3 回归分析方法46-48
  • 4.4.4 短信预警模块48
  • 4.5 软件界面测试48-51
  • 4.5.1 主窗口界面测试48-49
  • 4.5.2 查询界面测试49
  • 4.5.3 数据分析功能测试49-51
  • 4.6 部分源程序代码51-62
  • 4.6.1 主窗口程序代码51-52
  • 4.6.2 波形数据显示窗口程序代码52-54
  • 4.6.3 发送预警信息程序代码54-62
  • 4.7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合作目标测程的实验研究63-70
  • 5.1 激光测程原理63-64
  • 5.1.1 空气传输63
  • 5.1.2 测程计算63-64
  • 5.2 实验设备及要求64-65
  • 5.3 实验步骤65-66
  • 5.4 实验结果分析66-69
  • 5.4.1 实验结果66-68
  • 5.4.2 实验分析68-69
  • 5.5 本章小结69-70
  • 第六章 工程应用实例分析70-76
  • 6.1 工程背景70-71
  • 6.1.1 柿竹园岩移监测工程背景70-71
  • 6.1.2 大红山岩移监测工程背景71
  • 6.2 现场安装与调试71-73
  • 6.3 应用结果分析73-75
  • 6.3.1 柿竹园应用效果分析73-74
  • 6.3.2 大红山应用效果分析74-75
  • 6.3.3 应用结果分析75
  • 6.4 本章小结75-7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6-78
  • 7.1 结论76
  • 7.2 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富山;火成岩区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的岩移观测[J];山东煤炭科技;1994年02期

2 赖华平;永平铜矿终了台阶边坡岩移监测[J];铜业工程;1997年04期

3 蔡洪青;;螺旋钻采煤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与观测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1期

4 王铁松;周欣溢;崔信国;;矿区岩移监测技术设计[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5 耿虔,王维纲,齐金山;通钢板石沟铁矿上青矿区地压与岩移问题的对策[J];中国矿业;2000年02期

6 蒋建平,章杨松,阎长虹,罗国煜;地下工程中岩移的断层效应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8期

7 柴学周;对潞安矿区综采岩移规律的研究[J];煤;1995年02期

8 刘叶杰,马伟民,何国清;岩移预计的样条函数法研究[J];江苏煤炭;1990年01期

9 王志方;主井保安矿柱回收的实践与认识[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4年02期

10 高延法;岩移“四带”模型与动态位移反分析[J];煤炭学报;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风;姜进楼;;地表岩移规律与采煤工作面倾向长度关系[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吴玉庚;宋培经;丁恩保;;薄脉钨矿群地下开采岩移规律模拟试验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马凤山;袁仁茂;邓清海;李国庆;赵海军;丁德民;高建科;卢耀军;;金川矿山地表岩移GPS监测及岩体采动影响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马凤山;袁仁茂;邓清海;李国庆;赵海军;丁德民;高建科;卢耀军;;金川矿山地表岩移GPS监测及岩体采动影响规律[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卢世宗;笪盍;;东北某露天矿边坡岩体位移监测与变形机制分析[A];滑坡监测技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8年

6 李爱兵;李庶林;;北m:河铁矿地下开采地压与岩移规律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振安;;岩层移动钻孔观测法在我国矿山的应用[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8 高巍;;水体下安全采煤的实践与地表岩移观测分析[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邹凯;;钨矿山地压控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中国钨工业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戴华阳;;有限元法研究地形对采动引起的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影响[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福建移动创新用户服务[N];通信产业报;2005年

2 李建东;金川矿区地表岩移GPS监测项目通过专家评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3 郑欣;福建移动创建满意度评价系统[N];人民邮电;2005年

4 谢红斌 姚晓春;松岩人“移民”月桥[N];上饶日报;2007年

5 赵劲松;重庆矿业携手辽宁工大治“地老虎”[N];经理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卫华 李仁堂;借专家之力 让科学说话[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6年

7 陈巍巍;翟镇矿:矸石利用“换”煤二十三万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8 马 骏;又是一载辉煌路 敢向潮头歌新篇[N];中国企业报;2004年

9 陈慕民 肖丽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N];中国邮政报;2004年

10 滕继奎;通钢板石矿惜地如金[N];中国矿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四海;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刘义新;厚松散层下深部开采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顺;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4年

2 张亮;巨厚表土层大采深矿井岩移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圆;龙桥铁矿空区顶板岩移冒落特征及覆盖层厚度测量[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4 盛立新;铜陵狮子山铜矿特大空区岩移规律及充填稳定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刘立顺;端锚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岳斌;金川镍矿充填法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和地表变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莫舒;地下开采上覆岩层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8 薛辉;梅山铁矿边部压覆矿体采矿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何志攀;新建公路下伏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祝军;里伍铜矿采空区处理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非接触式岩移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419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