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脆弱性—能力”视角下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19:00

  本文关键词:“脆弱性—能力”视角下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海上运输通道是世界各濒海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渠道,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海上运输通道变迁史。中国在东北、东、东南和西南方向共有4条海上通道,分别通向北极、太平洋、东南亚至大洋洲以及印度洋。这些通道既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动脉”,也对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均依赖海上运输,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直接关乎中国重大经济利益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近来南海、东海争议不断升温,海上侵渔、侵权行为呈上升态势。此外,海盗、恐怖主义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对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形成新的威胁与挑战。未雨绸缪,科学评价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切实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畅通,对于中国以及整个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安全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根据海权论、政府能力理论以及系统安全理论,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的影响因子内化于“脆弱性”和“能力”两个维度之中,利用各风险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综合评价框架。基于综合评价框架,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借助VENSIM软件,构建了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系统的评价模型,并选取南海及附近海域运输通道为典型案例,基于相关统计数据的调研、处理与分析,结合专家访谈、打分与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南海海域运输通道公共安全水平及发展趋势状况,从而为提高该海域运输通道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海上运输通道 脆弱性 能力 公共安全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69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2.1 关于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12-15
  • 1.2.2 关于脆弱性与能力视角评价方法的研究15
  • 1.2.3 研究评述15-16
  • 1.3 研究思路16-18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18-23
  • 2.1 核心概念18-20
  • 2.1.1 海上运输通道18-19
  • 2.1.2 公共安全及公共安全评价19
  • 2.1.3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19-20
  • 2.2 相关理论基础20-23
  • 2.2.1 海权论20
  • 2.2.2 政府能力理论20-21
  • 2.2.3 系统安全理论21-23
  • 第3章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23-33
  • 3.1 脆弱性-能力的理论分析23-25
  • 3.1.1 脆弱性的内涵及理论分析23-24
  • 3.1.2 能力的内涵及理论分析24-25
  • 3.2 脆弱性视角下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分析25-28
  • 3.2.1 政治系统方面26-27
  • 3.2.2 社会经济方面27
  • 3.2.3 自然环境方面27-28
  • 3.3 能力视角下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分析28-30
  • 3.3.1 法律及制度建设水平28-29
  • 3.3.2 海上安全力量水平29
  • 3.3.3 海洋外交力29-30
  • 3.3.4 海上危机科研技术水平30
  • 3.3.5 海上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水平30
  • 3.4 “脆弱性-能力”视角下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综合评价框架30-33
  • 第4章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模型33-57
  • 4.1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子系统分析33-45
  • 4.1.1 脆弱性子系统分析33-37
  • 4.1.2 能力子系统分析37-45
  • 4.2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系统集成45-49
  • 4.2.1 脆弱性视角下系统因果关系分析45-47
  • 4.2.2 能力视角下系统因果关系分析47-48
  • 4.2.3 “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下系统因果关系分析48-49
  • 4.3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系统流图49-52
  • 4.3.1 脆弱性视角下系统流图49-50
  • 4.3.2 能力视角下系统流图50-52
  • 4.4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综合评价系统参数设计52-53
  • 4.4.1 脆弱性视角下的参数变量设计52-53
  • 4.4.2 能力视角下的参数变量设计53
  • 4.5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综合评价系统方程设计53-57
  • 4.5.1 脆弱性视角下的系统方程54-55
  • 4.5.2 能力视角下的系统方程55-57
  • 第5章 基于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57-80
  • 5.1 南海海域的地理概况57-58
  • 5.2 南海海域运输通道的公共安全系统分析58-64
  • 5.2.1 自然状况58-61
  • 5.2.2 传统威胁61-62
  • 5.2.3 非传统威胁62-64
  • 5.3 南海海域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系统仿真64-74
  • 5.3.1 数据的搜集64-72
  • 5.3.2 数据的处理72
  • 5.3.3 因素权重的确定72-74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74-80
  • 5.4.1 海上运输通道脆弱性水平的评价结果与分析74-75
  • 5.4.2 海上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的评价结果与分析75-78
  • 5.4.3 脆弱性-能力视角下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态势78-80
  • 第6章 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的对策建议80-87
  • 6.1 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80-82
  • 6.1.1 指导思想80-81
  • 6.1.2 原则81-82
  • 6.2 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的具体措施82-87
  • 6.2.1 加大海上公共安全资金和人员投入83
  • 6.2.2 全面加强海上安全力量建设83-84
  • 6.2.3 计划地提高海洋基础系统建设水平84
  • 6.2.4 继续加强海上公共安全科研水平84-85
  • 6.2.5 加快海洋立法与制度建设85-86
  • 6.2.6 进一步深化海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86-87
  • 结论87-89
  • 参考文献89-94
  • 附录一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脆弱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94-95
  • 附录二 我国海上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95-96
  • 致谢96-97
  • 作者简介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立刚;;保障我国海上通道安全研究[J];法治研究;2012年01期

2 张杰;;浅述海峡战略通道的安全[J];理论界;2009年02期

3 孟庆武;;海洋科技创新基本理论与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02期

4 汪海;;从北部湾到中南半岛和印度洋——构建中国联系东盟和避开“马六甲困局”的战略通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9期

5 周炜;;建立国家战略储备石油海上运输绿色安全通道的分析[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9期

6 李兵;;海上战略通道博弈——兼论加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国际合作[J];太平洋学报;2010年03期

7 何剑彤;李振福;李娜;金海勤;;我国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影响因素的ISM分析[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赵旭;高建宾;林玮;;基于投影寻踪的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评价[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年06期

9 朱正威;蔡李;段栋栋;;基于“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形成与范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8期

10 李尚伟;;我国远洋运输通道安全浅探[J];中国水运;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若松;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脆弱性—能力”视角下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472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