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及振动响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及振动响应分析
【摘要】:在关于职业驾驶员脑中风发病率的统计研究中,发现专职驾驶员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较高,其中客车驾驶员高于货车驾驶员,并且城市公交车驾驶员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最高。由于职业驾驶员具有工作时间长,注意力集中,精神压力大的特点,并且在驾驶过程中受到温度,噪声,汽车振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驾驶过程中发生突发性脑中风等脑功能疾病的情况愈发常见。本文目的是首先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手段,建立一种分析脑功能连接的评估方法,进而分析汽车振动因素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的影响,确定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影响较为严重的振动频率。从主动安全角度出发,将驾驶员脑功能连接特性作为新的评价指标,预防并提前发现驾驶员发生突发性脑中风的征兆,最终避免振动因素引起驾驶员突发性脑中风而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在脑功能检测方面,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特点,检测脑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信号。该信号具有自发性振动的特性,其特征频率可代表相应功能特点,本文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信号进行时频变换,分析0.005-2 Hz频率范围内特点,并分为六段频率间隔:Ⅰ.0.6-2 Hz、Ⅱ,0.145-0.6 Hz、Ⅲ,0.052-0.145 Hz、 Ⅳ,0.021-0.052 Hz、Ⅴ,0.0095-0.021 Hz、Ⅵ,0.005-0.009 Hz。在脑功能连接问题的分析方面,由于大脑前额叶区域在认知、记忆等方面起到控制作用,本文针对左、右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信号进行脑功能连接分析。运用小波相干和相位相干方法,对这两组信号由时间序列转换为特征频率范围,并在能量和时间的相干性上做出分析,可由此确定脑功能连接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在确定了脑功能连接的检测方法后,本文进而通过实验来验证有效性。该实验方式为:对13名脑中风患者和21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进行15分钟左、右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采集,通过小波相干和相位相干方法,在特征频率范围内进行脑功能连接分析。实验结果为:脑中风患者在第ⅡI段频率间隔内,脑功能连接呈现显著性降低。与临床医学结果一致,确定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一种脑功能连接检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早期预防和检测脑中风等脑功能疾病,同时可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进程进行有效评估。最后,本文分析汽车振动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根据驾驶员受到汽车振动情况,搭建模拟汽车振动的驾驶员座椅实验平台。对11名实验者在静息态、3 Hz、4.5 Hz、6 Hz振动的4种条件下,进行20分钟的脑功能连接检测。结果发现,在振动和静息态对比中,振动导致驾驶员的脑功能连接在第1I和III段频率间隔内呈现显著性降低。在不同振动频率间的对比发现,不同频率振动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响应的差异性不显著。但是,4.5 Hz频率振动条件下的驾驶员脑功能连接最差。综上,本文发现汽车振动会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产生影响,并且该影响可能会导致脑功能突发性疾病。建议在今后汽车的制造方面,引入驾驶员脑功能连接指标。通过改变驾驶员受到的振动类型,减少驾驶员因脑功能连接障碍引发的突发性脑中风等疾病,进而减少该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连接 驾驶员 汽车振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135;U492.8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2 脑功能连接分析现状15-18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8-21
- 第2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21-31
- 2.1 近红外光谱检测脑血氧含量21-22
- 2.1.1 近红外光谱检测原理及优势21-22
- 2.1.2 检测各参数意义22
- 2.2 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脑功能连接评估22-26
- 2.2.1 近红外为基础的脑功能连接23
- 2.2.2 脑氧合血红蛋白振动特征频率23-24
- 2.2.3 利用左右前额叶相干性评估脑功能连接24-26
- 2.3 左右前额叶相干性分析方法26-30
- 2.3.1 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e Wavelet Transform)27-28
- 2.3.2 小波相干分析(Wavelet Coherence)28-29
- 2.3.4 相位相干分析(Phase Coherence)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脑中风人员的脑功能连接特征分析31-45
- 3.1 实验方案设计31-33
- 3.1.1 实验目的31
- 3.1.2 实验对象31-32
- 3.1.3 实验步骤32-33
- 3.2 信号去噪及相干性处理33-40
- 3.2.1 脑氧含量信号去噪及时频转换预处理33-35
- 3.2.2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干性处理35-40
- 3.3 结果分析40-42
- 3.3.1 在0.1Hz左右频率段显著性差异40-41
- 3.3.2 讨论脑中风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显著性差异41-42
- 3.4 脑功能连接评估模块设计42-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汽车整体振动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分析45-63
- 4.1 车辆模拟振动频率选取45-47
- 4.2 实验方案设计47-50
- 4.2.1 实验目的47-48
- 4.2.2 实验对象48
- 4.2.3 实验步骤48-50
- 4.3 结果分析及讨论50-62
- 4.3.1 数据处理与分析50-57
- 4.3.2 不同振动频率对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影响结果讨论57-61
- 4.3.3 驾驶员座椅优化设计探讨61-62
- 4.4 本章小结62-63
- 总结与展望63-67
- 参考文献67-7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9-81
- 致谢81-82
- 附件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袁凤林;食物对人类脑功能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食品;1989年05期
2 ;适度饮酒可提高大脑功能[J];中国食品;2001年09期
3 任海军;;每天喝1杯牛奶能改善大脑功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年02期
4 杨金娜;脑功能开发与学科教学[J];石油教育;2001年02期
5 紫玉花;做梦有助大脑功能[J];绿叶;2001年02期
6 丽菊;酸性食物对大脑功能的影响[J];服务科技;2000年06期
7 ;生活[J];时尚育儿;2013年12期
8 ;欧盟否决碳水化合物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健康声称[J];饮料工业;2013年10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苏林雁;曹枫林;范方;;冲动儿童的脑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飞;苏林雁;刘军;周顺科;严莉荣;黄幸;李宝君;胡德文;;冲动儿童脑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守荣;王世杰;罗立民;;空间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在脑功能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李廷玉;;生命早期营养与后续脑功能健康[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5 周建新;;脑功能的多元化监测[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6 张慧玮;左传涛;黄U哸\;;厌食症脑功能网络~(18)F-FDG PET/CT显像[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窦昊颖;朱烈烈;张鹏;刘纯艳;;心脏术后脑功能监测与评估[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波;刘岘;陈俊;龙玉;陈志光;尚晓静;莫伟钊;李晓凡;;应用脑功能连接分析技术分析针刺穴位的特异性[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9 王慧;沈国华;杜小霞;李鲠颖;;外界评价在手势模仿中对脑功能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赖建强;荫士安;徐青梅;胡善明;;不同锌硒水平对铅抑制脑功能的改善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高利;医患携手对付脑功能障碍[N];健康报;2007年
2 北京军区总医院教授 张俊杰;解九连环开发右脑功能[N];健康报;2008年
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蒋琪霞;预防脑衰老 增强脑功能[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蒲昭和;触摸与老年脑功能疾病[N];中国老年报;2003年
5 陈维强;延缓脑功能退化[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6 记者 郑晓春;以开发出可模拟小脑功能的电子芯片[N];科技日报;2011年
7 刘丽;探索两半球[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国良;畅游神秘的大脑世界[N];光明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游雪晴;“脑网络组”让脑功能清晰化[N];科技日报;2011年
10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研究员 郭爱克;中国脑计划:在宏观与微观间“架桥”[N];文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进利;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功能连接网络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鹿麒麟;身心调节训练的大脑功能与结构特性改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谢永宏;脑脊液酸碱失衡在高原脑功能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4 王海;颅脑功能无创非接触检测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黄跃;脑功能连接的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庆宇;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驾驶员脑功能连接及振动响应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高远金;汽车振动对驾驶员心脑功能动态调整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珊珊;复杂脑功能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高伊星;久居高原青年官兵脑功能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陈先兰;中国数学天才脑功能特征探索[D];苏州大学;2014年
6 唐海英;基于偏相干系数的脑功能连接研究及其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宏永;复杂脑功能网络稳定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振华;基于FDG-PET的脑功能分析及临床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9 戴建宇;脑功能障碍伤残程度定量研究(Ⅰ)[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梁红;基于脑功能网络的AD和MCI分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8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54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