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珍珠岩复合材料在矿井热害治理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膨胀珍珠岩复合材料在矿井热害治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巷道围岩和矿井的排水沟中采用隔热材料,实现矿井热害的主动治理,符合国家低碳节能减排政策。矿井复合隔热材料应具有各方面性能均较好、种类繁多、低成本、原材料来源丰富以及适用性广泛等特点。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技术合作也是治理矿井热害的迫切需求,并需要国家进行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关键词】: 热害 围岩散热 隔热降温 膨胀珍珠岩
【分类号】:TD727.2
【正文快照】: 0引言矿井热害治理是继瓦斯、顶板、透水、火灾、煤尘五大灾害之后出现的新技术难题,矿井降温技术措施的先进程度将决定矿山的开采深度。当前,高温矿井热害治理技术研究领域中的迫切任务就是通过总结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研制出具有良好降温效果的隔热材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森;;新型矿井热害防治系统及其可行性分析[J];金属矿山;2014年05期
2 亓玉栋;程卫民;于岩斌;潘刚;;我国煤矿高温热害防治技术现状综述与进展[J];煤矿安全;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源;高地温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及隔热降温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刘何清;高温矿井井巷热质交换理论及降温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星宇;板溪锑矿深部开采通风系统优化及热害治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2 刘栋;高峰矿热危害治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罗威;姚家山矿千米深井热害防治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4 杨丁丁;朱集矿热害特征及其控制效果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5 杨红艳;热害隧道喷射混凝土性能研究及结构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王志军;高温矿井地温分布规律及其评价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宗明;;膨胀珍珠岩复合材料在矿井热害治理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6年10期
2 辛嵩;孟祥喜;屈永良;陈兴波;;大倾角采煤工作面热害机理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3 王巍;巨广刚;王范树;卢宁;;矿用风筒及风筒涂覆布的研究进展[J];煤矿现代化;2016年03期
4 康长豪;查文华;张亮;刘三;;深部开采高温控制理论与技术分析[J];煤矿安全;2016年05期
5 褚召祥;;我国煤矿高温热害防治需求调查分析[J];煤矿安全;2016年04期
6 常德化;;矿用空冷器的概况及进展[J];矿山机械;2016年03期
7 张永春;;朱集矿热害治理技术与降温效果研究[J];煤矿安全;2015年10期
8 孙建;胡志刚;于先德;;深井高温工作面的围岩散热效应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源;高地温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及隔热降温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逄桦鹏;大柳行金矿井下地热资源利用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剑;涡阳矿区南部地温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3 殷骏;基于区域地温场的煤矿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曹瑜;三都矿区地温分布规律及矿井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陈桂义;深部矿井巷道围岩与风流温度场数值模拟[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6 曹金金;高温高湿矿井U型工作面风流换热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陈小松;红透山铜锌矿地温分布规律及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袁凤丽;金属矿山巷道湿热交换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9 迟子豪;矿井尺度下煤矿床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路明;流固耦合条件下岩土体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与传热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森;;新型井下人工制冷系统的进一步改进[J];金属矿山;2013年04期
2 苗素军;辛嵩;彭蓬;褚召祥;;矿井降温系统优选决策理论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年04期
3 刘晓红;;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二十年发展情况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0年01期
4 陈雪梅;周敏;王丽萍;;大型煤炭企业能源审计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节能;2010年01期
5 左前明;程卫民;苗德俊;王刚;;基于热害对人影响的高温矿井热环境模糊综合评价[J];煤矿安全;2009年07期
6 鞠金峰;施喜书;王晓;;关于高温矿井热害防治的思考[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3期
7 刘金娥;王培植;姚东;;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危害分析及治理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9期
8 陈敏;姜学鹏;徐志胜;;井下采矿作业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08期
9 何满潮;徐敏;;HEMS深井降温系统研发及热害控制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10 何满潮;;HEMS深井降温系统研发及热害控制对策[J];中国基础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义江;深部热环境围岩及风流传热传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郭平业;我国深井地温场特征及热害控制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何清;高温矿井井巷热质交换理论及降温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艳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矿井风温预测[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2 甄振;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设计[D];山东大学;2013年
3 江凌枝;高温矿井回采工作面热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杨方德;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5 王云;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纪志久;艾友矿热害治理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马超;基于热电冷联产技术的煤矿瓦斯利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左金宝;高温矿井风温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徐长春;高地热、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隧道的力学行为及工程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桂祥友,王国君;矿井热害的治理[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3期
2 陈安国;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8期
3 李莉;张人伟;王亮;彭担任;;矿井热害分析及其防治[J];煤矿现代化;2006年02期
4 苏明军;;矿井热害与防治措施[J];煤矿机电;2007年05期
5 王锐;我国矿井热害及其治理措施[J];铀矿冶;1989年01期
6 朱美丽;;煤矿矿井热害分布及防治技术的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1990年01期
7 兰贵枝;徐州矿区矿井热害治理刍议[J];江苏煤炭;1991年02期
8 郭彪;;矿井热害及其防治[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1年09期
9 吕品;矿井热害的调查与防治[J];中国煤炭;2002年07期
10 李振顶,彭辉仕;矿井热害的治理方法及效果[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灿;何文丽;;矿井热害及防治[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王爱爱;程春;黄炜;魏京胜;高涛;;高温矿井热害机理的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振平;孙庆峰;冯小平;;济宁三号煤矿井下热环境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徐道之;王绪友;李海伟;;全风压通风治理矿井热害、湿害、矽尘、瓦斯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业献;王海宾;;高温热害矿井热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6 张德飞;曹有勋;官凯;张家龙;;深部矿井高温热害防治措施的探讨[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陈华 通讯员 王宝证 张克朔;淮南矿业降温工程为井下“装空调”[N];工人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小松;红透山铜锌矿地温分布规律及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穆丹;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矿井热害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3 张小磊;城郊煤矿原岩温度测定及热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栋;高峰矿热危害治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李春阳;新型矿用隔热防水材料在矿井应用的节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8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588367.html